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初中成绩很好,到了高中却成绩平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及时适应高中学习,还在用初中的学习思维去学习。

初高中学习的四大差异

1.知识量变大

总体来说,初升高知识跨度非常大。初中三年学习的知识总量甚至不如高中一年的学习量。比如数学,高中数学理科生需要学习的书变多,每一本书都有高考的重要考点。英语单词量从初中要求的1600个,上升到3500词+500短语。所以在新高一一开始很多学生会有“撞墙”的感觉。因此,提前在暑假进行预习是非常必要的。

2.高一内容在高考直接考察

因为高中知识量大,所以高一和初一完全不同。初一知识更多的是实现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比如有理数、线段与角等内容,在中考中并不直接考查。高中就不同了,按照新高考来讲,高一学的知识在高考中比重更大了。

3.授课方式不同

初中教师常常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以反复讲解,教师要用较多的时间给学生以具体辅导。进入高中后,教师上课更注重分析,反复讲解的做法少了,学生活动多了,许多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而且高中学科多,教师多,每个教师教学方法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经常不一致,所以,只有适应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4.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习惯于“听、背、默”,习惯于书面作业,习惯于依赖教师。高中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方法要求灵活、多样,并要防止和克服单纯死记硬背、重记忆轻理解、重做题轻读书、重计算轻概念等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高中衔接要警惕“陡坡效应”

所谓“陡坡效应”,是指因知识跨度大、难度大大增加等各种因素,导致初中和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出现一定坡度,使中考后的新高一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遭遇的不良效应。

产生“陡坡效应”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于初高中的衔接认识不够清晰,只依据以往的经验进入高一教学体系,在主观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高中知识、能力要求的急剧变化和学生心理、方法调整慢产生矛盾。外现出来就是“陡坡效应”。

同时高中高考对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记忆+套用模式,太多松散的知识掌握在考试成绩中没有太大的体现,所以造成多数学生成绩不理想。

由于知识难度和能力要求是一个个逐步提升的陡坡,不进则退,学生在爬坡过程中多数会处于山脚,在开端就造成知识的烂尾,就很难在后续的爬坡过程中积聚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信心。

“陡坡效应”会使学生压力倍增,名次迅速落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个时候要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强中自有强中手,要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自己正确评价,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要明白自己感到不太适应,给自己信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