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5攻擊機是由中國南昌飛機制造公司60年代研製的輕型超音速攻擊機,如果就飛行性能和作戰效能來說,強-5也許今天並不算多先進,但也絕對是一型放到今天仍合格堪用的對地攻擊機。在較小規模的武裝衝突場合中,它還是會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

如果僅作爲前線支援攻擊機來說,強-5其實完全可以勝任,但由於那個年代的中國殲擊機也普遍缺乏對地打擊能力,因此強-5被賦予了過多的任務,從前線支援、低空突防、對海攻擊直至氫彈投放。

據西方航空專家的評價,強-5攻擊機是在殲-6/米格-19戰鬥機的基礎上,引進西方攻擊機的設計風格而研製出的角色轉換型裝備。它一改早期蘇聯噴氣機的機首進氣爲兩側進氣,並重新進行機身結構融合,加裝防彈裝甲和防彈玻璃以及轟炸射擊瞄準具,同時採用殲-6的發動機和尾翼設計。

強-5是單座雙發攻擊機,採用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首爲尖錐形,後機身因安裝兩臺渦噴發動機而呈橢圓形,後機身下部有雙腹鰭,機翼爲典型米格-19風格的後掠中單翼,前緣後掠角55度,下反角4度,上翼面有較大的境界層板和整流翼刀,水平尾翼後掠角分別爲55度和57度,水平尾翼爲斜軸全動式。

在武器配備上,以強-5II來說,該型機配備23毫米機關炮兩門,備彈240發。原型機可攜帶6枚250公斤炸彈,其中彈艙兩枚,每個機翼下各兩枚,或3枚500公斤炸彈,彈艙和機翼各1枚,強-5II增加到10個外掛架,其中機身下4個,每個機翼下3個,最大武器掛載量兩噸,內側掛架可掛22組14枚90-1火箭或2組16枚57-1火箭,同時飛機還可以加掛PL-2紅外製導空空導彈。

從70年代開始,強-5開始作爲我人民空軍的對地打擊主力而大量進入強擊航空兵服役。特別面對當時蘇聯在漫長的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的極端惡劣的國防環境,強-5戰機作對付蘇聯坦克集羣的“抵消手段”而部署於前線邊境機場。

南昌飛機制造廠後來又根據部隊的不同情況和外銷的需要,發展出多種的攻擊機,形成強-5家族,主要改型包括強—5甲型、強-5乙型、強—51型、強—5II型、強-5III型及強-5IV型等。

經過長期的使用,我軍部隊認爲強-5具有良好的低空機動性能,主要作戰任務是在低、中空高速突破敵人空防,對地面部隊給予近距離空中支援。它既可攻擊由步兵引導的地面目標以及機場、坦克集羣、炮兵陣地、導彈基地、通信中心,碼頭倉庫等目標;也可使用自身配備的空對空導彈和機炮,進行空中格鬥。其載彈量略少於伊爾-28轟炸機,但作戰性能則遠遠過之。

也有許多人說強-5攻擊隊是爲了掛載戰術核武器而研製的,其實強-5實際上只有強-5甲一個型號是爲了掛載戰術核武器而專門設計的。相比1965年便首飛的強-5基本型,強-5甲在1970年8月1日才首飛,1972年1月首次完成氫彈甩投。

強-5家族在強-5乙(海航魚雷型)開始便嘗試取消機腹彈艙改爲機身油箱,至強-5A(強-5I)以後的機型更是完全取消了機腹彈艙的設計。自此之後的強-5已經不具備戰術核打擊的能力,成爲完全的對地攻擊機,執行前線對地支援及淺近縱深遮斷任務。

自1971年孟加拉戰爭失敗後,巴基斯坦反思經驗教訓時,認爲空軍沒有足夠的現代化對地支援飛機是—大弊病,隨後包括120架殲7戰鬥機和95架強-5III(A-5C)攻擊機在內的大批裝備按照巴方的要求,經西方技術的改裝後進入巴軍隊服役。

時代在變,強-5也不斷改進。至2005年首飛的強-5L/N,已經裝備了電視/激光雙模式跟蹤系統和平顯火控系統,加裝了保形油箱,並且可掛載激光吊艙及激光制導武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