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據有關資料)吳姓,最早起源於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曆史,吳姓的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吳姓的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曆史,吳姓的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吳王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爲開氏始祖)[1]魏晉至隋唐的700多年裏,吳姓得到巨大發展。宋朝時,全國吳姓有約170萬人,是當時的第八大姓。元明時期,吳姓人開始移民東南亞。菲律賓的吳姓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廣東、臺灣的吳姓人。據有關資料顯示,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5萬多華僑華人,吳姓人口排在第七位。2015年,吳姓在朝鮮位於前20大姓之列。[2]2014年百家姓排名吳姓排名第八位,大陸吳姓人口3300多萬。吳姓國外主要分佈在朝鮮,越南,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全球吳姓總人口在7000多萬左右,是中國第十大姓氏。中文名吳外文名WU得姓方式以圖騰爲氏得姓始祖太伯 仲雍郡望延陵、濮陽、陳留、渤海、吳興歷史發展源流發展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複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源於姜姓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爲圖騰。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爲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纔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爲吳,把吳作爲部落的名字。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爲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源於姬姓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后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爲了讓位,與仲雍帶着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爲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後,弟弟仲雍繼立爲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後,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於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後裔,故名爲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後裔。由於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爲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爲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爲吳伯。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爲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爲吳姓傳代血緣始祖。[1]源於吳回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後裔。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源於姚姓第四個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禹的兒子啓建立夏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爲方國虞國。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爲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後裔。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遷徙分佈秦漢以前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爲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3]

公元前537年,吳楚交戰後,厥由被帶回楚國。此後,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後代以名爲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3]秦漢時期吳芮屬吳徵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爲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嶺南吳霸,清《廣東通志》載,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吳霸先世是吳亡後遷到越國的吳王室貴族後代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漢昭帝時吳霸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在今貴州省西部。吳霸後裔興旺。《廣東通志》: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4]三國時期吳允承回遷吳郡奉祀先祖吳太伯三代之後,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吳[5]氏家族成爲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治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出自吳郡吳氏。[3]魏晉隋唐時期魏晉至隋唐的七百餘年間,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爭頻繁,南方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佈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並呈南興北衰之勢。[3]據史料記載,吳氏子孫在江南分支開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溫州、臨海、平陽、臨安;江西的興國、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南雄;廣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廣東潮州府潮陽縣賀隴鄉吳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後裔在吳國滅亡後,隨戰亂不斷遷徙而來。至唐代,應募墾殖銅盂,始定居下來。[6]其開基大都在秦漢以後,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廣東等地在唐以後。[3]另據史料記載,入閩始祖祭公字孝先,爲太伯六十二世孫,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時隨王審知入閩平黃巢起義,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間,稱吳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粵始祖吉甫公,爲宣公五世孫,宣公原居四川后遷江西南豐,後因戰亂遷至福建汀州寧化縣,吳氏雖遍及全國,但繁衍發展中心爲江南一帶。[3]宋元時期據《海鹽吳氏宗譜》(光緒22年版)記載,廷尉吳公晚年定居石門語溪洲錢(今浙江桐鄉縣西石門),故居至清末尚存。譜稱語溪洲錢吳氏。宋代中期,吳氏子孫,恃貴犯法,給語溪洲錢吳氏帶來厄運。譜稱因爲這次犯事,至使語溪吳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竄斃殆盡”,僅有一胤,僥倖逃過於這場劫難。[3]大難後倖存的一胤生了三個兒子,後來分居三處:長子吳德昭,留居石門洲錢祖居;次子吳德彰,贅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縣)勾壘;三子吳德輝,贅居海寧縣治前。留居語溪氏,後又分出三派:一派爲吳繩翁後裔,分居馬頭村;一派分居海鹽;一派分居石硅村,爲吳申孫的後裔。[3]海鹽吳氏一派,以吳馨爲一世始祖。據《海鹽吳氏宗譜》記載:海鹽吳氏一世祖吳馨,字世芳,明末處士,世代居住在石門語溪洲錢。吳馨生子吳賢濟,字北皋,排行第四。吳賢濟是石門縣的歲貢生,即秀才,當明朝末年,爲避兵災戰亂,他將家室遷居海鹽岡圖畫橋,成爲海鹽吳氏的始遷祖。[3]吳佑生了兩子:長子吳鳳,少子吳愷。吳鳳,字君雅,官任漢樂浪郡(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市)太守。這是見於史書記載的最早到達今朝鮮國的吳姓成員。吳鳳生的一個兒子吳馮,字子高,官任鯛陽侯國(今安徽臨泉縣鯛城)相。吳鳳的弟弟吳愷,任新息(今河南息縣)令。[3]宋元時期,吳姓已遍佈全國。上代的一些吳姓大宗仍保持興盛局面。季扎次子吳徵生一支在兩宋產生了科舉官宦世家吳相家族。濮陽吳氏的一支經輾轉遷徙後形成根深葉茂的汝南太原吳氏。渤海吳氏成員南遷江南後落地生根,在兩宋時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吳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吳姓正宗季扎四子吳子玉一支延陵吳氏開始復興。隱姓達千餘年的季扎長房後裔洞庭濮氏於南宋初年複姓歸宗。這一時期,由於民族關係問題的存在,宋金長期對峙,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吳氏軍事世家甘肅水洛吳玠、吳磷家族。以上吳姓望族都很重視世系傳承,其歷史淵源十分清晰。[3]明清時期明清時期,吳姓的分佈更爲廣泛,自上古保持世系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並從地區分佈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佈,如廣東潮州府賀隴吳氏,雖自漢唐後世居本地,因歷代的戰亂和災荒,發展極其緩慢,及至明萬曆後到清乾嘉年間,始繁衍成吳氏著存堂一族。吳姓的遷徙多是由於戰亂、災荒、析居、任官、政府組織移民等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時期的江西南昌吳氏雖號稱諸樊、夫差後裔,但其先祖卻是來自安徽歙縣的流民,定居南昌後,繁衍成當地大族。江西德興建節的吳氏則是唐末爲避黃巢兵亂而遷來的。江西弋陽吳氏在五代戰亂時,從金陵(今南京)遷來的。湖南益吳氏主要有三支,九都衝吳氏其先祖吳世春、吳永鑑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來湖南益陽經商,從而定居益陽,後裔繁衍成益陽九都衝吳氏。泉峯吳氏,其先祖在元初遊學湖南,而定居益陽,後世繁衍成益陽泉峯吳氏。夾流溪吳氏則是明初從江蘇省江陰縣遷居湖南益陽夾流溪,據其家譜記載,到清乾隆時,這支吳氏已傳了13代。[6][3]

近現代在近現代中國歷史舞臺上最顯赫的吳姓人物當屬吳佩孚。吳佩孚屬登州吳氏。據說吳佩孚曾考證他是延陵吳季扎的裔孫,吳姓開氏始祖吳太伯的第121代嫡孫。[3]據《吳氏家譜》記載,登州吳氏來源於泰州吳氏,而泰州吳氏又源於浙江吳田吳氏。吳田吳氏是明代浙江山陰吳氏吳溶、吳淵、吳溥的後裔。據《山陰州山吳氏族譜》記載,這支吳氏的家譜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燒掉,因而吳田吳氏可確認的始祖爲吳回。在歷史上,吳田吳氏遷居泰州(今江蘇泰州有兩支,一支是吳田吳氏第十四世裔孫吳潮先遷泰州而成泰州吳氏始祖,另一支是吳田吳氏五世裔孫吳承護下傳12代裔孫吳萬四,也自吳田遷至泰州東的安豐。隨着泰州吳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吳潮裔孫吳僧兒吳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遷山東蓬萊(古屬登州),其後裔形成登州吳氏。登州吳氏雖然家族不甚顯貴,但人丁倒還興旺。登州吳氏自吳僧兒下傳十六世孫吳可誠時,這支吳氏已沒落無聞。[3]嶺南吳氏秦漢時期初融合勾踐滅吳後不久,越國又滅亡,繼續分析出百越諸族。在吳亡後,王室各貴族分支爲適應生存,混于越人繼續遷徙,艱難生存。歷經歲月,吳人越人已難分清,延陵季子後裔也不能倖免。隱忍輾轉至漢代,始有季札後代一支蒼頭特立,活躍於嶺南,代表人物是吳霸。史料記載,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吳霸先世是吳亡後遷到越國的吳人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清代《廣東通志》記述了吳霸的生平。吳霸年輕時非常強壯,就任地方軍官。他曾帶兵駐紮湞陽(今廣東省英德縣),並施行軍屯,招攬流民開墾荒地,後人爲紀念他的開發之功,將他曾駐守的山命名爲吳山。後來吳霸又升廣鬱(今廣東巴馬、凌雲縣一帶)都尉,負責監視夜郎國。他的族人希望藉助其勢力遷居廣鬱肥沃之地。被吳霸以擾民爲由制止。吳霸此舉深爲當地百姓敬佩。漢昭帝時吳霸又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大約在今貴州省西部,其子孫後代極其興盛,播遷嶺南。《廣東通志》說,吳霸後裔興旺,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魏晉至唐初魏晉後,該支吳氏又逐步沒落,不斷與百越當地俚僚諸族融會結合,不斷生存繁衍。嶺南地域遼闊,中央政府或象徵性設立郡縣州府,實際仍任命當地土司酋長管理,中央集權形同虛設。族羣各自爲政,原住居民信仰不一,漢俚合會後,因地理位置,戰火少及,與中原政權無爭,惟同心戮力,抗擊天災,屬自然生態,自由發展,空間甚大,亦爲唐末五代十國至宋代期間中原移民大潮創造條件。在習俗上,逐漸受影響,已初步具有俚、僚、僮、苗、畲等百越民族各種習俗的影子。潮汕吳姓一、延陵季子後裔:季札後代在吳國滅亡後,隨越人播遷。至西漢末年,吳霸家族興起,佔據嶺南一帶,廣東大部分吳姓爲其後代。經過歷代兵戈戰亂,饑荒災禍,已經慢慢沒落。爲生存需要,與當地俚僚人融合,世代居住該地,爲本地居民。魏晉至隋唐,發展緩慢。明清後,始迅猛發展。史載漢代末年揭陽人吳碭,舉孝廉,爲安成長。然古揭陽地域寬廣,含漳浦,接龍川,吳碭後人及世系未可詳考,便是一例。[6]二、歷史訛誤:潮汕吳氏由閩入潮一說甚盛,皆爲好大喜功及攀附權貴之流爲之。福建人喜歡冒籍光州固始的現象,自晚唐起,宋代即已盛行。當時福建各地的大族修譜、志墓,紛紛僞託祖宗自光州固始來。當時莆田籍的著名史學家鄭樵、文學家方大琮就發現了這一敝俗,著文揭露了這種攀附僞託的惡習,並分析說: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在唐末入閩建立了閩國,“以桑梓故,獨優固始人,故閩人至今言氏族者皆雲固始”。說明這種敝俗的起因,在於羨慕帝王的榮耀,以及貪圖取得帝王故里人的種種政治、經濟特權。可惜的是,這種現象雖經有識者如鄭樵、方大琮等的揭露抨擊,仍相沿不替,且越演越烈,明末以降,連唐初就在閩南建立了赫赫功業的陳元光及其一部分部將的後裔,也不能免俗,將祖籍改爲固始。這些情況,在明嘉靖時編成的《龍溪縣誌》和《廣東通志》都還得到正確的反映,萬曆之後漳州一帶的私家譜牒和據譜牒而書的方誌才改竄陳元光及一大部分部屬的祖籍爲光州固始。但因作僞者學識淺薄,在有關歷史人物、職官、地理、避諱等方面漏洞百出,時時露出作僞的馬腳,不能取信於人。至於原系土著蠻獠,後來漢化匯入福佬人中的那些家族,他們世居閩粵贛邊,而非南遷固始人後裔,更是不言而喻的。[6]

遷居臺灣吳姓的發源地江蘇南部距離臺灣較近,因此吳姓人遷居臺灣的歷史較早。早在吳國滅亡之時,吳姓子孫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遷到了臺灣,然而見於歷史記載的卻是在元代。[3]明清以來自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的吳氏遷居臺灣的逐漸增多。在臺灣的歷次統計中,吳姓長期穩坐第七把交椅,這與南明永曆年間鄭成功渡海收復臺灣,從潮州沿海,尤其是饒平、南澳、澄海各縣收了不少吳姓士兵有關。在臺灣歷史人物中,吳姓人佔有相當比重,如被稱爲“阿里山之神”的吳鳳,宜蘭的開拓者吳沙,抗倭名將吳彭年和吳湯興,抗日民族英雄吳海水,著名作家吳濁流等都是近現代史上來臺的著名吳氏子孫。[3]遍佈全球自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至今兩千餘年,吳姓子孫不僅在祖國內陸往復遷徙,而且還遠播國外。早期吳姓主要遷往鄰國越南、日本、朝鮮,後來又陸續遷往南洋諸島繁衍生息。近代由於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國門被打開,中西經濟文化的往來加強,一部分吳姓子孫遠遷歐美各國。而今隨着全球一體化的浪潮,吳姓子孫已遍佈全球。[3]日本日本與吳國故地隔海相望,國破家亡之後,吳國王室的一些倖存者,到達了日本島。此後,他們便在這裏紮了根。他們給當時落後的日本帶來文明的種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爲當地民衆的首領。這一批優秀的吳姓族人,在日本備極興旺。它的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3]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吳人懷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陸王朝,並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中國的史書《魏略》、《晉書》、《梁書》、《北史》、《路史》,都記載了這類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吳姓的後代。這一歷史事實,引起了中日許多學者史家的濃厚興趣。元朝初年,中國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鑑前編》中提到:“日本又云吳太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人海爲倭。”不久,在海洋彼岸的日本著名僧人中巖園在《日本紀》中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數百年後,到民國初年,吳氏裔孫吳佩孚將軍驚奇地發現,他和當時的日本天皇同爲吳太伯的第121子孫。時至今日,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日下恆夫等更推定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滅吳以後。這一批東渡日本的吳姓宗族成員,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後代數千年來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緣標誌“吳”,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吳”,“吳人”,“吳羽”,“吳服”,“吳漢”,“吳服部”等許多姓氏。如當代日本著名經濟學家、日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吳文炳博士,日本統計學家、“國勢普查之父”吳父聰,都是日本吳姓的佼佼者。但也有一部分東渡日本的吳人,已演變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錄》中記載:“松野,吳王夫差之後,此吳人來我之始也”。[3]近世以來,大批吳姓子孫移居日本,成爲日本華僑、華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日籍華人圍棋大師吳清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3]越南越南和中國一衣帶水,在民族獨立前曾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轄區。吳姓人遷往越南的時代很早,春秋末年越滅吳,大批吳人南遷,加入越人隊伍,後來越國滅亡,吳人又隨越繼續南遷,大約在秦漢時期到達越南地區。秦漢以後,內地吳姓人因做官、經商、從軍等原因陸續有人遷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吳氏裔孫吳納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舉家遷到越南北部,此記載也見於唐元和年間林寶編撰的《元和姓纂》。[3]南遷越南的吳姓子孫不斷開拓進取,建立了功業。唐末五代時,南遷越南的吳氏裔孫吳權在越南建立吳朝。據《丹陽吳氏宗支錄·季扎以下世系》記載:吳權家族出自延陵吳氏,唐昭宗時,吳權生於唐王朝屬地林州(今越南和西省),其父吳(日文)是當地政府長官州牧。吳權自幼胸懷大志,性格沉穩,成人後借父之威,先後擊敗附近地區的武裝割據勢力,建立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遺憾的是吳朝只歷吳權、吳昌熾父子兩代,就被丁朝取代了。此後,吳權後裔散居於越南各地,據說吳權後世子孫在姓名中間加一“昌”字,以作爲吳權家族的標誌。在吳朝以後的一千餘年中,又有許多漢族姬姓吳氏遷入越南,進一步壯大了吳姓隊伍。明朝滅亡後,一部分明乾:遺民流亡到了越南,形成越南華裔“明少二人”,其中有不少吳姓人。著名人物有詩人吳仁靜,他曾任越南阮朝禮部尚書,是祖籍廣東的吳姓後裔,著有《汝山詩集》流傳於世。[3]越南黎朝時,有傑出的史學家吳士連,他創作了越南第一部編年體史學鉅著《大越史記全書》。李朝時又有著名學者官僚吳俊。近代越南吳氏著名吳姓人物,是南越政權的最後一位總統吳庭豔。吳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爲第六位,越南文字在使用拉丁字母前,一直使用漢字,吳姓之“吳”與中國無異,不過古代遷往越南的吳人雖仍姓吳,但已融入越南民族中,成爲今天越南吳姓的一部分。[3]朝鮮朝鮮與中國東北相鄰,自夏商以來就是中國的附屬國,吳姓人到達朝鮮地區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據《後漢書》記載:東漢陳吳氏裔孫吳鳳官任樂浪郡(今朝鮮平壤地區)太守,舉家遷到朝鮮。此後的歷代王朝又有不少吳姓人遷入朝鮮,今天他們已完全融入朝鮮民族,成爲朝鮮吳姓的一部分。吳姓在今天朝鮮143個姓氏中爲20大姓之一。[3]東南亞吳姓人移居東南亞一帶始自元明時期,那時東南亞叫南洋。菲律賓的吳姓華人家族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來自廣東、臺灣地區的吳姓人,但遷移時代較晚。據統計,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大約有五萬多華僑華人,其中吳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紀以來,吳姓人的影響逐漸擴大。1904年成立的馬尼拉商會,吳克誠是發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晉江移民到菲律賓的。後來,吳克誠成了當地維護華人權益運動的領袖。抗日戰爭時期,菲律賓華人組織了“菲律賓華僑抗敵委員會”,成員中有吳姓人吳道盛等人,其下屬抗日遊擊隊福建隊的指導者也是吳姓人吳揚。由此可見吳姓人在菲律賓的影響。[3]歐美當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中國封閉的大門後,吳氏宗族成員便開始走向歐美。[3]在當代美國華人社會中,吳姓宗族的發展之快,勢力之強,人才之多,又遠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國華人中的吳姓風雲人物有祖籍浙江餘杭的吳家瑋,他是第一位華人校長一一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校長,1984年全美華人協會會長。祖籍浙江餘姚的吳仙標,1984年當選爲第一位美國華人副州長特拉華州副州長。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著名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美籍華人吳健雄。美國華人任職最高者廣東客家籍華人吳達和,任美國夏威夷州州長,第一位華裔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男配角吳漢。

傳統文化宗祠楹聯四言通用宗祠楹聯世家第一 至德讓三全聯典自春秋吳泰伯爲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長子,讓位於弟季歷及季歷子昌(文王)。孔子稱其有“至德”,《史記》列爲世家第一延陵世澤 梅里家聲全聯典自春秋·吳公子季札,封於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稱“延陵季子”。泰伯讓位而避於吳,住今江蘇省無錫梅里延陵望族 廷尉名官上聯典出春秋·吳季札。下聯典出西漢·吳公,文帝時爲河南太守,徵爲廷尉。嘗薦賈誼於文帝,文帝召賈誼爲博士展開全部郡望堂號郡望吳姓郡望首推延陵縣,此外還有、濮陽郡、陳留郡、渤海郡、吳興郡、汝南郡、武昌郡等。堂號總堂號:延陵堂分堂號著存堂展開全部家譜文獻全國吳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楊繼盛編纂,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全國吳氏宗支世系圖不分卷,著者待考,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全國吳王壽夢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圖不分卷,吳如勝編纂,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全國吳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吳嗚鳳撰,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吳氏宗譜三十六卷,首兩卷,(民國)吳傳篪等編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蘭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吳氏馮墅分宗譜十卷,末一卷,(民國)吳越材等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吳氏宗譜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吳氏世譜三十卷,首一卷,(民國)吳治埔主修、吳治鳩編纂,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讓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吳氏宗譜續刻十卷,末一卷,(民國)吳莘耕纂輯,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吳賀宗譜五十二卷,(民國)吳人鏡七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吳氏歷代及德慶廣公派下遷西族譜一卷,(民國)吳冠凡編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轂城縣圖書館。[9][10][11]湖南省渤海吳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爲:(21世紀以來已到了“定”字輩)廉讓開祥遠,友恭發慶長,亨嘉逢康泰,運會際明昌。傳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從名永定,勳業振綱常。繼先貴務本,耀祖重安邦,循法顯道哲,守信添誼良。華藻蘊繁士,英才紹宗光,言功建樹偉,奇志賢聲揚。湘中吳姓自宋代(1260年)由木兜公攜族弟木裕公由贛遷湘,木字派至興字派均同,興字派以下各宗自修族譜,自立字派。新化縣分支字派爲:(21世紀以來已到了“成”字輩,泰伯第103世)紹式成添共景木;學啓齊家助國興;文懷達;耀德永以守;駿甸自振上;開基崇厚貽;謀永繼名成;篤生逢泰運;繡錦茂芳春;仰源追祖德;敦本樹先聲;治際昇平會;恩敷億兆寧;清芬存禮讓;南楚育奇英。安徽桐城、樅陽高甸吳:分爲保慶和榮華兩股。  保慶股的祠堂是崇本堂,字輩是:  世承宗德,忠厚純良,光崇先志,景運宏昌。(作者吳光祖是20世)  自21世起,兩股同取以下十六字:  宣昭(22世)義問,自求多福,於萬斯年,孝思維則。2011年高甸吳榮華堂成功修譜,續字輩:宣昭(22世)義問,自求多福,於萬斯年,孝思維則。鴻學開元,友信長傳。大成懷興,祖澤其綿。麻溪吳:詒厥孫謀,聿懷多(22世)福,繩其祖武,永言孝思。豸嶺吳(馬埠吳):一正賢學,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禮(22世)義文章。昭茲來許,福祿爾康。聿修厥德,長髮其祥。  安徽桐城、樅陽三支吳姓曾於清末民國時期相繼修譜,其字輩四字一句均一字不差地取自詩經《大雅》之《文王之什》中的詞句。貴州省貴州畢節大方吳姓良弼公榮枝字派爲:良公番曰有,威作學國耀,尚善紹枝芳,世永賢儒起,曾元培德昌 ,建政修齊道,崇文立本昂,育材承聖訓,禮義廣宣揚,恩周思顯祖,明哲以書香,克孝傳家久,寬厚惠澤長,年同堯舜時,應守可爲綱,中心觀必大,延齡益壽康,泰基謙山讓,秦晉漢豫章,亮寅丕振寧,南華慶錦堂,雲礽著績偉,金鸞來鳳翔,居庭松翠照,蓂秀繼輝煌......貴州正安吳姓字派爲:世傳萬古,嚴漢承宗,太廷忠興,典型的有正安縣市坪鄉刀塘苗寨4000餘人,全部爲苗族吳姓。貴州省都勻市基場鄉山西移居部分字輩:順啓富發祥,文龍邦永進,得賢千萬寶

四川省川西都江堰(灌縣)吳家大冬水吳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啓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鵬徵星宇開,福利壽喜旺,榮華富貴祥。”四川都江堰大觀、街子交界處沒頭河吳氏一脈世系排行:(九十一世起:)來元應芳升,伯肇永維興,國家光玉(裕)澤,文士慶庭登。四川巴中吳氏一脈世系排行:叨進守仲朝、從道國懷裔;廷思文宗學、正大永耀錫;登自希修獻、新成化克必;維君青任和、萬載立先師;應佐乘時運、章培善繼宜;崇仁洪廣益、尚直達昌奇。廣東省潮州府潮陽縣賀隴(河隴)吳氏(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統......廣東省葫峯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  立定揚明聖、家聲克振興、繼承榮耀祖、奕世顯朝廷、宏開善述作、衍慶展文英、應樹鴻偉志、永期更日新、愛國忠良勇、安幫賢豪卿、成名標史冊、晉祿正廉清、讓德崇先烈、友遜紹綸珍、禮儀相傳習、信義乃本根、敦宗舉孝道、和睦發祥禎、謙光能受益、修齊典模稱、萬年懷同緒、億兆享平升。廣東省普寧市船埔鎮種德堂吳氏字輩(清朝屬惠來縣龍溪都梅田樓,當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紀常名鼎,奕季聯芳。2001年續排增十六字輩:毓仁貽衍,德讓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華。其中“用”字輩相當於全國吳氏第101代。江西省江西九江荊林街吳氏一支家譜字派德、思、伯、志、孟、時、天、國、道、中、之、登、光、宗、應、懋、學、仕、宜、崇、周、邦、新、進、化、富、壽、兆、長、英、照、代、文、人、起、恤、茲、建、立、洪、昌、昭、高、尚、法、錫、慶、開、先、業、修、和、本、在、同、倫、常、呈、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左、禎、祥、集、熙、康、治、理、通、書、香、延、祖、澤、華、耀、振、興、豐、信、義、符、欽、敬、親、愛、樂、鹹、雍。江西九江荊林街大大路吳吳氏一支家譜字派德、思、伯、志、孟、時、天、國、道、中、之、登、光、宗、應、懋、學、仕、宜、崇、周、邦、新、進、化、富、壽、兆、長、英、照、代、文、人、起、恤、茲、建、立、洪、昌、昭、高、尚、法、錫、慶、開、先、業、修、和、本、在、同、倫、常、呈、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左、禎、祥、集、熙、康、治、理、通、書、香、延、祖、澤、華、耀、振、興、豐、信、義、符、欽、敬、親、愛、樂、鹹、雍。

河南省河南省商城縣一支家譜字派(一百零一世起):聞學傳宗,忠孝允從。世承先志,家慶國封。德爲仁積,道以義隆。貽謀祖澤,紹業天功。長開佑啓,遠裕寬宏。迎祥保太,本懋枝榮。芳名百代,光耀大同。顯揚輝蔭,景際雲龍。良善登科第,英才著玉京。聖賢帛統緒,倫紀守和平。克信詩書禮,源尋雅頌聲。延陵陪宇宙,渤海滿懷瀛。江蘇省徐州下邳吳姓,明洪武年間,先祖官居古下邳,繁衍後代,枝繁葉茂。下邳吳氏117世起各支統一字輩:仁愛忠孝嗣續長,鼎盛昌隆煜華章,法治國泰呈祥瑞,清正廉明民富康。其它吳氏思源堂一支字輩:“國士登來世文章啓今時德原澤宜遠材高功應奇英倫光前列敘餘炳忠夷家庭修法則爲政樹鴻猷一本樂昌順封賜記岐周”。吳氏三讓堂一支字輩:“忠厚傳家遠行親繼澤長衣冠登相位黼黻發榮光”。吳氏一支字輩:“傅經立大本翼德守朝儀光裕宜師厚承先慶履綏”。吳氏三在堂一支字輩:乾坤多清淑、鍾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義啓宏基、榮先綿厚澤、濟世應昌期、傳之億萬載、統緒昭創垂。乾派:“宗伯文仲起汝邦大德與祈天錫瑞裔耀裕慶家聲秉禮遵和睦懷仁啓顯榮同期崇克讓祖□永爲程”;坤派:“丹桂碧蘭香秀連清芝芳英貞榮翟淑婉毓琳琅孟傳名訓正湛著今儀良宜室賢相助□成家義有方”;吳氏一支字輩:“傳經立大本翼德守朝儀光裕宜師厚承先慶履綏”。吳姓人羣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5.8%,A型佔29%,B型佔27.1%,AB型佔8.1%

姓氏名望吳起,戰國時軍事家。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爲“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吳芮(約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漢交替時期的百越領袖,他是第一個響應秦末農民起義的秦吏,項羽分封諸侯,吳芮被封爲衡陽王;漢朝建立,改封爲長沙王。卒於公元前201年,諡“文王”。吳漢(?44年),字子顏,漢族,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二位。吳道子(約680-759)唐代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畫史尊稱“畫聖”。吳權(898年-944年)南漢靜海軍節度使之婿,公元937年楊廷藝爲牙將矯公羨所殺,翌年吳權從愛州(今清化)出兵擊殺矯公羨。939年,敗南漢軍於白藤江,稱王,建都古螺(今河內西北,紅河北岸,爲原唐代安南都護,即交州),從而造就越南脫離中國統治,被後世視爲古代越南獨立建國的重要人物。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吳權去世,享年四十七歲,在位共七年。吳夲,(979-1036)北宋泉州同安(今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人,被民間尊爲“神醫”。吳時來(15271590),男,字惟修,號悟齋,浙江仙居縣白塔鎮厚仁上街村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鄉試中舉。次年會試不第。歸來後至離家二十里的景星巖古剎,面壁苦讀,三年不下山。三十二年中進士,任松江府推官。萬曆十二年(1584),任湖廣按察副使,旋升任刑、吏二部侍郎。十五年,官至左都御。吳勉,(1334~1385)侗族,元末明初五開洞(今貴州省黎平縣)人。吳勉起義首領。吳承恩(約1500-1582)明代淮安人,小說家。被認爲是《西遊記》作者。吳有性(15821652),字又可,漢族,吳縣東山人。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撰寫成了全新的《溫疫論》一書,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他以畢生的治疫經驗和體會,大膽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在世界醫傳染病學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因此贏得後人的廣泛尊重。吳振(?1632後)字振之,一作元振,號竹嶼、雪鴻。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朝畫家吳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遼東人,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吳襄子,孫吳世璠。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吳沃堯,清代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吳其濬,清代政治家、科學家。著有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吳昌碩(1844.8.11927.11.29)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他集“詩、書、畫、印”爲一身,融金石書畫爲一爐,被譽爲“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峯”。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吳虞,學者,猛烈抨擊舊禮教和儒家學說,胡適稱他爲“中國思想界的清道夫”。吳邦國,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2]。吳官正,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原書記[13]。吳儀,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原副總理[14]。吳健廣,同濟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德語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上海外國語學院德語學士,德國魯爾大學哲學(日爾曼學)碩士、博士。

吳氏族譜因爲吳姓的遠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陝西西北部),故以姬爲姓。吳姓的遠古初祖是黃帝。黃帝娶有四位賢淑的妻子,生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個,後就形成14個部族。黃帝正妻嫘祖生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他倆都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玄囂這一支系傳承下來的。吳姓的開氏始祖是吳太伯。他是《史記》記載的天下第一世家吳太伯世家。吳太伯是吳姓的第一人,但無嗣,所以叫開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繼承了他的位子傳承下來。於是仲雍就是吳姓的血緣始祖。中文名吳氏族譜外文名無地區姬水流域性質吳字是象形字吳字由來吳字是象形字,據《說文解字》:吳者,譁也。古時先人在狩豬時,發現大獸後,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呼喊。這種大呼大叫的動作形象一個“吳”字。這種人,當時就叫吳人。吳人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有個大臣叫吳權,黃帝的母親叫吳樞。上古時吳人及其源流已無可考。今天的吳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與上古的吳人不是同一回事。吳姓來源1、出自姬姓,以國爲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國,晚年欲傳位於三兒子季歷,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動讓賢,遠到江南,以農爲業。後由太伯建立勾吳國。周朝建立後,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孫周章爲侯,改國號爲吳。後被越國所滅,其王族子孫便以吳爲姓。2、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領袖,他的後代因虞吳音近而姓吳。3、相傳爲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爲吳氏。吳姓郡望宋代《百家姓》明確記載吳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蘇常州市附近地區。周朝的封國吳國,有個季札公按父親的意願和當時國民的要求,他應繼承王位。但他爲了不當國王躲到延陵鄉下耕種。後他的哥哥諸樊當上了國王,將延陵封給季札。後世爲了紀念他將吳姓郡望定爲延陵,其後裔將姓氏前冠以“延陵吳氏”,將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吳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吳木熹(化名永貴)的後裔,是嫡裔延陵吳氏。吳姓圖騰吳姓的圖騰是句芒玄鳥圖騰,像是掛起來的一支鳥,表示吉祥、富貴。祠堂堂名延陵堂、渤海堂、著存堂[1]、僕陽堂、讓德堂、至德堂、三讓堂、宗讓堂、渭東堂、孝思堂、慶餘堂。。。。。。

吳姓人口吳姓在當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計算佔第10位。前十位按順序名次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吳姓在全國總人口中佔2.05%,約2600萬人左右。吳姓由來因爲吳姓的遠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陝西西北部),故以姬爲姓。吳姓的遠古初祖是黃帝。黃帝娶有四位賢淑的妻子,生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個,後就形成14個部族。黃帝正妻嫘祖生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他倆都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玄囂這一支系傳承下來的。吳姓的開氏始祖是吳太伯。他是《史記》記載的天下第一世家吳太伯世家。吳太伯是吳姓的第一人,但無嗣,所以叫開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繼承了他的位子傳承下來。所以,仲雍就是吳姓的血緣始祖。吳與虞仲雍傳到第四代周章時,周武王已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爲了尋找太伯、仲雍的後裔,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爲吳國國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陸縣境內)建立虞國(又稱北吳),其後人以虞爲姓。所以吳虞是一家。歷史名人吳 嶽(1501~1568) 字汝喬,今南旺鎮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歷任戶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山西布政使、貴州巡撫、吏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等職。 吳崇禮:(1552-1626) ,字彬卿,又字體嚴,別號節庵。明代寧陽縣城西街吳家巷人。官至兵部尚書、刑部尚書。著有《三邊總圖》、《撫薊奏略》等。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山東曹縣人。初爲魯將,繼爲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吳 芮:西漢初諸侯王,秦時任番陽(今江西省鄱陽縣)縣令,秦末率兵起義,因助漢高祖稱帝有功,被封長 沙王。吳 漢: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人,長沙王吳芮第十一代裔孫,東漢大司馬,爲南陽吳氏代表人物,因助漢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爲廣平侯,使其家族成爲東漢初吳姓中最爲顯赫的家族。吳 均: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人,南朝梁時文學家,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辭清拔,時稱“吳均體”。吳 兢:汴州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唐代史學家,官至衛尉少卿兼修文館學士,著有《武后實錄》、《貞觀政要》等書。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河南禹縣,被後人奉爲"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爲"吳帶當風"。吳 炳:毗陵武陽(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畫院待詔。光宗皇后李氏愛其畫,恩賚甚厚,賜金帶。工畫花鳥,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鑑》謂其畫“寫生折枝,可奪造化,彩繪精緻富麗”。所作謹守院體畫風格。畫跡有《春池睡鴨圖》《山茶鵓鴿圖》《鴛鴦瑞蓮圖》《寶珠玉蝶圖》《折枝絳桃圖》《折枝芍藥圖》《雞冠花圖》《玫瑰圖》《長春圖》《水仙圖》等43件,著錄於《南宋院畫錄》,均“簡易有生趣”,“精彩如生”。傳世作品有《出水芙蓉圖》及《嘉禾草蟲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竹雀圖》冊頁,絹本,設色,縱25釐米,橫25釐米,畫下側署款“吳炳畫”3字,是吳炳之代表作,藏上海博物館。

吳 鎮:嘉興(今屬浙江省)人,元代傑出畫家,以山水、墨竹而著稱,爲“元四家”之一。吳昌齡:元代著名戲曲作家,山西大同人。吳承恩:明朝著名小說家,江蘇淮安縣人。以著有《西遊記》而流芳於世。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廣東南海(今廣州)人。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浙江安吉人。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雄渾蒼老,獨當一派 。吳剛:據傳吳剛是漢朝人,修道學仙,因有過被貶謫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樹(引自同治譜)。吳錫齡(?~1776),字純甫,清休寧大斐人。乾隆四十年(1775)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吳三桂:(1612年-1678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爲大周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吳氏字輩1、江西:撫州黎川東山金泉井:泰伯祖-季札祖-……-簡公-宣公-經公-仁公-豪公-近謙公-仲六公-東四公-玉四公-雲十公-伯亨公(東山一世)-孟江公(二世)-愈寬公(泰字輩)-平溪公(時字輩)泰時國可元 順仁世益昌 祖功光裕遠 宗德滋培長 立志宜思善 居家貴守常 道由心上學 才自品中彰2、四川:成都:(金堂,青白江,廣漢)雲山祠:明、良、上、世、逢、純、修、敦、澤、厚。本支吳氏,祖籍福建,現已傳21世。族譜記載本支一世祖生於元末明初,住在福建漳平永福鎮,葬於永福鎮香爐山(風吹羅帶行),後世遷居到南靖元沙村坂場村,再後來遷居到南靖永溪村,並於明朝嘉靖年間開始來四川,後湖廣填四川,又來一部分。世代定居青白江及金堂和廣漢。建立祠堂“雲山祠”。祖先世代:一世天祖公,二世念三品士,三世念三郎(後代不詳)、念五郎,四世念十三郎,五世廷舜、廷寬、廷勉、廷需(廷需兩位哥哥於明朝嘉靖遷四川),六世代(廷需後代)惟相,惟益,惟榮(遷四川),惟華(遷四川后返福建),惟壽。七世。。。。。。【編纂人:雲山祠後人 - 吳軍】簡陽市河東鎮:泰伯-季子-吳宣-吳綸-吳宥-吳坤二-吳泰甫-吳四六郎-吳源-吳友全-吳伯善-吳永富-吳長髮-吳文寶-吳萬興-吳永暄-吳顏-吳玉鏗-吳普宙-吳海-吳文煒-吳世珍-吳愈-吳斯先-吳德舟:文武全敬孝、功成名顯馳、修性能平治、世代輝門楣、親恩羣重報、後裔步金梯簡陽市:泰伯-季子-吳宣-吳念一郎-吳念十二-吳十四-吳十六-吳祖受-吳三哥-吳原得-吳永全-吳細滿-吳應崇-吳文顯-吳秉德-吳希賢-吳興忠-吳嘉銓:應文秉希興嘉、永繼世德、大發其祥<--傳家忠孝、輔國賢良、人文起、金玉滿堂、天賜純嘏、祚胤錦長-->陛虹萬吉功鼎宸碧旭光源[明空]晟煜璽澤昊[羽中]武強春欽熠昂遠瑾舉昆華貴輝章常龍承邦尚奉棟樑嗣鼐安寶皋振建康有翥君皋攀逵俊浩[斌貝]偉立志正義明朝繁榮順道宜賓邱場鄉(原湖北黃州府孝感鄉湖廣入川遷入):世次字班行如下:元亨利貞信善。仁義禮智綿長。五倫克守古訓。世德自爾遐昌。(元亨利貞信善。仁義禮智詢良。橾本維遵古訓。恆傳世代典章。忠孝綱常興振。德澤裕後綿長。祥和自臻瑞慶。天申茀祿榮昌。) 3、貴州:遵義市正安縣市坪鎮刀塘(含豬頭巖)共6000餘人吳氏苗寨:世傳萬古,延漢承宗、太廷忠興市坪刀塘苗族吳氏宗祠:刀塘吳氏宗祠,建於光緒二十三年穀旦,距今約二百年左右,祠堂坐西向東,佔地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分上下殿,中間天井,內木結構(四列三間),外用青磚砌成圍牆,前面裝飾如牌坊樣,上書“吳氏宗祠”四字,大門用青石條拱門框:下殿兩邊是耳房,中間是過道,樓上是戲臺。祠堂空地兩塊,祠堂門前一塊是院壩,約120平方米,祠堂南面一空地大約3畝空地,供全寨人集會、娛樂活動場所。刀塘吳氏宗祠,是遵義市範圍內唯一的吳姓宗祠,歡迎各地吳姓族人常來做客!遵義市務川縣:世傳萬古,延漢承宗、太廷忠興遵義市湄潭縣黃家壩鎮:正 家 天 成 克 文 學 全 鳳 儀 盛 朝 貞 玉 瑞世 代 永 昌 基 金 聲 聯 雨 順 國 音 和 諧 於延 漢 集 孔 子 功 議 在 棟 湧 多 快 須 好 省社 會 佔 榮 光 泰 伯 稱 智 德 發 祖 應 時 錫方 香 參 恆 現 遠 福 行 壽 燦 廷 中 九 萬 陽詩 書 禁 示 長(共計八十個字)金沙縣沙土鎮官田鄉:起籍於江西吉安,後入四川省古藺縣吳家巷子口,再從四川古藺入貴州金沙縣,碑文記載金筆銀硯。二十字輩字訣:乾守汝金有,永懷宗國安,文明光盛世,德拾應朝官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祿:寧毓俊美、傳禮家聲、經華遠用、澤贊中和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德:集修順受、明宗德宜、麟兆玉書、百瑞連坤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銘:振元定本、作述常遵、建阜維丕、茂協青松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雄:增開運會、恆展才謀、隆章錫慶、相佐鹹欽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千佑:有益成就、親賢安國、位育高厚、遇萃亨通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萬總:由斯懷德、治化榮昌、優極科品、善繼超羣  平塘縣克度鎮:泰伯-季札-?:起、國、茂、懷、永,開、學、定、洪、邦,宗、培、銘、毓、秀,正、治、裕、禎、祥  餘慶縣:泰伯-季札-吳先春:新勝光奮起,金國朝大先,萬有洪作正,四代永興隆

黎平縣中潮鎮吳氏支系: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雄-尚泰93世吳伯政、顯榮、曰、宏、國、起、思、道、世、川、之、文、元、培、朝、家、昌、達。110世開始:承、繼、傳、仁、孝、聲、名、定、遠、揚、再、立、光、宗、志、宏、開、大、吉、祥、敦、倫、增、厚、澤、萬、代、慶、聯、芳。麻江縣賢昌鎮吳氏支系:開、秀、光、春、和、興、暮、順、華、國、全、家、遠黔西南晴隆縣光照鎮馬京村吳氏字派:前定字派:宗 守 思 君 言 目 手 志 邦 齡續定字派:傳 家 維 有 山 大 事 積 德 求 地 讀 書再續定字派:科 學 技 術 興 國 富 民 子 孫 世 代 永 遠 繼 承鎮遠縣大地鄉大峯巖、惠水縣水井灣、石阡縣(塘頭、高魁): 延陵堂吳廷甲【四川(今重慶涪陵)起祖】,吳三鳳(涪陵族祖),吳起龍(重慶遷入貴州鎮遠路臘起祖),字派:起默世聯宗 玉(王字旁)仁國大宏 其成家有慶 至德本謙恭4、湖南 :【渤海吳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爲:(目前已到了“定”字輩)廉讓開祥遠,友恭發慶長,亨嘉逢康泰,運會際明昌。傳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從名永定,勳業振綱常。繼先貴務本,耀祖重安邦,循法顯道哲,守信添誼良。華藻蘊繁士,英才紹宗光,言功建樹偉,奇志賢聲揚。】會同縣地靈鄉: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德:集修順受、明宗德宜、麟兆玉書、百瑞連坤邵陽市長陽鋪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德:光廷應一承亨士文宗登主靜立人極心正福自永華容縣 民吳一世祖秦皓公,字復初,是季札的八十三代孫,世居南京江寧府句容縣七戶橋打銅巷 。1402年,爲避兵禍,公之長子易東、次子圖南、三子雨西、四子北江遷居華容。句民自埜公而下演派爲:卜元孟志、 建本從之,繼以火土金水木偏旁爲派,在繼以士世家良、師年道長、時維丕作、名甲尚方耒陽市 吳氏家譜字輩排行表 :時英門千仲,仁義友思志,忠大朝正學,萬國從(從)宗德,本榮(雲)增鉅(巨)濟,樹烈均鎮湘,極燻基銀漢,彩煥在錦江。我們都是(吳)千二郎的子孫,後面的字輩排行是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取的排行!

5、廣西:渤海吳姓廣西桂林市平樂縣二塘鎮謝家先鋒村分支字派(與以上渤海吳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部分相同):廉讓開祥遠,友恭發慶長,亨嘉逢康泰,運會際明昌。傳家宜忠厚,經邦在文章,德懋勳乃茂,望崇譽自芳。(傳下來的族譜上記載,此分支源自泰伯以下第96代,自第96代起據此排輩,族譜上最後的記載到的第26代即“經”字輩在乾隆年間,但目前的排行是到了“亨嘉逢康泰”的“康”字輩。據此猜測,可能是族譜上的第26代之後再未補充記載,而後人在派完第40代“揚”字後又重新開始派了一輪,纔到了現在的“康”字輩。)6、湖北 :黃石志輔公後裔:顯一學啓文 、錫洪相煥坤、 著作高風遠 、永興世則長、 韻書承祖訓 、禮讓肇家幫 、唐宋文章盛 、闡明進入商 、孝室維息利 、籣桂慶騰芳當陽縣:泰伯-季子-?:字 家 遵 道 毅 傳 世 尚 文 章   陽新縣、紅安、大悟、黃陂吳萬七世系字輩:(吳榮一)玉培錫澤木、熙德紹基隆、茂績光高代、宏名萬世同。(吳榮二)士之大本、立行惟先、世守家法、福澤永綿。“四榮”後裔繼:爰思宗子、秉正從中、永聯孝友、相慶時雍;1997年繼:弘揚祖志、長髮其祥、寬厚仁義、商尚爲方。   黃梅大河吳炳武支系:炳福錦德鈞、元仲道世中、用天國應士、兆之本致知、明理希賢哲、修身慕善良、詩書攀桂蕊、忠孝永流芳。   黃梅吳七一支系:熙堂銘淑楷、炳塾鑄洪材、丞育鈞源本、輝增錫汝梅。然圭鍾浚桂、燦聖錦沂桓、烈域鋒淳柘、焯坦銳濟槐。    黃梅山南:宏萬利遙、協和攸思、元應呈祥、上達位列,文運開華國、忠義世名揚、光前啓裕後、懿德永遠長。    黃梅吳河:德思伯志孟、時天國道中、正心光宗應、懋學仕宜崇、周邦新景遠、富壽兆長隆、昭代偉人起、恆茲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浩慶開先業、修和韶煜同、倫常展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友禎福集、熙康治理通、書香延世澤、華耀振興豐、信義符欽敬、親愛樂鹹雍、吉裕禧模範、紀綱訓芳朋。   黃梅大洋廟口上:耀志榮大名、楚邦衍賢聲、盛德光先業、良謀裕後昆、詩書貽世澤、禮義啓宗庭、永遠篤和順、家園慶隆興。   武穴市:世仁讓開業、存心定有天、家和長迪吉、毓慶懋承前、由斯方遂意、惟勤必遇緣、忠正培本厚、效作應常綿、善學增榮耀、謙恭繼祖賢、譜光明漢獻、良範啓宗聯。   蘄春桐梓:本從至德、延及大升、箕求濟美、枝幹齊榮、詩禮裕後、忠恕存心、習善成性、克紹先型、獻身祖國、奮鬥雲程、金臺顯雋、藝苑揚聲、書香永振、進澤長新。   蘄春大同南衝:三百千萬兆、廣德永泰興、廷幫宏紹應、達登明聖君、儒昌祿位盛、善大福基生。   蘄春兩河口蟹子地:著作高風遠、永興世澤長、詩書承祖訓、禮讓紹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繼述昌,孝思惟錫類、蘭桂慶騰芳。   蘄春黃廠梅畈:道大宗國世德新、賢才尚承先祖恩、作述家修教一本、延陵萬代有餘馨。   宣恩:再正通光昌勝秀、再正世鹹德、光宗必榮昌、文明學仕貴、宏景應開芳;再正通光昌勝秀、承繼先賢德、廷翰世澤長、嗣西中心振、萬代照明芳;再正通光昌勝秀、紹祖本源茂、敦倫景象昌、國朝隆上選、英秀定聯芳。   鍾祥市:楚鳳貢起顯、可廷開作尚;本修學先廣、德明家定昌、繼宗傳承憲、崇道兆安邦;福澤奠業基、祖績震環宇、忠厚源遠長、世代葆康寧。   黃陂祁家灣星火村:坦錫濟純良天人景運昌齊遵先世志家國慶禎祥。   漢陽:賢 良 方 正 克 振 家 邦  江夏::繼起定榮昌,祖德爭光大,--名--顯揚  武漢:世家繼承泰...   7、重慶:   巫山縣廟宇鎮:泰伯-季子-大莊:朝元大學士 人文國家興、揚名光祖德 世代萬年青   璧山區河邊鎮:泰伯-簡-達-----紀-------白在宗廷國 玉美兆明月 光昌朝盛世 永紹先祖澤-------開縣多肖坪:泰伯-少昊派-(湖廣填四川)---漢單士之----永傳揚。 8、山東:  淄川市棗強鎮:泰伯-季子-吳禹:永世宗興鳳廷化魁立志守本克承乃長、天寶晟輝千秋萬昌  淄沂市:泰伯-季子-吳獻:獻化鳳良廷????明?一世殿治岐開昌運泰安市樓德鎮西城前村:士欽修建言 加師佔其燕臨沂市郯城吳冶莊村:吳氏宗譜載,吳氏於明天啓年間(1621~1627年),自郯城縣吳蒲坦遷居城西南五里處定居元朝永慶,福興紹清,士傳善繼,克富維宗,開昌景太,志學佃庭,加懷成瑞,敏慎培英,

9、福建:   安溪縣劍鬥鎮:泰伯-季子-?:時學延茂佐、志思世伊衡、伯仲及叔季、貽謀子孫承、文武允吉甫、萬邦爲憲郷、光大列祖德、永昌厥後徵   石獅市蚶江水頭鄉:泰伯-季子-吳仁甫-吳均德:繼.維.文.章.家.幫.吉.昌.永.錫.祚.允.祖.德.綿.長.垂.萬.世.以.重.光   晉江市磁竈:泰伯-季子-?-吳先舉13世吳福:公侯伯子卿平治慶家聲孝友孫謀遠詩書世澤宏22世吳鷹霄敦宗懷禮讓紹德尚廉貞大道涵仁厚心清鑑理明三明市將樂縣光明村:民國己丑年重修族譜取名字輩 :士興其世 家道永昌恢宏先緒 灡桂騰芳克繩祖德 繼述流光 祥開厚福 遠紹書香 10、廣東:潮州府潮陽縣河隴吳氏著存堂(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統......[1]韶關市:泰伯-季子-?:崇德伯子彥有風、日萬以沁侍元隆、孟祖榮華文英顯、仲孫慎秀髮興重   11、浙江:   平陽市鶴溪鎮:泰伯-?-吳倫清:倫、元、文、廣、玉、天、茂、欽、存、宣、懷、振、秉、朝、永、有、起、大、正、可、成、家、昌、立、秀、華、美、體、尚、尊、仁、孝、昭、治、則、崇、守、安、敦   仙居鶴:泰伯-吳翥-吳全智13世起:元宗仲茂 賢智永昌 承嘉衍慶 繼世彌彰敦詩說禮 桂秀蘭芳 至德廣運 拱立朝堂 文經武緯 數陳紀綱 思高遠播 侯甸要荒 蠻夷率服 萬國來王 持盈保泰 堅冰履霜   12、江蘇:   鹽城吳家河字輩:   東門:文振登春榜 安幫武備修 承平黎庶福 遠志秉千秋   南門:文振金懷玉 其祥瑞國家 道宗巾永守 全義吉長華    西門:文振英才育 儒林作棟樑 朝廷忠孝著 翰墨令名香   鹽城新興場字輩:   三里半支:洪懷兆臣 殿毓奇廷   吳家堰支:天景佳振彥 松元安漢樹  鹽城青墩字輩    一家廈:春保廷開文 金玉大德茂   北吳家墩:開魁佩士 漢宗明遠 乃守德昌 祖承家訓   射陽盤萬字輩:    長開文增景 士必益琪功 懷德善仁義 季賢千家從 龍元繼春竹   林青宇承峯 羣傑華聖茂 天松守維榕 銘哲先祖志 恆禮觀光中   虞溪字輩:   昶顯洗遠夢 之昌克道廷 華大晉希尚 惟以國從忠 本立開文德 賢良兆永興   勤孝傳家久 世澤承禮讓 啓仁保信義 富學耀先宗 清和延祖緒 聖教致善宏    13、河南:信陽光山磚橋吳大灣及斛山三座樓吳英支:先、致、禮、本、傳、家、寶、文、華、世、澤、長、大、恩、光、有、慶、道、德、永、維、祥南陽,新野、唐河、鎮平、西峽、南召:從19世--109世 從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吳漢先祖到吳志堯,吳志輔到吳道泰、吳廣祥、吳聰盼、吳永州、吳守卿到吳軍賞 吳忠言、吳道欽 道廣新祥,永守忠道南陽鎮平、西峽、南召從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吳漢先祖到吳幫翰:邦元白永春,文玉其中應。 天(日)世相成美,志(乾鴻)大廣朝廷,家祥長髮富,時達顯才能。   新縣沙窩集東吳家灣:泰伯-季子-吳少微-吳達甫:金佃傳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國寶、孝友理家珍、良善榮華久、仁義富貴興、祖賢宗恩遠、光前裕後昆   新縣:泰伯-季子-?-吳國寶:春永維家式、 榮華耀澤芳、瑞明從德載、 培延定克長、正達安邦志、 金玉立朝章、天賜必萬有、 敦本應千祥 14、安徽:無爲縣樊家灣:先祖吳廷翰(1491-1559),字嵩柏,號蘇原。明無爲州人。現世次字班行如下:克振先緒、復輝昌大、膺錫嘉祥、恩榮世繼靈璧縣尹集鎮三村村吳家:延陵堂,與徐州吳氏聯譜。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新迎裕慶善、禮順道恆彰;毓秀蘭華譜、聲名培樹昌;根深葉芳茂、延陵代增光。(其中“忠”爲106世)巢湖市中垾鎮澗吳村:至德堂,字輩:振家愈孝友 定幫尚忠良 安守崇先哲 寬宏啓繁昌 肇德獻祥瑞 世澤慶盛隆15、渤海堂《香山記》《與周字香山》永德光正先 忠孝家聲遠 文運開科監 詩書成大賢 乾坤皆錦秀 江山久流傳參考資料[1] 吳氏著存堂.百度.

吳振芹,知名作家,唐山人,系《新文報》專欄作家,知名書畫評論家。曾擔任過某報社資深記者,主辦過文學刊物任主編,發表過小說、報告文學八百多萬字,其中報告文學巜真正的強者》獲唐山金馬文學獎!後來文人下海,體驗生活,辭去了公職工作,任職房地產公司總裁十餘年,現任某文化產業影視基地創始人。

新文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