文 | 王馨

编辑 | 美龄

埃贡•席勒(1890-1918)是维也纳画坛的巨子,一颗天才却早逝的流星,在他的作品中重重击碎了人类世界一切的粉饰,粗暴的坦白、那么的赤裸。令人惋惜的是,他去世时年仅28岁,可留下的那极富个性与表现力的画作一直在艺术界熠熠生辉,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黯淡。

《女孩》,1911

埃贡•席勒1890年生于奥地利,12岁的时候为了念中学来到克洛斯特新堡,在他早年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那里的教堂和修道院。席勒是一个天生的反叛者,看不起、讨厌任何的循规蹈矩,也认为学校教育完全妨碍了自已那富于幻想的自由世界,对其十分忿恨。他觉得自己以前的生活时而愉快、时而悲伤,但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自由自在,而学校生活成为其无尽劳累的来源,那些教师是男的兽性十足。

自画像,1912年

在席勒1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叔父成了他新的监管人,按照其父亲的遗嘱,是希望他去学习工科,而那时的席勒已经有了自己的志向,一心想当自由自在的艺术家,1906年他就考进了维也纳当代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的生活却并没有那么如意,那时维也纳的艺术学院关注的全是如何描绘奥匈帝国的繁荣,做热情的讴歌人,可是席勒的个性是那么的自我、叛逆,这样的人最鄙视迎合,而他就是这样,他关心现实、喜爱有个性的东西。这个叛逆的学生也成为了老师心中的洪水猛兽,常常让老师气炸,老师说出的“你!你!是魔鬼送来的”真是对他的到位评价。

《死神与少女》

十九世纪的后期,正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期,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正在冉冉上升,他们迅速地发展,并且开始有了对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同时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大批的失业者,封建阶级在努力地粉饰现实,艺术学院就是其工具之一。可是艺术家从来都是最为敏感的一群人,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无感于真实生活的动荡的。

拥抱 1911

在当时的维也纳绘画界,追求创新、尊重个性并且反对保守势力的就是克里姆特主导下的“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成为了年轻席勒的偶像,1907年席勒首次遇见了他,之后二人保持了终生亦师亦友的情谊,他们都有着波西米亚血统,天性自由奔放,且意趣相投,克里姆特对席勒十分赏识,毫不吝啬于帮助、提携他。

双自画像

席勒对克里姆特非常崇拜,觉得他画得真的好,为此画过许多克里姆特作品的变体画,而这种一心崇拜持续的时间不算太长,其实席勒完全不像克里姆特那样喜欢华丽且富有装饰的美感,他的骨子里透出非常强烈的表现主义气质。

在结识了奥地利一位表现主义画家科柯施卡之后,他重新开始关注生存的矛盾与痛苦,关注哥特派艺术的主义与其变形的手法,作品与国际表现主义运动靠拢,在看见了蒙克、凡•高的作品之后更是一见如故。

早期作品

他在画中赤裸裸地表现极端痛苦、被扭曲的人类,作品不存在一丝一毫的讨好与迎合气息,甚至画中人就像没有皮肤一般的彻底赤裸,满是压抑、窒息与令人战栗,非常的粗糙、艰涩,种种的击碎所有可能存在的粉饰。死亡与性是他画中的两大主题,他毫不避讳的描绘恐惧与焦虑,以及人的麻木。

1914年,在席勒商业越来越好的时候,他结识了一对姐妹:伊迪丝与阿黛尔,一个锁匠的一对女儿,次年春天他就与伊迪丝结婚了。婚后的席勒心情开始温和,不再那么彷徨,他描绘了很多伊迪丝的画像,也描绘家庭中的自己与孩子。

其妻子画像

《裸体的女人》,1914

可是,不久厄运却再次降临于这位天才的画家,一战结束后,和平并没有到来,欧洲处于拉锯与对峙之中,在1918至1919年间有成千上万的人们死于饥饿与疾病,席勒和他所崇敬的老师克里姆特的生命都结束在此间。

《来自居特斯洛的阿尔伯特·巴黎斯之肖像画》,1918

家人 1918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号:

yolojingy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