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重庆,很多人的印象是“魔幻”和“热辣”,殊不知曾经的重庆是全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以及全国最大常规兵器生产基地。

但是这些更细致的记忆只属于在这座城市里散落着的一个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数量庞大,两代人都曾扎根在集体,他们的后代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厂子弟。

80年代,石棉厂内河游泳比赛

他们所在的厂区不以小区命名,而是用代号表示:24、26、062、067、112、167、289……这些数字代表的是一个个封闭却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那些洒满汗水的老厂房被淘汰废弃,曾经的厂医院、厂学校换下了“子弟”这个牌子,合并到了地方,从此成了子弟们脑海中的一个地名。

重庆老厂要么迁址,要么合并、要么破产,有些老厂的旧址都被推倒重建成一幢幢现代高楼,留存下来的屈指可数。

但庆幸的是,还有一些工业遗产在改造后重获新生,被赋予了崭新的艺术生命,成为这座城市的网红地标。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原重庆钢铁厂)

抗战时期,北方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西南落户重庆,拥有百年历史的重钢是绕不开的两个字,其前身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阳铁厂,曾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钢铁基地。

它似乎总要用以其最本真的模样,方可讲述它与岁月负隅顽抗后的结果。

重钢旧址的一部分已经被改造为——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在工业遗存为基础上,摇身变成了文艺风,赋予了旧址崭新的艺术生命。

那群意气风发的工人雕塑,让人像是穿越到了那段辉煌时光。

N18Loft小院(原印刷五厂)

N18Loft小院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重庆印制五厂老厂区,现在是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元素的基础上而改造的文艺创意园。

小院里面不得不提的还有“303剧场”,它是重庆第一家话剧工作坊,重庆小剧场话剧的发起者。

找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来这里听民谣、喝咖啡、看展览、看话剧、逛创意集市,也不失一个不错的选择。

北仓(原重庆纺织仓库)

北仓的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江北纺织厂仓库,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重庆纺织业的生产和物流要地,随后在城市发展中逐渐衰败,北仓伴随着那段记忆也随之淡出人们视线。

北仓的重生,保留着昨日西风,斑驳的外墙、锈蚀的大门在喧闹的观音桥更显特别,在街边寻到北仓书店或找一家茶馆坐下,总有浮生偷得半日闲之感。

鹅岭贰厂(原重庆印制贰厂)

重庆印制贰厂成立于1953年,曾是重庆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业彩印巨头。上世纪50至70年代,但凡是带色的纸片儿,差不多都是从这里被印刷出来的。

如今这里早已被打造为一个集创意办公室、酿酒厂等艺术与商业为一体的文创园区,引入工作室和原创品牌,并成功举办过多次文化市集和主题活动。

作为电影的取景地之一,它的重生改了个英文名字:TESTBED2

喵儿石创艺特区(原白猫日化老厂)

喵儿石的前身是老重庆熟知的“白猫日化”老厂,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

园区一期以电影院和美食夜市一条街为主,二期以文创内容为主,用红色为主调充满着活力。

街头风十足的涂鸦和墙面装饰也是随处可见。

这让我想起了川美的老校区黄桷枰,尽管老旧,却散发着浓郁的艺术风情。

京渝国际文创园(原棉麻厂仓库)

京渝国际文创园是原重庆市供销合作社总社棉麻仓库,因其靠近港口的地理位置加上靠近四川美术学院,历来都是文人、艺术家、创客等聚集之地。

这里把保护重庆老旧遗存和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完美结合,重点发展图片、影视等产业,打造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西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随处可见的新与旧的碰撞,重庆本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

曾经轰隆作响的车间早已喑哑,家属楼人去楼空,时间侵蚀着每一个角落,厂里存在过的一切痕迹都在慢慢被大自然蚕食。

时序渐迁,属于它们的工业时代已经翻篇,那些被改造的用另一种形象驻守在这座城市,它们似乎并不怕被遗忘,只要有人记得就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来聊聊吧】

来来来,厂子弟集结处

你的童年是哪个院的

有可能能找回儿时的青梅竹马哦

信息:本文由今日重庆整理编辑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