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近段,全市上下正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积极抓好“五海”保护、“五沿”治理、“五景”建设、“五行”管控、“五古”丰登、“五大”工程、“五种”提倡等“七个五”生态建设工作,努力让漳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本报今日起开设“大干六个月·扎实推进‘七个五’生态建设”栏目,追踪各地在“七个五”生态建设中的亮点和经验。

过塘农民公园一角

“如今,猪粪臭味没了,河道的水也清了,河边成了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地方。”对于近一两年来这里发生的变化,今年72岁的过塘村村民老韩如数家珍,感叹不已。“过塘村的变化,源于一场声势浩大的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治理。”村主任韩松溪叙述。

第一步:关闭养殖场

与天宝镇的不少村子一样,几年前,过塘村家庭散养式生猪养殖场发展迅速,但排污处理却并未跟上,造成江水污染,水质浑浊,一些河段水葫芦等植物疯狂生长,大面积遮盖了水面。“全村168户养殖户,养殖面积竟达5万余平方米。”

韩松溪十分感慨,以前一进村,满是猪粪臭味,有些村民还在河岸边晒猪粪,到处是苍蝇蚊子。2014年,在市、区两级的动员部署下,天宝镇随即展开了一轮声势浩大的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畜禽业养殖成为整治重点。2014年5月20日,对于过塘村养殖户金莲一家,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她和家人拿着工具,对自家的养殖场进行拆除。“心疼,怎么不心疼?”

金莲给笔者一笔一笔地计算损失:建猪棚、养猪仔还有存栏的猪和人工,算一下钱真的不少。“但为了子孙后代,再心疼也得拆!”金莲告诉笔者,九龙江水环境污染整治开始之后,镇、村干部对她开展思想工作,要求其关闭养殖场,在经历了从不愿意到愿意,从抗拒到理解、支持的思想转变过程后,她第一个报名自愿拆除养殖场。在她的示范带动下,一家家养殖场陆续关闭。“二十多天的攻坚行动中,关闭养殖场132家、44000多平方米。”韩松溪说。

第二步:整治村容环境

跟随村民老韩,笔者来到村口的一处高地向下俯瞰,只见树影婆娑,一泓清水缓缓从村前流过,一泓清水的背后,是连接家家户户、宽敞洁净的水泥村道以及房前屋后绿得透亮的成片果园……“作为九龙江治污的主战场,天宝镇从基层村级组织中选派了一批村主干担任小‘河长’,形成镇、村两级‘河长’体系。

通过镇的大‘河长’带村的小‘河长’,大河整治带动小河整治,形成一套从河里到岸上的联动治理机制。”韩松溪说,在镇里的指导、协助下,村里进一步健全“河长”制度,推行水环境污染整治和村环境卫生整治“并驾齐驱”,特别是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清垃圾、清草堆、清旱厕、清祖厝等,深入治理脏、乱、差。

同时,效仿市区垃圾市场化运作保洁模式,推行“户集中-组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新模式,做到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

第三步:制定《村规民约》

农民家园农民管,人人都是参与者。为让村居环境更美、气象更新、发展更快,天宝镇积极探索农村保洁有效途径,在过塘村村务公开栏上,一张《村规民约》赫然贴在墙上。村老人协会会长韩联瑞说:“这不仅仅是一张纸,而是全村村民的约定。”“现在村民不仅把自己家收拾得挺干净,公共卫生也要自觉维护。”过塘村70多岁的老党员韩亚成说。如今,村子里不仅上了岁数的老人成了环境监督员,就连小学生看到乱扔乱倒垃圾也都会上前制止,老人、孩子都成了环境卫生监督员。“经过一段时间来的铁腕整治,臭水沟、浮游垃圾等正在逐渐消失,村里也有了农民公园,形成‘一湖清水,三季花香,四季鸟鸣’的良好生态景观。”谈及此,韩松溪兴奋不已。(杨特团黄丹文/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