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家風,影響着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爲。

正德學堂和大家一起學習歷代聖賢家風家訓

【概述】

至聖孔子——以文化人 詩禮傳家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崇尚堯舜文武之道,信奉周公禮樂制度,是一位集先賢先聖之大成的文化巨人,開創了長盛不衰的儒家學說。

孔子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1)孔子學說一直是自漢至清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的思想支柱,不僅對統治者而且對廣大人民羣衆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孔子是傳承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將他以前幾乎所有的典章文獻加以審定、釐()訂、編纂,總結過去,啓迪後世,繼往開來,無人比擬。(3)孔子開闢了古代教育的新局面,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學術文化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作用。(4)孔子創立了中國最早的人本哲學,注重人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提出了一系列做人的標準和原則,對於人性昇華、社會和諧具有巨大作用。(5)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重要理念,他的這種同理心境界,比西方認知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提出的同理心概念早了2300多年。他不僅主張將仁愛由親人之情逐步向外擴展,惠及所有人,還主張敬畏自然規律,把對人類的道德關懷推及自然萬物。(6)孔子思想爲中華文明提供了巨大支撐,成爲中華文明的堅強基石,對五千年中國文化的延續產生了直接作用,對世界亦有巨大影響。

【孔氏家規家訓】

孔子曾教育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詩禮庭訓

春秋時期,詩書被視爲義之府,禮樂被看作德之則。作爲的載體,詩書禮樂的功能,在於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詩書禮樂之教,說到底是關於文德的教育,是人生觀教育。孔子學說的這些主張,不僅爲世人所接受,更爲其族人所遵循,對孔氏家族家風的形成影響深遠。

孔氏家規,散見於歷代傳記、譜牒、雜記史料中。內容可分爲三部分:第一,原頒條例,即衍聖公府所頒佈的《孔氏祖訓箴規》;第二,流寓外地孔氏族人,根據訓規精神,結合各所流寓地及本支族人的具體情況,自訂的家規;第三,是孔氏家族修譜時所訂立的條規及行輩,它們是前兩部分的補充性規定。

孔氏家規的代表爲明代的原頒條例即《孔氏祖訓箴規》。它是六十四代衍聖公孔尚賢總結先人教誨,並經自身反思的結果。其主要目的是告誡族人要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務要讀書明理。核心理念是勿要嗜利忘義,勿要有辱聖門。《孔氏祖訓箴規》在家庭生活方面,要求子孫祭祀祖先,不忘其本;與家人相處要遵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原則。在個人行爲方面,則強調面對利益勿嗜利忘義,管理公務要秉承克己奉公的原則。這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頒佈的《祖訓箴規》,被孔姓族系尊爲聖典,對孔氏一門形成啓德向善、遵規重矩的家風產生了深遠影響。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是古人的生活智慧。孔氏家族世代賡續,族人持之以恆秉承祖訓的內在定力是不可或缺的。秉承祖訓,儼然成爲孔氏家族的傳統,他們在生生不息中一路走來,不斷演繹着生命的風景,不乏名垂青史的人之楷模。

孔氏家族是中國傳統家族的典型代表,其祖訓更是傳統家訓文化的活化石。從春秋時代的學詩禮到明代的《孔氏祖訓箴規》,一直是孔氏族人的行爲指南和道德規範。家規的力量在於明是非,知廉恥,懂禮讓,守本分,有良知。齊家治國,家齊國治。因此,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理解家風和政風的關係,從而讓家庭文化的正能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孔氏祖訓箴規》

孔尚賢,字象之,號希庵,別號龍宇,孔子第63世孫,襲封衍聖公。襲爵之後,孔尚賢立志要遠不負祖訓,上不負國恩,下不負所學。萬曆十一年(1583年),孔尚賢爲了規範族人言行,在反思自身的基礎上,頒佈了具有綱領性質的族規《孔氏祖訓箴規》。其主要內容是:

一、春秋祭祀,各隨土宜。必豐必潔,必誠必敬。此報本追遠之道,子孫所當知者。

二、譜牒之設,正所以聯同支而親一本。務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爲聖裔。

三、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孔門素爲佩服。爲子孫者,勿嗜利忘義,出入衙門,有虧先德。

四、孔氏子孫徙寓各府州縣,朝廷追念聖裔,優免差徭,其正供國課,只憑族長催徵。皇恩深爲浩大,宜各踊躍輸將,照限完納,勿誤有司奏銷之期。

五、譜牒家規,正所以別外孔而親一本。子孫勿得勾相謄換,以混來歷宗支。

六、婚姻嫁娶,理倫守重。子孫間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七、子孫出仕者,凡遇民間詞訟,所犯自有虛實,務從理斷而哀矜勿喜,庶不愧爲良吏。

八、聖裔設立族長,給與衣頂,原以總理聖譜,約束族人,務要克己秉公,庶足以爲族望。

九、孔氏嗣孫,男不得爲奴,女不得爲婢。凡有職官員不可擅辱。如遇大事,申奏朝廷,小事仍請本家族長責究。

十、祖訓宗規,朝夕教訓子孫,務要讀書明理,顯親揚名,勿得入於流俗,甘爲人下。

【家風故事五則】

孔子七世祖的故事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餘口。其共也如是。

---《左傳·昭公七年》春秋.左丘明

【延伸】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628日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引用過正考父的這個故事: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是幾朝元老,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他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一命而僂(,脊背彎曲),再命而傴(,駝背),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zhān,稠粥)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意思是說,每逢有任命提拔時都越來越謹慎,一次提拔要低着頭,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彎腰,連走路都靠牆走。生活中只要有這隻鼎煮粥餬口就可以了。我看了這個故事之後,很有感觸。我們的幹部都是黨的幹部,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更應該在工作中敢作敢爲、銳意進取,在做人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孔子選女婿的故事

《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長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是一位善於思考的人。可這麼好的一個人,偏偏受人陷害而坐過牢。孔子憑着對學生的瞭解,說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意思是說,公冶長雖然坐過牢,但不是因爲他本人有過錯造成的。孔子選公冶長做女婿看中的是公冶長高尚的品格。公冶長是否犯罪,孔子心裏自然清楚。由此,不應該因爲外來的誣陷而定性他本質的善惡,所以最後孔子選公冶長做了乘龍快婿。

孔子爲他哥哥的女兒選婿,他選的人叫南宮适,字子容,又稱爲南容。南容爲人謹慎,孔子說他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意思是說:南容在國家政治清明時能人盡其才,在政治昏庸時能夠免於殺身之禍,這種人的足以保證可盡夫妻之義足以防止家庭禍害並謀得家庭幸福,且講究修身,足可以做一位模範丈夫。所以,孔子敢於放心地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他。

詩禮庭訓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譯文】

陳亢問伯魚說:您也曾聽過特別的教誨嗎?”回答說:沒有。父親曾獨自站在那裏,我快步走過庭院,說:學《詩》了嗎?’回答說:沒有。’‘不學詩,就不能言談應對。我退下來就學《詩》。另一天又看到父親獨自站着,我快步地走過庭院,父親說:學禮了嗎?’回答說:沒有。父親說:不學禮,就沒有立身的根本。我就退下學習禮。聽到過這兩件(特別的事)。陳亢退下來高興地說:問了一件事得到了三件事,得知了詩,得知了禮,又得知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孩子。

見不善如探湯

子曰:“見善如見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這段話出自《論語·季氏》,意思是:見到好的東西,就如同趕不上似的急切追求。看到不好的東西,就如同用手試開水一樣急忙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隱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義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聽到過這樣的話,但沒有看到這樣的人。

衍聖公作爲朝廷要員,經常與官員、賓客接觸,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善的人與事。祖輩於孔府西學出口處設一鍋開水,就是要提醒子孫後代見不善如探湯,時時剔除心靈的雜草,日日修煉高尚的情操,保持敬畏,而非心存僥倖。

冷板凳

孔府大堂和二堂是衍聖公處理政務的辦公場所,在大堂與二堂連接的穿堂廳內,有兩條長凳,本地人稱之爲冷板凳

冷板凳背後的故事發生在明代。一代權臣嚴嵩被彈劾以後,朝廷將要治罪時,專程到孔府請當時的衍聖公出面爲他說情。嚴嵩與孔府關係非同尋常,他的孫女嫁給孔子六十四代嫡孫、衍聖公孔尚賢,與孔府結成姻親。權傾天下的嚴嵩,因其倒行逆施變成萬民唾罵、朝野共討的罪臣,他想通過衍聖公的特殊身份,到嘉靖皇帝那裏爲自己說情免罪。嚴嵩急匆匆趕到孔府後,僕人稟告多時,不見迴音,坐在穿堂廳的紅色長凳上煩躁不安。坐等了一天,衍聖公孔尚賢不徇私情,始終不予接見。嚴嵩無果而返,沒過多久就被朝廷查辦,抄沒了不義而來的家產。對此,後人有詩曰:敦實紅漆閣老凳,觀者嬉笑諷嚴嵩。權奸當道多顯貴,身敗難求衍聖公。這也生動見證了詩禮傳家、深受勤廉家風影響的孔氏後裔風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