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宇

游子是树,故乡是土,泥土是落叶的归宿,故乡则是游子生命的源头、情感的皈依。高秉涵,1935年出生于现在的菏泽高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13岁时,在战乱年代,他只身一人跟随国民党“流亡学校”踏上逃亡之路,最后到了台北。

当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高秉涵老人时,他十分激动。

高秉涵说,他是1948年中秋节前夕踏上离家之路的,一直以来,对中秋节这几个字非常敏感。

据高秉涵回忆,1948年,他从二完小小学毕业后,被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录取。当时正是内战最惨烈的时候,学校因此流亡。虽然过去很多年,但他一直记得,那是农历的八月初六早晨,他在菏泽东关外乘坐马车离开菏泽的。

正值中秋时节,姥姥家院子里的石榴熟了,姥姥在他离开时送他一个裂口的大石榴。母亲送他上了马车,因为马车非常简陋,只能坐在行李上,手里拿着石榴,感觉有些碍手,就吃起来。

大概走出30米远,同学告诉他:“高秉涵,你母亲给你打招呼呢!”在他抬头的一瞬间,马车就拐了弯,他没能最后看母亲一眼,内心突发感到孤独和凄惨,因为,下次见母亲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于是,他哭着扔掉石榴找母亲。

从此,高秉涵再也没能见上母亲。每当看到石榴的时候,他就想起母亲。每当这时,他就抱怨自己当时年幼无知。直到现在,这成了他终身的遗憾。他因此发誓,从那以后再也不吃石榴了。

聊天中,得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老家是解元集时,高秉涵声音有些颤抖地说:“碱集、碱集(解元集别称碱集),在我临走前,妈妈还带我在碱集买过水煎包”。

随后,高秉涵详细地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讲起往事。

在高秉涵眼中,解元集是附近十里八村的大集市,距离孙庄村不远,小时候他时常跟着母亲去“赶集”。

小孩子赶集不就是嘴馋想吃东西,母亲就在集市上给他买了个水煎包。他刚把水煎包拿在手里准备吃,就被一个衣衫褴露的叫花子给抢走了。卖水煎包的商贩要去追,他母亲就喊:“不要追、不要追,我给你钱就算送给他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天灾人祸的年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也永远成了他童年的记忆。

据高秉涵介绍,他年幼时,一家人没真正团圆过,两个姐姐从小就在北京读书,战乱时听说跟随学校逃亡到四川,后来才知道她们去了延安。

1948年10月,菏泽解放,他的姐姐回到菏泽。而此时,高秉涵离家才两个月。直到两岸开放后,他才第一次回到大陆,见到两位姐姐。

中秋节临近,让高秉涵再次想念家乡,期待团圆、期待两岸同胞团圆。

不过,高秉涵高兴地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他收到了菏泽市委、市政府发的函邀,请他回菏泽参加“首届牡丹之都发展论坛”,他有回家的打算,准备中秋节后回家团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