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文物里 维修伤脑筋
住在文物里 维修伤脑筋

广州东山口逵园艺术馆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实习生庞舒尹

住在文保单位,外人看起来似乎美好而浪漫,还经常能吸引游人前来拍照“打卡”。然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实不少老房子都存在着年久失修的问题。然而,要想修缮这些文保建筑并非易事,不仅改动分毫都需要经专家鉴定评估,建筑修缮一度还要住户自己出钱出力,这也让住在文保单位的街坊十分头疼。

不过,从2014年起,广州成为全国首个对非国有文保单位进行专项资金补助的城市,每年安排6000万元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市民想要对居住的文保单位进行修缮,有了专项资金,让文物单位的保护不再是“老大难”问题。

据统计,2018年广州各区及市属单位共申报国有文物维修补助4325.60万元,今年的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已全部下达。不过,要如何“用好”这笔专项资金,仍需进行探索。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沈亦霖、张姝泓

通讯员张晓思

东山老宅:就怕修房子不小心成了“破坏文物”

东山口一带聚集着众多极具岭南风情的近代建筑。年近七旬的李伯所居住的三层红砖洋房别墅,就位于“龟岗民国建筑群”。

这栋老房子楼高三层,顶层建有亭子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对于这幢已有91岁“高龄”的老房子,李伯可是又爱又心疼。每每说起,他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当年我爷爷从国外回来建了这栋楼,所有的建筑材料都从国外进口,木制的门窗从未更换过,墙砖地砖也没有坏过,铜制的浴缸现在还在用。”过了这么多年,房子从外观上看,几乎没有任何损坏。

不过,毕竟房子经历过近百年风风雨雨,总会有些“病痛”。李伯说,从2000年起,老房子的渗漏问题便一直困扰着他。2008年,他家人曾修过天台的瓦面,不想导致三楼漏水严重。所幸李伯和老伴住在二楼,生活没受到太大影响,但他无法坐视不理。“三楼以前是我叔叔住的,他出国前委托我好好管理;况且它是这座房子重要的一部分,我一定要把它修好。”

但是文物保护建筑的修缮并不简单。李伯说,有次一位司机醉酒驾车撞坏了他家的围墙,仅一米左右的缺口,光是维修费就花了1.2万元。“文物建筑的施工难度比一般建筑大得多,材料和人工都更贵。”

2014年,越秀区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告知李伯,广州市设立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可为修缮文物建筑提供一定补助,他便尝试申请,过了几个月便获批资助9万元用于修缮房子,几乎能覆盖所有费用。然而,文物修缮不仅施工难度大,有时候好不容易修缮了,还可能不慎成了“破坏文物”。

李伯说,原本从三楼到顶层有一个民国时期的老梯子,但因为日晒雨淋导致破旧不堪,他为了日常需要,想重新换一个。于是趁申请资金的当口,他打算把旧梯都拆除,在屋外新建一个梯子。然而,专家进行审核时,认为在室外加建楼梯会“破坏建筑外立面风貌”,不可随意加建,于是建议他们选择在室内重建,如今,这座崭新的铁质楼梯已经顺利完工。

逵园重生:申请专项资金时可链接到更多资源

承载着无数岭南记忆的逵园,其改造工程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的一个典范。2012年,四位年轻人怀着艺术梦想,花了一年时间,将空置了10多年的逵园老房改造成为一个集画廊、咖啡馆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艺术空间,如今已走进第6个年头。

逵园艺术馆艺术总监黄轶群告诉记者,他们租下逵园后,“复活”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华侨建筑着实是个难题。当时,他们请来了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等多位专家作为顾问指导,并坚持“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建筑原貌。

“其实在一开始,我们全部都靠着自己投入,不仅‘烧钱’,而且‘烧脑’,因为文物的修缮十分‘精细繁复’,如果想原样修复,就要四处联系厂家定制。”他举例说,逵园原有近万块意大利花地砖,遗憾的是,当时楼内有近200块花地砖都存在破损残缺,为此他们辗转四处,终于联系到一家佛山工厂,该厂还存有最后一批“老材料”,这才得以重新定制破损的花地砖。

“我们以前主要是凭着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去做,但觉得力量还是太单一了。因为这类文保单位的修缮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需要‘查缺补漏’。”在他看来,申请专项资金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给我们链接到更多的资源。黄轶群说,由于每一个修复步骤都非常慎重,每一次修复,都要请专家进行“会诊”,对老物件的材质、样式、尺寸、颜色、内部结构,以及如何修复一一提出详细的修缮意见。“逵园凝聚了很多人关于老广州的共同记忆,其活化利用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

2014年以来已对618个文物保护修缮、保养项目进行了补助

广州市文广新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郑小炉介绍,广州已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3800多处,虽然文物保护法律规定,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使用人负责,但也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文物修缮给予帮助的责任。目前,广州明确由市政府每年安排6000万元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各区政府相应设立每年不少于500万元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截至目前,广州市级财政已安排落实2.6亿元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自2014年设立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以来,已对618个文物保护修缮、保养项目进行了补助,补助经费共1.85亿元。其中,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养项目412个,补助经费近1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的开展。而在2018年上半年,广州各区及市属单位共申报国有文物维修补助4325.60万元,非国有文物维修补助7579.47万元,经组织专家评审并报市政府批准,2018年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已全部下达,共4815万元。

虽然有了专项资金对文物进行保护,但要如何落实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以修缮沥滘村的卫氏大宗祠为例,沥滘经济联合社副社长卫广新告诉记者,专项资金的审批和拨款先拨到了街道办,等修缮验收完成之后村联社才收到补助款项,因此该村在2015年修缮祠堂时,是一边申请一边修缮的,政府拨款前需要村里先垫付费用。他希望款项可以提前到位,通过各种渠道监管专项资金,从而简化流程,可能修缮工作会更加顺畅。

对此,郑小炉坦言,在如何用好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方面,仍需达成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我们也要防止文物所有人申请经费后不作为,因此要考察使用经费的绩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此进行监督,不断地探索完善。”

郑小炉还表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是补助性质,并非大包大揽,因此限定了一定比例。希望各方了解,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文物保护建筑的使用方和管理方也应该负起责任来。

链接:广州有多少文物保护单位?

事实上,广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8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347处,以及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090 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先后制定公布了《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最早的一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地方立法。在地方立法方面,2013年以来,《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博物馆规定》等法律法规相继施行。此外,广州还先后制定公布了《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制度,这也是广州在国内首次通过地方立法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