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億,約佔總人口的17.3%;65週歲以上老年人1.58億,約佔總人口11.4%。伴隨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過去10多年整體扶養壓力逐年攀升。“倒金字塔家庭”、“空巢老人”養老已經成爲人們無法迴避的話題。

去年,網曝一位81歲老人在亞特蘭大機場停留了3天,而她的女兒就在該城市。老人獨自支撐女兒從清華畢業,並留學美國,還賣掉北京舊居供孫女上大學。但移民後她被美國女婿虐待,被言語侮辱,女兒孫女也很冷漠。

後續:在經過將近30小時的旅程,老人安全抵達北京首都機場。溫暖的是,志願者已經早早地來到機場靜候老人。老人的一位朋友去機場接機,並和志願者互留的聯繫方式。

養兒防老是否100%可靠?

在西方國家,推崇的養老方式叫做接力式:他們只負責撫養子女,在自己老年階段,本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福利和個人購買的保險產品,基本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子女負擔。而養兒防老是我們國家傳統的觀念,許多家長將畢生的所有積蓄都放在了子女身上。

421家庭結構等問題突出

計劃生育政策下,低出生率、421的家庭等問題突出。獨生子女最終要承擔兩個父母、再加上四位老人的生活。在這種結構裏面,一個人要撫養6個人,先不說子女孝不孝順,就算孝順也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另外還有長壽的問題,當你到了80歲,子女也開始面臨養老的問題。可見,子女並不是可以100%依賴的養老來源。

丁克人羣、無子女人羣靠什麼

當下社會,獨身主義、丁克一族等概念已經屢見不鮮,結婚不要孩子,不撫養子女,這樣的族羣越來越大。這就是社會的變化。那麼,單身靠什麼養老?

社保養老夠不夠?

小王是位80後,今年30歲,他已經開始爲自己的養老做打算了。假設60歲時退休(不考慮延遲退休),按照平均壽命80歲計算,小王需要爲自己退休後的20年準備養老金。假設退休後每月的基本生活開銷等同於現在2000元的購買力,考慮到通貨膨脹,以3%的通脹計算,這20年需要需要準備100多萬元。如果考慮到退休後醫療支出,養老成本預計要200萬。

未富先老的養老困局

不是說社保不好,而是說僅靠社保養老,解決不了養老生活的全部問題。現在人越來越長壽,一些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就已經率先進入老齡化階段了——我們面臨一個未富先老的困境。

替代率66%社保夠不夠?

據人社部統計,近五年來,我們國家的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一直維持在66%左右。考慮到進入老年後醫藥開支增加、通貨膨脹等因素,僅靠基本養老保險還是遠遠不夠的。

太早準備沒必要?

現在應該去過一些更好的生活,至於老年問題以後再說——很大部分的年輕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想法。龐大的醫療費支出,龐大的生活的成本,怎麼樣來考慮,年輕人要不要考慮養老?

養老像爬坡,早了壓力小

養老如同爬山,如果我們選擇在20歲爬60歲的山,這個坡度我們走路就可以過去,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如果到55歲,甚至到60歲的時候再考慮爬60歲的山,這時我們需要扶梯才能上山,甚至還需要專業的登山工具;等到60歲以後,就不需要再爬了。爬山就是一個過程,而選擇什麼時候來爬、在什麼地方爬,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

超過30歲,你要準備養老了

影響理財收益的三大因素,第一是本金,第二是時間,第三是回報率。時間越長,在相同的回報率和本金的情況下,可能獲利越大。在養老規劃裏面,時間就是財富。李嘉誠講過:每年存一筆錢,給出一定的報酬率,幾十年的時間,每個人都會成爲千萬富翁。因爲時間長,我們就有很長的獲利的空間,最後我們就可以輕鬆地積累財富。當你超過30歲,或許你就要開始爲養老做籌劃了。

船到橋頭自然直?

很多人會說:現在的生活有太多壓力:每月要還房貸、車貸,還要撫養子女等等,所以,養老的問題現在根本沒有辦法考慮,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候再說吧;還有不少人認爲:現在我還沒有養老規劃,一代一代人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嘛,到時候我也會有自己的辦法。

年輕有壓力?

年輕時有壓力不可怕,可怕的是到了老的時候我們沒有力氣,沒有能力,沒有辦法。年輕苦不怕,怕的是老來苦。所以,年輕的時候就要做好準備。

怨自己沒有早點準備

我們經常有一種心態,碰到人生重大的難題時,比方說面臨疾病大病的困擾,面臨破產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自我安慰:沒辦法,那是我的命,我的命不好——總之要找一個最好的理由來安慰自己。然而如果希望自己未來的命好的話,就要有好的思維和好的行動。我們的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會賺錢,不怕養老

再會賺錢的人也無法保證能躲避所有風險造成的損失,這也是爲什麼養老金需要我們專款專用的來準備。在資產配置大時代,理財產品豐富,很多人當下並不缺錢。但我們要知道,今天的財富是屬於今天的,不一定屬於未來。科學理財的實質是:如何合理地規劃,讓當下的財富不斷擴大,穩定增值,這纔是真正的“把今天的錢放到未來”。

來源:大衆理財顧問、財富大管家

聲明:

本文言論系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湖觀點,也不構成任何操作建議,僅供讀者參考。引用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