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原愛退役了,她的紀錄片火了。

  這部追蹤拍攝了福原愛從4歲到28歲的全部成長曆程,用3000盤錄像帶剪輯製成的紀錄片堪稱“神片”,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1。

  看着紀錄片,睿媽卻頻頻被福原愛的媽媽感動落淚。強烈建議所有中國父母都能認真去看一下(文末可觀看),BTW,沒當爸媽的人,可能體會不到這份觸動。

  睿媽由此不禁想進一步瞭解:“天才乒乓少女”福原愛背後是怎麼樣的父母?給了女兒怎樣的家庭教育?

  福原愛父母的罕見合照

  1988年11月1日,福原愛在日本宮城縣仙台市出生。

  這一年,福原愛的媽媽福原千代37歲。小愛是她的第二個孩子,老大是個男孩,比小愛大10歲。

  福原千代是個熱衷孩子教育、投入大量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的媽媽。她曾在小愛開始咿呀學語的時候,就將日語50音圖貼出來引導小愛學習,這樣小愛在1歲時就可以通讀假名,2歲時就能寫下來了。

  最初福原愛的爸媽並沒有打算讓女兒學乒乓。甚至在小愛6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還送她去學游泳。媽媽甚至跟爸爸商量:女孩子家,要不要給她學學芭蕾啊小提琴啊什麼的,不過被耿直的爸爸回懟:你先看看咱倆的體型,小短腿也能跳芭蕾嗎?

  在傳統的日本家庭裏,丈夫是一家之主,擁有絕對話語權,福原家也同樣。小愛媽媽默從了丈夫的決定。

  自小愛的哥哥上中學起,福原夫婦開始給兒子啓動專業乒乓球訓練,爸爸給兒子定的目標是一定要拿名次。夫妻二人都是爲了孩子教育不惜投入的人,那時家住仙台的福原家,甚至會一個月兩次從東京邀請知名的中國籍乒乓教練來家給孩子特訓,教練的住宿差旅和培訓費加在一起都是不小的開支,但福原夫婦認爲值得。這樣一年之後,他們把教練邀來仙台,對孩子進行每日指導。

  也就是在那時,每天看着哥哥練習乒乓的小愛,開始嘟嘟囔囔說:我也想打球我也想打球。但整天專注於培訓哥哥的福原千代其實並沒把小愛的話當真,她以爲孩子只是隨便說說,沒想到小愛這樣嘟囔了半年,還在說想打球。

  於是福原千代向小愛提出條件:訓練是辛苦的事情,每天都要繼續,一旦愛醬不想幹了那就馬上放棄不許再碰,如果這樣你還打麼?

  沒想到小愛竟然點頭答應了。那一年是1992年,小愛才3歲9個月。

  就這樣,從1993年四歲時輸掉的第一場比賽,到2012年福原愛代表日本參加倫敦奧林匹克,摘得女團銀牌,福原千代的身影始終相伴。

  相比擁有專業乒乓運動背景、始終陪伴左右的媽媽,小愛的爸爸好像隱形人一般神祕。你如果注意看,會發現在紀錄片裏面,甚至連一個爸爸的鏡頭都沒有。

  小愛出生那年,爸爸福原武彥已經46歲了(比妻子年長9歲),在仙台經營一家房地產建築公司,跟自己的妻子一樣對教育孩子頗爲用心,但很少抽時間陪伴孩子家人。

  小愛的爸爸雖然不懂乒乓、但一心爲了孩子好。中國有“孟母三遷”的說法,小愛爸爸也曾經爲了女兒練球而幾次搬遷。有日本記者說:支持福原愛的體育競技生活的是父親武彥先生。爲了給女兒更好的練習環境,從仙台到大阪再到青森,福原家一直在搬遷,但每到一處小愛都有自己專屬的乒乓球場。爸爸還不惜血本給小愛請中國乒乓高手教練(2002年秋天,前遼寧隊隊長湯媛媛住進位於青森市的福原愛家,開始擔任小愛的私人教練)……

  小愛在職業球員的路上越走越順,但是爸爸的生意卻捉襟見肘。小愛爸爸的公司曾揹負高達1.4億日元(現合868萬人民幣)的債務,最後破產。有日媒報道,在數年間,福原一家人的開銷都要依賴小愛,她打球和商業收入的很大部分都用來還債。

  福原武彥在2008年與妻子離婚,並搬了出去。

  離婚的內情當事人並未作出解釋,日媒的報道有兩種說法:1)爸爸爲了保護小愛和家人免受債權人的傷害,與妻子離婚後,自己獨自承擔破產後果;2)在擔任福原愛經紀人期間,因爲自己投資失敗,將十幾歲小愛努力打球賺的錢全部拿去還債堵窟窿,招致了整個家庭不滿,最終被趕出家門。

  在2013年10月,福原武彥因癌症去世,當時正在參加比賽的小愛沒能見到爸爸最後一面。據說自離婚後5年裏,小愛爸爸已經跟家裏沒什麼聯繫了。

  “如果沒有父親我也不會來到這個世上,他對我的影響很大,無論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還是加油打氣提供良好的環境等方面,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謝去世的父親。”福原愛在2013年父親去世後,通過經紀公司發表的聲明中如是說。

  看過福原愛紀錄片的朋友,驚詫於小愛的天分,也對她從小接受的魔鬼訓練印象深刻,覺得小愛媽媽是個“虎媽”。

  “很多人可能覺得逼這麼小的孩子練乒乓,這樣的父母真是狠心,但實際上打乒乓始終是小愛自己的意願,”小愛媽媽表示。

  在紀錄片中有一幕,母女練球的時候,小愛因爲總是打不好開始哭哭啼啼,小愛媽媽深知女兒不放棄、不服輸的性格,激將她:“不想練就算了。”

  這招果然管用,縱使哭得喘不過氣,小愛抱住媽媽的腿央求:“要練!繼續練!”堅守跟媽媽曾經說好的“絕不中途放棄”的約定。

  小愛媽媽在陪女兒訓練的這麼多年裏,都有記錄練習手冊的習慣。紀錄片中,她的練習手冊上,用心地記錄着福原愛的性格特點。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練,在小愛母女身上,便是實證了。

  “非常喜歡乒乓球”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對乒乓這項運動有興趣,有熱情。

  小愛的爸爸也是,不惜花銷,只爲給孩子能有好教練、有理想的練球環境;決定幾次舉家搬遷,雖然擔心小愛要適應新環境、沒朋友可能會寂寞,但一切以小愛喜歡的乒乓球爲先。

  這樣的父母,爲了孩子竭盡所能,對孩子有要求但又不勉強孩子,讓孩子做自己熱愛又有天賦的事情,另一個日本體壇明星、冰上神童羽生結弦的父母也是這樣,回看《羽生結弦這樣的天才神童背後,是什麼樣的父母和家庭教育》

  作爲一個職業乒乓球選手,福原愛的成績和實力有目共睹,堪稱是日本乒壇一姐;作爲一個公衆人物,她在日本和中國都擁有極高的人氣,甚至連我國外交部在她退役之際都表示,“她非常可愛……希望中日兩國有更多人士能夠致力於中日友好。”

  在日本東京的正式退役新聞發佈會上,福原愛被媒體記者包圍

  睿媽有從事體育營銷的朋友說,福原愛近年來屢戰屢敗,但商業價值卻越來越強,足以讓一衆冠軍拿到手軟的國乒女皇們黯然失色。

  據日媒報道,小愛在巔峯時期的廣告代言收入爲8000萬日元,獎金則爲4000萬日元,總的年收入高達1.2億日元(現合744萬人民幣)。與江宏傑結婚後,她的年收入仍然超過1億日元。

  福原愛爲什麼這麼吸金?因爲她受歡迎,人見人愛,日本人喜歡中國人也喜歡,隊友喜歡對手也喜歡。

  張怡寧“演技拙劣”的讓球避免小愛喫零分

  在福原愛身上,競技場上的成王敗寇並非唯一主題,人們喜歡她軟萌、可愛、活潑、親切、自然、善良、認真、努力、愛哭愛笑……的鮮明個性。

  福原愛的母親在培養一個運動員的同時,更是培養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不過分看重成績,而更重視孩子的品性培養。

  1)從小教育孩子規則的重要性

  四歲時,小愛第一次參加比賽,初戰告捷,她戰勝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小朋友,之後的複賽,小愛的發球姿勢不合規則被對手教練投訴。

  這時候母親嚴肅地對委屈哭泣的小愛說,“就算只有四歲,但規則就是規則。”她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鼓勵她自己找到方法努力解決。

  回到家中,小愛媽媽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訓練她規範發球,並且制定了循序漸進的計劃。

  一次次手把手糾正動作,叮嚀小愛注意要點。

  小愛媽媽還跟小愛定下許多的約定,比如“絕不中途放棄”,讓幼小的小愛能把每次訓練、比賽都堅持到最後。

  在很小的時候,便讓孩子認清規則的重要性,讓孩子遵守約定,這是小愛媽媽教給小愛的重要一課。

  2)禮儀教育和尊重他人

  日本是禮儀之邦。小愛媽媽在女兒小時候,不光教授女兒練球,還重視禮儀教育。

  在四歲小愛輸掉比賽,痛哭流涕時,媽媽沒有立即安慰她,而是第一時間讓她去向對手教練去道歉,因爲小愛發球不規範對手教練屢次提出抗議。

  媽媽說:“去向那邊的叔叔道歉,說下次一定好好發球。”

  小小的福原愛初次贏得比賽有點不知所措,是媽媽主動拉住她的小手說:“打得不錯,跟我握個手呀。”鼓勵女兒的同時,不忘提醒乒乓禮儀。

  小愛某次贏得比賽,在賽場一角接受媒體採訪,這時候剛剛被小愛打敗的對手走過來,小愛馬上畢恭畢敬地把路讓開。記者問她爲什麼這樣做,小愛回答說,她輸掉比賽,還要看我在這裏接受採訪,有點……言下之意覺得很是抱歉。

  雖然贏得了比賽,但卻能如此體察對手,善良懂禮貌,這也是很多人喜歡福原愛的一個原因。

  3)放手讓孩子自立

  小愛十歲那年,正式宣佈成爲職業選手,爲了讓小愛更好的成長,媽媽帶她來到中國遼寧省隊,結果小愛在交流賽中連戰連敗,最後只贏了一場比賽。

  之後在12歲那年,小愛與36歲的前中國隊員何智麗(日本名小山智利)對決。當然,小愛不出意料地慘敗。

  比賽結束,福原愛被對手一句“大家太大驚小怪了,在中國福原愛這樣的選手有1000個”刺激到了,她想去中國“闖一闖”。

  這一次,陪練多年的小愛媽媽選擇了放手,她認爲“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應該讓小愛獨自去中國磨鍊,去參加中國三級聯賽。

  媽媽雖然內心滿是牽掛,但她知道孩子需要獨立,她可以陪伴福原愛一時,卻陪不了她一世,她決定讓孩子獨自去中國。

  小愛媽媽說:去中國也是讓孩子離開父母獨立成長的一個好地方,好機會。

  經過短暫的落寞孤獨,小愛在中國很快學會了獨立生活,更與中國隊員打成一片,甚至成了“團寵”。她除了不能代表中國隊出賽,基本上都是“親姑娘”待遇,器材、隊醫、指導、場地隨便用。在中日矛盾激化的時候,小愛媽媽說完全不擔心女兒在中國的安全問題。

  自女兒成爲職業選手、遠走中國後,有媒體問小愛媽媽:小愛逐漸長大成人,你現在寂寞嗎?

  “不,我很高興。因爲自立是成長的證明,我會一直在小愛需要的範圍內支持她,”媽媽回答。

  4)培養專注與堅持

  小愛媽媽在小愛初次參加比賽的時候,看着女兒慌張跑過來,沒有過多的安慰,而是打開小愛的手掌,說:“來看一看,這是什麼?”

  手上寫着福原愛和母親的祕密暗號:“集中、時機”。

  小愛畢竟是個孩子,面對衆多面孔、呼聲和長短鏡頭,她很難集中精力在練習上。媽媽不多說什麼,只是把球一個一個打過去,逼迫小愛專注應對。

  從那個強忍淚水也要把球打完的愛哭蟲,到如今的乒壇名將,小愛在二十幾年間堅持練習,一刻不休,一開始是強大的媽媽在旁邊督導陪練,到後來,這成爲小愛自己的動力。

  5)保持謙遜,保持使命感

  看過福原愛的紀錄片,我們大抵會理解爲什麼福原愛是日本的國寶——因爲她是日本人的精神偶像,從5歲起就在日本國民眼皮子底下長大,所謂“養成系偶像”的鼻祖。

  福原愛年幼成名,卻不爲聲名所累,這點很讓人欽佩。

  一個年輕女孩子,在衆人的恩寵下,學會接受愛,承擔愛,以自己持續的謙遜努力,履行自己的責任,並最終也成長爲一個可以施予他人愛、給予他人精神力量的成年人。這離不開從小媽媽對她的教導:記住你是幹什麼的。

  小愛曾說,參加過無數比賽去過無數賽場,但仍覺得4歲那年和媽媽參加比賽的賽場是最大的。那時,母女倆抬頭望着體育館的穹頂,感覺夢想和未來都很大。

  紀錄片導演問:“對你來說,乒乓球是什麼呢?”

  小愛略作思索說:是一種絕對不可辜負的存在吧。

  現如今退役的小愛,不到30歲已收穫家庭事業,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現如今的小愛媽媽,年近70,雖然保養得當,但早已風華不再。

  但媽媽仍然心繫小愛,她曾說,如果外孫女以後打球,她也會盡一個外婆所能幫助女兒培養孩子。

  觀看全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參考來源:www.asahi.com;紀錄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等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