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和战争描写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也奠定了它在古代文学史中不可撼动的地位,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一本历史小说,作者选取的是政权分裂,战乱频繁的三国乱世,主要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斗为主,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虽然以陈寿的《三国志》为基础,但是通篇都有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

《三国演义》中,人们记得刘备的宽仁,主要是很多的情节给人以深厚的印象,比如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白帝托孤的深谋远虑,其实仔细一想,在那样群雄割据的乱世,刘备若真的是如此的仁义,宽厚,没点手段怎么会一手建立起蜀国,还能和曹操孙权抗衡那么久?

提到刘备,他人生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就是在荆州依附刘表,其实在依附之后囤于新野之时,刘表就开始忌惮刘备,直到死前也没能想好处置之法,匆忙推了刘琮上位。按理说,在那样的情境下,他让刘备辅佐刘琮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偏偏没有,难道是“人之将死,其志也昏”?我们或许能从史书中窥探一二。

这一部分的历史,《三国演义》中提到了一些,但却和史书上所记载的有些出入,比如:刘琮归降后没多久就被曹操派人杀死了。这件事的真实性确实值得商榷,毕竟,在当时杀刘琮是对曹操一点好处也没有。

再者,刘备对刘琮的归降毫不知情,因此,当他收到这一消息时,樊城早已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樊城的丢失使得刘备党心怀不甘,于是,他们纷纷便劝说刘备,让他跨江袭击刘琮。可是,刘备在此时,只是过江祭拜刘表,并未听从建议追杀刘琮。或许由于追杀刘琮于他“仁厚”之名有损,他只是率领部下朝着江陵奔去。书中说到:当时跟随刘备的百姓有十几万人。

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一,刘备当时替刘表驻扎荆州防卫曹操,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和行为,况且,只那么几年,就算刘备日常思考如何笼络人心,收为己用,也不至于十几万的人都听他号令行事吧,这里就充斥着文学作品对于故事情节的极度夸大,以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二,荆州的问题算是和平解决,究竟会不会有这么多人反对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书中还说到,在逃亡途中,由于人数过多,延缓了撤退的时间和进度,但是刘备并没有只身或者只带着家眷逃跑,以显示他的“仁德”。但是客观的去看待这件事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刘备带着家眷逃亡,目标明显,逃亡难度加大,更容易被发现;但是如果是全城百姓一起跑,混入其中,影响视线,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发现。其实要是真正的好汉,就应该是一人做事一人当,而不是拉着全城的百姓下水,一起替他被这个锅。

文学作品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否认《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极大成就,但是不能把它当做史书来读,不能混淆了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