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的德械部队抗战初期的德械部队

  近些年来,网络上有个风气,那就是一提到抗日战争时期德国的对华军售,往往会有一种神化的倾向,甚至有人不顾历史真相称之为“援助”。诚然,在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哪怕是有人肯卖给我们军火我们也要万分感激。但是话又说回来,贸易就是贸易,没必要过度神化,因为这本身就是我需你要的市场行为。更何况,德国人也不吃亏,我们拿来做贸易的猪鬃、钨砂等物资也是德国人最缺乏的。

  一般来说,自打清朝末年德国武器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凭借其过硬的质量就在中国获得了一批忠实的拥趸。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德国造一直是质量有保证的代名词。加之30年代大批德国顾问的到来,中国军队德式化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严格地说起来,中国和德国的军火贸易史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素来以质量著称的德国造也曾经出现过质量问题。

30年代的中国军队整体水平并不高30年代的中国军队整体水平并不高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中日两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直奉行妥协政策的国民政府也不得不开始整军备战。但是两国之间军队差距是如此之大,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追的上的。尤其是当时的日军装甲部队,对于绝大部分连坦克装甲车都没见过的中国士兵来说意味着什么,即便是最麻木不仁的指挥官也是一清二楚的。

德械师德械师

  所以,在1936年,由国民政府的兵工署出面向德国订购的一大批武器弹药之中,当时德军的制式37毫米反坦克炮赫然在列。只是由于资金有限,当时仅仅订购了120门,打算优先装备德械部队。待以后资金充裕之后,再分批进口,使之逐步配发到所有的师级部队。以便在以后的对日作战中能够抵御住日军装甲部队的冲击。

本文的主角,德式37毫米反坦克炮本文的主角,德式37毫米反坦克炮

  当时,国民政府订购的这批37毫米反坦克炮除了炮本身之外,每门炮还附带了1000发炮弹。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问题就出在这些炮弹身上。本来呢,出于对德国货的信任,兵工署在验收火炮的时候,一般就是随机打几发看看,只要是火炮不出现什么大问题就算合格。实际上,这么多年以来,验收时火炮也确实没发生过什么问题。

试射37炮试射37炮

  结果谁知道,当这批火炮运到中国,兵工署进行例行试射的时候,居然接连发生膛炸的事情,险些造成人员伤亡,根本不能交付部队使用。更要命的是,由于战事迫在眉睫,已经来不及将这批武器退回厂家返修,只能自己就地想法解决。最后,经过中国兵工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发现问题是在炮弹上使用了不合格的部件,这才造成膛炸。但是仔细想想,这真的仅仅是德国人在炮弹生产上以次从好吗?还是他们别有用心?(作者署名:刘剑锋谈兵)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