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刊发《幼儿园去“小学化”为何遭遇尴尬?》,引发ZAKER吉林、新文化报官方微信读者热议。今天我们就将家长们的态度梳理一下、归归类;同时,我们也请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萍,专家就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专业层面的剖析,深入浅出,非常值得学习。另外,我们的调查问卷关闭时间是今日下班前,还有几个小时,填问卷抢价值100元礼品,快来参加。

留言“炸”了:

向现实妥协派

读者“唐@花椒”:一年级才开学,老师就让在朋友圈发阅读打卡,请问不识字的孩子怎么可能读出来,小学老师教学不认真负责倒逼得家长提前学习,谁喜欢揠苗助长?孩子不会就伤自尊没有自信心!

对策派

读者“A小鱼儿”:真希望公立、私立都能有一套统一的教学大纲,小班、中班以游戏为主,大班、学前班,(提供)适合宝宝的一些知识。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都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学跟不上进度。

分析派

读者“谭某某”:先不说该不该限制,就仅仅限制这件事,就很难让人信服。据了解,现在存在几种情况:一是抓公立园,要比抓私立园严;二是抓大园,要比抓小园严;三是只抓带幼儿字样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教育机构,而小学的学前班或者名为学前班的机构,好像不受什么限制。我觉得政策就应该把各种情况包含在内,如若做不到面面俱到,就很难让大家没有其他想法,更何况目前也只是限制幼儿园,而没有出台相关限制小学一年级教学进度的政策。

读者“牧马人”:提前学好比比赛中合理合法地枪炮,虽然最后不一定拿到前几名,但是大概率上是比自己不抢跑要好。人家自己愿意先学谁能管得了?最后大家一看全提前学了。不学真吃亏啊。

坚定派

读者“新一”:看似超前教育,孩子成绩好了,其实是抹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良好的习惯和想象力比知识更难得,没有童年的孩子很难说以后会更优秀。

俨然上升高度派

读者“水电改造安装维修灯具洁具”:中国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攀比,无论孩子还是其他,都需要分出高低来。造成了孩子越来越累,大人跟着更是……什么时候教育回归到本质呢?

无限同情派

郝淑霞老师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明珠校区元晖学者、中学正高级教师,说起“幼升小”这个话题,她谦虚地表示对这个话题她是外行,但是她非常理解家长们的焦虑和无奈,郝老师的陈述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思考的维度。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于一部分家长来说,再多的专家论证,都不会转变家长的决心——因为从理性上,家长也知道要尊重教育规律;但面对现实,家里只有这一个孩子,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是万万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去做实验的。所以,盲从地选择随大流的家长是多数。”

“另外,现在幼儿园收费都不低,家长交了那么多学费,总希望孩子能学点儿什么!对于幼儿园教学方面的有效界定,多为小学面试时确认的优秀学生的标准,识字多少,计算能力怎样。正因如此,出于功利,按照小学标准进行教学就成了幼儿园教学的‘标准’,于是,提前学蔚然成风。”

尽管现实有太多无奈,郝老师还是表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相信脑科学、尊重孩子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正视听

并不是提前学小学知识就是“小学化”

家长们的发言,众多纷纭,乍一看都很有道理。而在学者看来,很多道理就禁不起推敲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萍的观点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理论”,因为缺少系统性,导致面对“小学化”这个问题出现很多误区。

误区一:

提前学小学知识就是“小学化”

“如果并没有教小学知识,而是让幼儿园的孩子端坐在书桌前,不让孩子动手操作实物,很少给孩子游戏的机会,而是用单方面灌输的方式来教学,一下子教40分钟,你说这叫不叫‘小学化’?”王萍教授向记者发问。

紧接着她详细地解释说:“并不是提前学小学知识就是‘小学化’,‘小学化’有多方面的表现,我们要有宽泛的认识。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学龄前孩子学习的最大特点是需要与周围环境有互动,既包括与其他人语言、行动上的互动,也包括与物质环境的互动,不仅仅是调动眼、耳等感官,很重要的是动手。从动手操作实物这个角度引申开去,我们能够看到家长们错在了哪里。”

首先,再好的思维上的训练方法,以数学的“凑十法”举例,它是一种运算方法而不是儿童的学习方法,这个年龄段儿儿童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动手操作上来。

像很多家长说的“我家小孩儿写字不好,一定是因为上小学前没给他报写字班”,错了!孩子写字不好,一定是学龄前动手操作没做好,手指、手眼协调不好,精细动作发展不好,对力的控制不好等等。

也有家长说,“我们也很注意动手啊,橡皮泥、玩沙子都没少玩儿呀”,那就是在游戏中,家长指导不到位,比如说“我们给小兔子捏个小耳朵”,这就让儿童用到了手指配合,加强了精细动作的训练;或者说“我们来搓个细细的面条儿”,这个动作就不是在运用手掌,而是在运用手指。

所以,动手操作是为写好字的手的调节上做好准备。

而报写字班并没有帮助孩子解决“手的协调”的问题,在学习班上越练习越反感,而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误区二:

孩子心理、生理发展得快,多学点儿能接受

“现在孩子的入学年龄较之咱们小时候,已经提前到6周岁,成熟得再早,也不可能跨越到三四岁吧。”王萍教授笑着说。

“可是,孩子确实在学前班学得又快又好。这个问题怎么解释?”

“无论是数学上的‘凑十法’,还是英语学习上的‘自然拼读’,对于大多数学龄前孩子来说,他还是在用记忆,而不是靠理解来留下这些方法。而记忆力仅仅是五大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单单发展记忆力,而损失掉孩子的学习专注力、自信心,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学习专注力的损害很容易理解,如果孩子预先学习了小学课程,再讲一遍的时候,孩子还会认真听吗?于是各种小动作、溜号儿就都来了。而这个年龄段儿的孩子本身专注力时间就有限,仅7~15分钟,长此以往,孩子很难在课堂上安心听讲。也就会导致社会上热议的‘三年级’现象,即预先学的知识都用光了,好的学习习惯没养成,进入三年级一大批孩子成绩大幅下滑,一旦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被损害,下一步就是厌学。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很多人非常有才华但是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自尊心、自信心受到过伤害。”王萍教授说。

误区三:

“幼小衔接”就是为小学一年级做好准备

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一年级孩子表现不好,痛心疾首地表示是“幼小衔接”没做好,甚至表示“看来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

王萍教授认为“家长们过于期待看到即时的、现实的教育成果。有一个提法叫小学的‘养成教育’,家长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养成’?就是指养成习惯啊。所以,家长们要知道,小学教育是普及式教育,并不是选拔式教育,普及式教育是照顾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只要你智商在标准线以上,都会做得不错。所以,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就是好的教育。”

“再一个,我们要认清,学前教育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而不是仅仅为‘一年级’做好准备,为什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因为人的成长是贯穿一生的,家长不能把眼睛盯在孩子刚刚入学的这一年、这几年,而是从长远的、完整的人角度,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重新思考教育的问题。”王萍教授如是说。

误区四:

家庭教育书籍没少看、讲座没少听,却依然指导不好孩子,我是一个笨家长

对这个问题,王萍教授表示,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指导不了教育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王萍教授进一步指出,市面上畅销的家庭教育书籍、讲座,都是从现实的一个一个“点”来举例,指导家庭教育,知识零敲碎打,当时看书或听讲可能会“热血沸腾”,而落实到实际却发现指导不了实践。这就是家长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不系统,自然会纠结在一个个“点”上。

这个问题怎么破?记者请王萍教授给家长列书单,王萍教授认为教育学方向的基础学科涉及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卫生学》,家长认真学习一遍,一定会在教育上做得更好。

互动一

幼儿园“去小学化”,家长请举手发言!

幼儿园以及学前阶段到底该学啥?咋学?在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学习小学化大背景下,作为家长我们该持有怎样的观点,欢迎您扫描二维码来参与幼儿园去小学化观点大调查,你的观点对于我们很重要。同时,还有10份价值100元的神秘奖品等着你呦!

互动二

你家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在幼儿园大班或者学前阶段是咋教的?有哪些好的做法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又有哪些你认为不当的教学方法却无处诉说?

如果你是幼儿园,你也许有好的去小学化的理念以及做法值得分享,也许因为家长要求提前学而自己也甚是无奈?

那么请联系我们吧。我们将大家观点进行整理碰撞,共同探索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实战”路径。

电话:0431-85374615,也可在新文化报教育微信公号“长春教育圈”后台留言。

来源: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 刘佳音

编辑:惠焱

更多精彩新闻下载ZAKER

通过城市设置进入长春频道

↓↓↓

欢迎扫码关注新文化报官方微信

↓↓↓

内容推广 活动执行 平台代运营 文案包装

商务合作:0431-85374398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