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在北大的一场讲座上,于丹作为特邀嘉宾在台上投入的演讲时,却惨遭观众轰下台。

2005年,当时还只是北师大副教授的于丹因在《百家讲坛》讲论语而走红,甚至在当时掀起了全民学《论语》的热潮,此次走红,背后也有着时代性的原因,当时的中国经济经过90年代的飞速发展后,全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因此对于文化、艺术的渴求就异常强烈。而此时央视打造的《百家讲坛》顺势而上,不仅有于丹讲《论语》、还有易中天讲三国,阎崇年述清史,都一炮而红。那么为什么只有于丹成了众人笑柄,“文化骗子”呢?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于丹在传播中国文化上所做的贡献,正因为有她,《论语》才会重新活在大众视野,带动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一味的迎合大众只是短暂现象,随着民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如果仍旧“吃老本”、不断“复制自己”,而不去真正提高学术能力,迟早有一天会被大众推翻的。就像史学家所说的,于丹把自己“嫁”给了市场,众人的追捧、高额的出场费,“知识明星”“国学大师”等一系列标签使自己不断的膨胀上升,最终跌落云端。

其次,如果说自身学术水平不够高也就罢了,毕竟也是传播大众文化,没有必要多么的高深莫测,只要讲的有趣,对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传达到位就行了,然而,于丹却屡次犯一些文化常识的错误,例如在2015年在央视某节目中,她讲《得失有道》,其中说王安石领导了“庆历新政”、苏东坡说“青苗法”有进步意义,而事实是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苏东坡正是痛斥“青苗法”,因为它成为了一种变相的“强迫贷款”。一个是常识性的错误,一个是史实性的错误,试问,大众听到这样的讲述难道不会大跌眼镜吗?

再次,除了自身原因外,也有一定的外部原因。娱乐化时代,电视节目更迭的节奏固然非常快,《百家讲坛》一类的单向灌输式文化节目已经过时,催生出的是新生一代的《见字如面》、《汉语桥》、《最强大脑》等双向互动类的文化节目。由此可见,如何活化传统文化这一课题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探索的话题,我们需要不断的思考怎样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民众钻研传统的动力。

对于于丹陷落的原因,梁宏达的解释很到位,他说“于丹都是端着肩膀讲话,说的都是正确无比的废话”!老梁的意思就是于丹故弄玄虚的将一些国学知识讲的高高在上,让人认为她很有文化内涵,其实她所说的就是一些众人皆知的常识。

于丹从文化教母到众人唾弃的变化,我倒觉得是时代的一个进步,如果没有一些真材实料,就不要故弄玄虚的来做跳梁小丑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