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局: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底(619)羅藝歸唐後,賜其姓李,初封燕公,後晉封燕郡王,羅藝與唐朝軍隊一起鎮壓劉黑闥義軍,多次與劉黑闥部將高雅賢(蘇定方養父)、蘇定方(後來唐朝的開邊名將)交戰,互有勝負,在唐軍統帥李神通被打得大敗的那次,羅藝也被打得大敗,全軍覆沒,他的左膀右臂薛萬徹、薛萬均都被擒,羅藝單騎逃回,從此以後多年,史上再無燕雲十八騎的記錄。關寧鐵騎不過七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洲人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硬是在北京城外阻擊了十萬八旗軍,此戰雖然勝的僥倖,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常勝軍隊,赫赫有名的便是岳家軍、戚家軍、大秦虎師、大漢鐵軍等王牌軍隊,但是也有一些被我們忽略的且戰鬥力變態強悍的鐵血之師,回看時不禁熱血沸騰。

1、大明水師

大明水師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兩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師。在明成祖鼎盛時期的1420年,明王朝擁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威名遠揚的鄭和船隊實際上只是強大的明帝國海軍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而已。

從鄱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光復臺灣,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大明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簡直是常勝軍中的常勝軍。

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東來,本想變廣東爲其殖民地,但明朝水師在番禹海戰中將其重創,使其打消這個傻念頭,轉與中國通好。16世紀末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大明水師在露梁海戰裏全殲日本艦隊,打的日本200年國力一蹶不振。即使到了腐敗透頂的明朝中後期,大明水師依然兩戰澎湖,將荷蘭水師擊敗,17世紀末更是一舉收復臺灣,打的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狼狽而逃。明朝水師艦隊規模之大,裝備之精良,戰鬥力之強大,都爲中國曆代之最,並且,遠超過同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皇家艦隊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艦隊。

結局:隨着明政府屢屢強調的“閉關令”,這支沒有對手的水師不可逆轉地選擇了“自殺”,一艘艘海船停泊在寂寥的港灣裏,任憑歲月流逝,悄無聲息地黴爛着、腐朽着……

2、大唐玄甲軍

玄甲軍爲李世民所率領, 士兵、將領、馬匹都是靜心挑選出來的精英,士兵和馬匹都披着堅固的鎧甲,機動速度快,戰鬥力超強,玄甲軍的將領也都是秦瓊、程咬金、尉遲恭這樣的猛將。因兵士所穿的軍服和鎧甲都是黑色,所以被稱爲玄甲軍。

在河南、河北之間有一個重要關隘叫虎牢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就發生在虎牢關。李世民親自帶領3500人飛速搶佔虎牢關,與竇建德的十萬大軍決戰,結果三千騎兵大敗十萬雄兵,生擒敵人竇建德,逼迫王世充投降,一戰而平定了兩大梟雄,使唐軍的勢力迅速從潼關以西擴張到了整個中原地區,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結局:因這支由李世民統領的先鋒部隊缺少正規“編制”,有很大的臨時性,隨着大唐統一戰役的結束及李世民的登基而煙消雲散。

3、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孫承宗、吳三貴、袁崇煥苦練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滿清的八旗軍正面交鋒。關寧鐵騎全部使用當時最先進之三眼神銃,極爲強橫,它是一種可以發射三發子彈的武器,這種武器全身帶刺,即可遠戰,也可近戰當狼牙棒使。常常幾千人追幾萬多人兇悍可想而知。

寧遠大戰中,1萬關寧鐵騎打敗了13萬八旗鐵騎,可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爲然,但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裏打敗了滿洲八旗。關寧鐵騎不過七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洲人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硬是在北京城外阻擊了十萬八旗軍,此戰雖然勝的僥倖,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

關寧鐵騎有不亞於滿清八旗的高素質騎兵隊伍,還有遠強於八旗的火器裝備,其騎兵多數配備了火龍槍,並有數百門一流火炮,可謂是能攻善守,儘管這支軍隊在數量上不如滿洲八旗,但如果明朝真能給袁將軍足夠時間將軍隊擴充,那必將錘鍊出一支無敵天下的精銳。

結局:隨着吳三桂的投降而煙消雲散。

4、陳慶之白袍軍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句很拉風的歌謠便是指陳慶之的白袍軍隊。當年7000白袍軍孤軍深入北魏境內,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先是攻克滎陽,接着以7000對7萬擊敗邱大千,攻陷睢陽,接着浮水築壘,擊敗元暉業攻取考城,接着連敗楊昱,元顯等7萬部衆,又大敗元天穆三十萬大軍,打的北魏哭爹喊娘,順利攻進了洛陽城,從此以後白袍軍成爲一個神話,最後因爲寡不敵衆,爾朱榮傾全國之兵南下攻打陳慶之,才擊敗陳。從始至終,陳慶之的部衆只有7000,雖然護送元顥至洛陽稱帝,但是元顥招募的軍隊都就酒囊飯袋不足大用。陳慶之創造了軍事史上最大的奇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毛主席讀到陳慶之傳時都說:再讀此傳,爲之神往!足以看出陳慶之軍隊的牛叉之處。

結局:隨着陳慶之的故去而煙消雲散。

5、東晉北府軍

東晉北府軍是一支由南逃的北方農民組成的精銳之師,每個人都與五胡有血海深仇,每個人都把光復河山作爲己任。

淝水之戰,八十七萬氐族軍敗於八萬北府軍,隨後,前秦隨之滅亡。從此北府軍聲威天下。

結局: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北府軍奉命征討在荊州割據的桓玄,劉牢之隨即投降桓玄,桓玄稱帝后削減劉牢之兵權,劉牢之意圖起兵對抗桓玄,然由於投降桓玄早已喪失人心,衆叛親離下自殺。元興三年(404年),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並殺之。此後,北府軍成爲劉裕的軍事支柱。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劉宋,北府軍成爲其皇家軍隊的主力。

6、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即朵顏、泰寧、福餘三衛,他們能征善戰,主要爲蒙古人,但爲明朝所用,是當時明朝加強北方邊境的一個重要的力量,在幾次明朝北征對付蒙古殘餘勢力的時候,朵顏三衛都出過力。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藉助了朵顏三衛的支持,挫敗了寧王朱權。後來,他又向朵顏三衛借用3000名精騎兵,作爲其“靖難軍”的骨幹。從史書上看,這個騎兵部隊每次戰鬥總是打主攻,往往以少勝多,出其不意,以千人軍隊擊敗萬人軍隊,真正稱得上當時的坦克部隊。爲朱棣的靖難之役立下了汗馬功勞。

結局:後來因永樂皇帝朱棣的決定和允諾並沒有完全兌現,起而反明。永樂帝在1422-1424年連續三年“親征”,使他們受到極其慘重的傷亡。但是,他們並未屈服,一直爲爭得大寧地區與明朝進行不懈的鬥爭,成爲後來蒙古科爾沁部的主力。

7、項羽項家軍

公元前207年,項羽殺掉主將宋義奪得軍權,隨後“破釜沉舟”一舉擊敗強秦,項家軍一戰成名。

公元前205年,受封爲漢王的劉邦趁項羽出師伐齊之機,以56萬大軍攻佔彭城,項羽得知此事後,率三萬騎兵日夜兼程,擊敗了劉邦的56萬大軍,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

用項羽的話,直至公元前202年被韓信包圍於垓下,他起兵八年,大小七十餘戰,從未嘗敗績。

結局:隨着項羽的烏江自刎而煙消雲散。

8、羅藝燕雲十八騎

這是隋唐時期一支由靖邊侯羅藝領導的騎兵部隊,共由十八個人組成,他們身着寒衣,腰佩彎刀,臉帶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外身還披着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衆人揹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隻,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燕雲十八騎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動,很少進入中原,他們神出鬼沒,以號角爲令,只聽命於其主人羅藝。由於個個都帶着面罩,從來沒有人看到過他們的真面目。每次出現時,都將給蠻族帶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殺戮。

據記載,突厥大舉入侵羅藝統治的北部邊疆殺掠,羅藝率“燕雲十八騎”偷襲,突厥大敗。在突厥退兵途中,羅藝以燕雲十八騎爲先鋒,數千騎兵跟進,一直深入草原追到突厥遼部的駐地,將突厥遼部幾萬男女老少全部殺死,一個不留,從此以後突厥視“燕雲十八騎”爲魔鬼,再不敢入侵羅藝的地盤,羅藝因此身名大震。

結局: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底(619)羅藝歸唐後,賜其姓李,初封燕公,後晉封燕郡王,羅藝與唐朝軍隊一起鎮壓劉黑闥義軍,多次與劉黑闥部將高雅賢(蘇定方養父)、蘇定方(後來唐朝的開邊名將)交戰,互有勝負,在唐軍統帥李神通被打得大敗的那次,羅藝也被打得大敗,全軍覆沒,他的左膀右臂薛萬徹、薛萬均都被擒,羅藝單騎逃回,從此以後多年,史上再無燕雲十八騎的記錄。

小說《隋唐演義》中“燕雲十八騎”在羅藝死後,由羅成將其解散。這點不合史實,因爲羅成(羅士信)死得比羅藝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