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高明的“洗文”:评《观看与信念》一文

《枯木怪石图》

多少年来“听说过,没见过”的苏轼唯一存世名作《枯木怪石图》,香港某拍卖行忽然从日本征集到手,并呈现于世人面前,引得议论纷纷。这几个月来,说真说伪的都有。这个热门话题,本人也颇为关注。

几天前看到清华大学谈晟广教授发布一文,名为《观看与信念:枯木怪石图是苏轼真迹吗?》(见公号“中国艺术史与考古”,以下简称“谈文”),流传甚广。仔细看了一下文章,洋洋洒洒地罗列了涉及此画的各种信息,颇有教益。这篇文章令我对谈教授刮目相看,特别是其中对元代杨遵藏章及其生平的考订,令人颇为信服。

不料昨日有人提示,谈文最有学术价值的关于“杨遵用印”的部分,文献内容以及结论居然来自于十六年前别人的考证。听了之后,颇为震惊!于是查阅了源头:发表在上海《书法》杂志2002年第四期上的孙向群《杨氏集古印谱考辨》一文(以下简称“孙文”)。此文根据《枯木怪石图》中杨遵的用印,搜集相关史料文献,理清了宋代杨亿、元代杨载与杨遵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杨遵的大致生年。这是一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对一个前人未曾研究透彻的问题,做了初步的清晰研究。

将谈文关于杨遵的考证文字与孙文细细核对,不难发现,无论论证过程还是考证结论,前者都与后者高度重合,甚至连引用文献的内容都完全一致。下面做一个详细比照。

谈文:

杨遵,字宗道,浦城人,“徙居钱唐,篆隶皆师杜待制”(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枯木怪石图》上杨遵“浦城杨文公家宗道斋图书印”(Y2),“浦城杨文公”所指是北宋著名文人杨亿(974-1020);又据元初文人杨载(1271-1323)墓志铭:“仲弘讳载,姓杨氏,其先建为浦城人,上距宋翰林学士文公凡十一世……父起潜,补京学诸生,因家于杭州又为杭州人……娶翟氏,子男三人,长即选也,次遵,次迪。”(元黄溍[1277-1357]《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三《杨仲弘墓志铭》)由此可知,杨遵是杨载之子,父子是北宋文人杨亿的后人。杨载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由户部贾国英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后,现存唯一的一段题跋即是杨载所书。据《杨仲弘墓志铭》,杨载于1323年去世的时候,其长子杨选只有八岁,由此可推知其次子杨遵的生年是在1317-1322之间。未知是杨载留给其子的遗产,还是杨遵成年后所获,杨载生前曾题的赵孟頫《双松平远》,后来成了杨遵的收藏,杨钤有“杨遵之印”“长宜子孙”“杨氏法书名画”等一系列鉴藏印。

孙文:

《史书会要》卷七中记:杨遵,字宗道,浦城人,徙居钱唐,篆隶皆师杜侍制。

当代印学史论家韩天衡先生编《历代印学论文选》中记:杨遵,字宗道,浦城人,徙居钱塘,生平事迹不详。

近年,在《翰海97拍卖会》一册中58号拍品为杨遵唯一传世书法作品——《临张伯英二王四帖》,这幅作品使人们识得了杨氏书法之面目。在该册的介绍中称其“以荐起家,累官镇江知府。暇辄登览山川赋诗寄兴”,经查考《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四中确有据《南畿志》而记载杨遵在洪武初知镇江事:

《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四“职官志 ·名宦三·松常镇三府”:明杨遵,字宗道。洪武初守镇江,廉明有为,善于抚御流离复业,百废具举。性好学,文章政事一时翕然称之。

杨遵的印章在苏轼《枯木怪石》卷中就有九枚之多。从这些印章的内容中,我们得知杨遵号“海岳闇主”和“怀玉山人”。特别是有一印的印文表明了杨遵的宗系,文曰:“浦城杨文公家宗道斋图书印”,这方印不禁让我把他和元代著名文人“浦城杨载”联系起来,杨载(1271-1323年)字仲弘,浦城人,居钱唐。《元史》卷百九十有传,称其为:“博涉群书,为文有跌宕气,年四十不仕,吴兴赵孟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为推重之,由是载之文名隐然动京师”。他俩都是祖籍福建,迁居钱唐,他俩之间定有什么关联。

《金华黄先生文集》中有《杨仲弘墓志》一则,使我解开了两者关系之谜。

……仲弘讳载,姓杨氏,其先建为浦城人,上距宋翰林学士文公凡十一世……父起潜,补京学诸生,因家于杭州又为杭州人,……娶翟氏,子男三人,长即选也,次遵,次迪……。

原来他们同是北宋翰林杨文公杨亿后人,杨遵为杨载次子,杨文公名杨亿(974-1020)七岁能属文,雍熙初,年十一,太宗诏见,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景德三年(1006年)为翰林学士,杨遵的家学之渊可见一斑。

黄晋的这篇《杨仲弘墓志》使我们对于杨遵的生年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其父墓志铭中有:“仲弘既卒之明年,(1324年,泰定元年甲子)往哭焉,其友蒋堂,代至八岁孤选之言……”杨载死于至治三年八月十五日(1323年,至治三年癸亥),此志写于1324年,那时杨遵的哥哥杨选也只有八岁,且弟兄三人,可见那时杨遵最大不过六七岁,最小也有二三岁。因此杨遵的生年可定在1317-1321年之间。

作为一篇发表于十六年前的论文,孙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找到了一系列新材料,初步恢复了杨遵的生平事迹。首先,该文指出1997年瀚海58号拍卖品《临张伯英二王四帖》是杨遵传世唯一书法真迹,并指认“海岳闇主”一印系杨遵自用,同时指出苏轼《枯木怪石图》(也就是即将在香港拍卖的那幅)上有杨遵九枚印章。其中一枚“浦城杨文公家宗道斋图书印”是关键信息。正是这枚印章,坐实了北宋的杨亿(974-1020)是杨载家族的先辈。再联想到杨遵与杨载是否有联系。最后根据《杨仲弘墓志》,发现杨遵是杨载次子。由此推断,杨载生年在1317-1321之间。

上述所有要点,全部出现在谈文中。

并不高明的“洗文”:评《观看与信念》一文

“海岳闇主”

并不高明的“洗文”:评《观看与信念》一文

“浦城杨文公家宗道斋图书印”

谈文进一步说:

杨遵传世有《临张伯英二王四帖》(现身于瀚海1997年秋拍)曾经明代大鉴藏家项元汴(1525-1590)收藏,项元汴根据卷上“海岳闇主”“海岳闇主者印”等印【图6b】,误认为是米芾所书,题签便作“米元章临张伯英二王四帖”。

孙文:

近年,在《翰海97拍卖会》一册中58号拍品为杨遵唯一传世书法作品——《临张伯英二王四帖》,这幅作品使人们识得了杨氏书法之面目。……杨遵的印章在苏轼《枯木怪石》卷中就有九枚之多。从这些印章的内容中,我们得知杨遵号“海岳闇主”和“怀玉山人”。

谈文提到《枯木竹石图》的俞希鲁跋,同时谈及俞希鲁为杨遵所藏《杨氏集古印谱》作序,也是孙文的考证内容之一。

并不高明的“洗文”:评《观看与信念》一文

《枯木竹石图》俞希鲁跋

谈文:

又从俞希鲁作《杨氏集古印谱序》来看,杨遵与俞有着较好的情谊。

俞希鲁(1279-1368),字用中,永嘉平阳(今浙江平阳)人,出身世家,其父俞德邻(1232-1293),祖父俞卓在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俞希鲁“学业浩博,淹贯群籍”(《乾隆镇江府志》),著名的元《至顺镇江志》,正是出自其手。据明初宋濂《芝园续集》之《俞先生墓碑》,俞希鲁卒于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二十二日,终年90岁。这就说明,俞希鲁为杨遵跋《枯木怪石图》和撰《杨氏集古印谱序》,都是在元亡之前。

孙文:

再看俞希鲁的序(《杨氏集古印谱序》),俞希鲁(1279-1368)字用中,丹徒人,庸弟。举受处为独峰书院长。移饶为长芗书院,除庆元路学教授,擢归安县丞,升江山县尹,改永康,皆著治绩。至正十七年以松江府判仕。明洪武元年卒,年九十。编有《至顺镇江志》。其序曰:

余家藏王子弁《啸堂集古录》,列古印刻式三十有七。后游杭,识竹房吾子行,得《学古编》,其所收益富,当时视为赅博。乃今见浦城杨侯宗道印谱,绝出二书远甚,……盍亦录梓而行诸世,俾好事者得有所考焉。宗道其勉之。京口俞希鲁

谈文大多数是描述性的文字,谈教授将《枯木怪石图》与道教题材相联系,竟得出苏轼崇尚道教的结论,却忽视苏轼与佛教的渊源,已显出对苏轼的无知。而文中最有学术价值的内容,也就是论证元代杨遵藏印与杨载、杨遵之间关系的部分,则与孙文使用的材料高度重合。谈文从苏轼《枯木怪石图》上存在元代杨遵的一组印章谈起,也是依照这组印章中的“浦城杨文公家宗道斋图书印”,指出杨遵与北宋杨亿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杨仲弘墓志》阐述杨遵为杨载之子。接着谈到杨遵传世真迹,依然引用1997年瀚海58号拍卖品《临张伯英二王四帖》,指出其中的印鉴与《枯木怪石图》存在联系。就连《杨氏集古印谱序》关于题跋者俞希鲁与杨遵关系的记载,也是来自孙文的考证。

要说这些成果全部都是谈教授自己独立发现的,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反复检查文章,让人感到恐怖的是,谈文将孙文用到的材料重新安排了次序,粗看之下,似乎的确是他本人的研究成果。把别人辛辛苦苦蹲图书馆找来的文献、证据,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一番,好像是自己的发现,只字不提原作者的功劳。这正是此类“洗文”的妙处。

当代学者使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必须标明出处,这是学术铁律。而谈晟广教授所用的“洗文”手段,对读过孙向群先生文章的读者而言,实在并不高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