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运河游】(40)

西施妆台,范蠡携西施曾在这里隐居

(小小范蠡湖)

相传2500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于五湖。无锡有个“蠡湖”,面积达9.5平方公里,而嘉兴又有个范蠡湖,面积仅仅8亩,都说是范蠡、西施隐居地。

可以认为“五湖”是个很广泛的概念,这一带湖泊太多、太大,加上河网密布,这俩口子都曾“泛舟”、隐居过,何况“泛舟”本来就是动态的。

有人考证认为,原范蠡湖湖面宽阔,如今的南湖也仅为它的一小块,后因淤积、筑城被“挤兑”成如今的模样。

(换个季节,以下同)

也可能传说本身是好事者所为,属于齐东野语,不经之谈,不过那也是宋代以前的事。

与“沈钧儒故居”仅一墙之隔的小小范蠡湖,东面的小半部被一所中学的大门通道“占领”,更显局促。

又相传,当年西施每天以湖水为镜梳妆,湖中螺蛳食散落的脂粉而成五彩,故湖中曾产五彩螺。宋代张尧同(生卒不详,约1207年前后在世)有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

范蠡湖旧时又有西施冢之称,相传西施亡后葬于湖中。有清代朱彝尊的诗作为“证”:“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

范蠡湖以水景取胜,其中,曲桥,水泥筑就,铁制栏杆,显然是近现代的“产品”。

湖北岸筑有水轩一座,即西施妆台,为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前面的片子里已多次出现。

妆台北墙上嵌有“范少伯祠”、“浮碧”石匾二块。 

“范少伯祠”,清光绪八年(1882年)夏立。

“浮碧”,文徵明(1470~1559年)书。

范蠡湖多名家手迹,此外还有明万历年间车大任(1544~1627年)所书的“放生池”、池郭(生平不详)所书的“陶朱公里”碑。

据说还有清钱陈群(参见《【嘉兴古运河游】(37)——乾隆为钱家题字“清芬世守”》)所作的《重建金明寺碑记》,不知是否藏在爬墙虎后的这一块?字迹模糊,看不清爽。

与西施妆台一径之隔,是金明寺。

金明寺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当时有大殿三进,步廊10余间。现仅存大殿一进,为硬山顶建筑,早就不具备佛寺的功能。

殿内曾陈列“传艺学绣”、“西施梳妆”、“留痕槜李”三组蜡像,九十年代初思泉拍过,不知塞到何处,没找到。

大殿东侧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上有八角亭一座,上书“槜李亭”。

槜李,又名醉李,为古老的珍稀名果,独产于嘉兴境内。因果皮有如指甲刻状的裂痕一条,人称“西施指痕”。品尝过槜李,其味道类似于近几年引进的新水果——黑布林。下面这一碟,到底是槜李还是黑布林,也糊涂了——因为思泉对味道的辨别历来迟钝,而两者外形相差无几。

其旁还有一座“吴越轩”,如今为“嘉兴市诗词楹联学会”。

牌子挂在小院的西门口。

钦佩这些擅长于吟诗填词作对联的文人们,思泉不谙此道。估计前面几十集中时时出现过的新制楹联,正是出自他们的手。纳闷的是,为何不给这里的亭、轩作几幅言简意深的对联?

西门口内侧下部建有一条过街地道,通往九十年代新建的“范蠡湖公园”(下集)。

地道一侧的一组浮雕,是关于范蠡、西施的传说。

其中突出了发生地与嘉兴扯上干系的,如“西施学绣”(后有专集)、“槜李添痕”、“越人望吴”(参见《【嘉兴古运河游】(16)——望吴门,百姓期盼西施归》)、“妆台照美”和“发棹五湖”等。

原载:2014年7月4日新浪《思泉-的博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