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机器人(珠海)有限公司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摄

“扫码”付款乘车、“刷脸”进站过闸、“区块链”技术生成发票,一开始被冠以“黑科技”之名的智能技术,现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聚焦智慧城市,未来广东将如何发力?这是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广东)国际传播论坛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发现,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已有广东企业先行一步。智能定制用电方案,利用AI预测流行病趋势等先进技术,或许将成为未来城市智慧的一部分。“未来,也许只是在街上走一走,也能感受到智能技术带给我们的变化,”四维时代创始人、CEO崔岩说,“高高在上的技术将被大家更直观地体验到,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珠海四维时代科技工作人员演示“数字文物”应用场景。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摄

智慧数据▶▷三维数据或成“基础设施”

走进珠海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时代”)的展厅,扫地机器人、3D打印机、绘画AI等智能产品依次陈列;机械臂“看”到平台上随意放置的小物件,马上准确地抓起来放在指定位置。这些产品表面上看不出联系,而背后共同支撑它们运行的,是四维时代提供的三维建模数据。

在崔岩看来,三维数据如同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相比于平面的二维数据,三维数据在技术上将更好地服务于一座立体的城市。“举例说,如果在一栋大楼里需要导航,利用二维数据无法得知你在哪一层。而如果运用三维数据,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然而,传统技术获取三维数据费时费力。对山体、建筑等大目标作数据采集的设备昂贵笨重,售价动辄上百万元,且通常需要几个人操作。四维时代项目负责人施俊任告诉记者:“软件建模则需要多名程序员绘图,随着现在人力成本提高,建模的时间和成本也水涨船高。”

广州时间网络携手广州动物园打造了全球首个VR动物园。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摄

在德国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崔岩在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兼欧盟项目负责人,并于2014年来到珠海。他带来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自动化三维建模技术。通过该公司研发的“四维看看”相机对目标拍摄,从建模到贴图完全不用人工干预,5分钟左右即可复刻100平方米空间,耗时仅为传统机器采集图像时间的二十分之一,价格仅为传统3D建模设备的1/10。“若用更专业的设备采集数据,建模的精度可达微米级。”施俊任介绍,目前掌握微米级建模技术的仅有四维时代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视觉实验室,技术代差大约在1.5—2年。

数据获取的方式更简单了,应用数据的场景随之扩大。不仅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可以揣在手机里,三维数据也运用于智慧安防、城市规划、应急指挥等方面。在四维时代的展厅里,一块行车记录仪视角的屏幕引人驻足:路上车来车往,旁边还有自行车和行人,AI可以一一识别,并用不同颜色的方框标注为“公交/卡车”“小汽车”“行人”“自行车”等项目。交警等单位搭载这套系统后,可以实时监测路况。如果发生交通事故,交警或车主只需对事故现场进行拍摄,采集车体剐蹭、刹车距离等精细数据后就可以挪车,避免交通阻塞。

格力光伏未来屋。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摄

智造产品▶▷光伏小屋打造“健康家”

传统产品、传统行业如何智能化,智能产品如何进入消费市场,也是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做的“功课”。

走进格力珠海园区的“光伏未来屋”,30平方米的一居室厨卫家电俱全,可满足1—2人的生活起居。而小屋的能源全部由屋顶的光伏板提供,通过格力信息能源管理系统(G-IEMS),用户不仅可以用手机App实时监管遥控家居电器,还可以针对峰谷时段、生活场景等自行定制用电模式。光伏小屋每天可以发电22度,结合G-IEMS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光伏小屋的用电需求,富余的电能还能出售给公共电网。格力电器媒介公关经理马航介绍,目前,该系统已销售至珠海东澳岛、天津、江西及泰国等,未来还将销售至中东。

这不是格力光伏技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据媒体报道在8月23日至25日举办的2018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搭载了G-IEMS技术的“格力零碳健康家”已在展馆中吸引公众眼球;而今年1月,格力光伏空调成功签下美国凤凰世贸中心项目,项目总冷量超过4200冷吨,光伏板装机容量超过6.7兆瓦。

光伏技术是格力智能家居的一个缩影。格力披露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格力电器在智能家居方面拥有智能连接、智能交互、智能感知、智能云平台、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等六大关键技术,以服务器或家庭无线路由器为中心将整个智能家电连接为一个完整的、智能化的系统,解决消费者最关心的能源、空气、用水三大核心问题。

广州时间网络携手广州动物园打造了全球首个VR动物园。图为游客体验VR海底世界。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摄

“更大的市场在C端。”“只有把C端攻下来,创业企业才站得住脚。”……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发现,C端(消费者)市场成了创业者口中的高频词。开发者的“黑科技”如何走出实验室,敲开消费者市场的大门?这个问题一度让新译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困扰不已。

新译科技总经理张松江说,他们所在的智能翻译领域,市场空间大,研发圈子小,而且各家的技术用起来感觉差不多。像科大讯飞这样的佼佼者,也有盈利上的困难。

科大讯飞2018年中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1.31亿元,仅相当于2016年上半年的一半左右。因此,技术如何变现成为了行业内的共性难题。

如何解局?新译科技的策略是借力B端(企业用户)和G端(政府用户)发展C端市场。长期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机器翻译解决方案,新译科技积累了垂直领域丰富的技术资源,并借此开发了同传云平台。通过内置的AI语音识别功能进行多语言识别翻译,现场翻译精度达80%左右。

广州时间网络携手广州动物园打造了全球首个VR动物园。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摄

智能服务▶▷用数据预测疾病作好防控

每年到访的流感季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多威胁。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今年2月全国流行性感冒发病数139738例,死亡50人。然而,流感活跃期间,深圳未发生1例因流感去世的重症病例,这得益于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科技”)研发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疾病预测模型。通过海量数据及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平安科技提前一周预测了流感趋势,向深圳市各医疗机构及市民发出流感防控通知,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

这是平安集团利用人工智能助推城市智慧医疗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至今,在各项政策扶持之下,“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模式风靡一时。依托平安集团海量的数据积累、对科技领域的大量投入以及丰富的线下应用场景,平安科技抓住时机,建立平安智能医疗平台,迅速将技术成果落地,让科技惠及人们的生活。

据平安科技总经理助理兼智能医疗中心负责人高孟轩介绍,平安智能医疗平台有两大方向。第一是公共健康领域,跟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做疾病预测和市民健康管理。2017年,平安科技与深圳、重庆市疾控中心成立疾病预测课题组。重庆监测数据显示,应用流感、手足口病预测模型,可以提前一周预测传染病发生情况,流感和手足口病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均达到86%以上,高发季预测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今年,深圳市卫计委还与平安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设计“3+1”预测模型,预测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3种慢病的发生和流感指数。

“另一大方向是面对医院,包括预诊、诊中和诊后的机器辅助,帮助医生提升效率。”高孟轩说。2018年初,平安科技与贵州省龙里县人民医院合作,让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承担起该院肺部影像报告读片的工作。相较于人工阅片,智能读片的速度提升15倍,每个病例智能读片及报告生成仅需1分钟,为疾病的快速筛查和辅助诊断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平安科技的肺结节检测系统在临床的准确度已经达到90%,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已经与近百家医院达成合作,覆盖30种疾病的人工智能医疗影像模型储备、2亿患者、6亿潜在筛查人群,每日影像筛查数量近10万张。另外,平安科技还推出了针对诊后患者解惑、跟踪、复诊等需求的智能医疗助手,从而完善整个智能就医解决方案。

作为新生事物,“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模式仍存在许多挑战。平安医疗人工智能平台总经理兼平安医疗信息安全所所长谢震中表示,医疗大数据开放的同时,要考虑到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护,需要市场监管方、服务提供方、医院等社会各方共同解决。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邵一弘、彭奕菲、童慧、黄扬华、卞德龙、黄叙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