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嬪妃等級頭飾色彩研究

文‖張易純

【摘要】清朝宮廷首飾是封建時期的藝術珍品,既承載着頭飾發展的歷史文化,又見證了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在今天已經成爲一種首飾文化。本文通過對頭飾色彩的文化內涵、審美習俗、吉祥意蘊等方面的研究,總結出頭飾色彩的歷史與規律,明確中國傳統“五色觀”與清朝嬪妃頭飾色彩的相互作用關係,系統建構清朝嬪妃等級頭飾的色彩體系,並通過對清朝嬪妃頭飾色彩的進一步整理,透視當代頭飾工藝的保護漏洞,增強對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的重視。

【關鍵詞】清朝嬪妃頭飾;色彩體系;等級制度;社會地位;中國傳統五色觀

圖1 清朝嬪妃髮式的發展與變化

清朝宮廷首飾是封建統治時期集珠寶首飾工藝大成之作,它們從工藝到造型都是承載前人智慧的結晶。[1]10頭飾色彩的文化內涵和吉祥意蘊,充分展現了當時的統治階級對色彩的感悟。清代嬪妃的頭飾,在今天也成爲了一種首飾文化。作爲備受人們關注的傳統文化,目前研究清朝嬪妃等級頭飾色彩的相關文獻資料極少。因此,本文將專注於頭飾的等級色彩研究,從材料、工藝、款式等方面更深層次地探究清朝嬪妃的頭飾,並從中國傳統色彩的角度進行新的思考與挖掘,致力於更好地把握新世紀頭飾的發展方向以及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手工工藝。

一、清朝嬪妃頭飾的發展及主要特徵

(一)外部環境對清朝嬪妃頭飾的影響

1.政治對清朝嬪妃頭飾的影響

清朝是馬背上建立的國家,在入關之前,爲了方便騎射,無論男女、無論尊卑,都統一將頭髮編長辮,於頭頂盤一圓髻。清代初期頭飾的審美主要受滿族文化的影響,審美與政治並存,提倡節儉。到清王朝的鼎盛時期——康熙、乾隆時期,隨着政局的逐步穩定,經濟繁榮、生活安定,嬪妃與社會生產已完全脫離,審美也不再受制於政治,奢靡之風日益滋長。

2.經濟對清朝嬪妃頭飾的影響

清朝隨着政局的穩定,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統治階級也不斷地追求更高級、更奢華的生活。康熙年間,統治階級爲了滿足自身的需要,成立了造辦處,負責製造皇家御用品;同時,民間也開設製作局,宮內很多製作精美的首飾來自民間,有專人負責採辦。

3.文化對清朝嬪妃頭飾的影響

清朝是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國家,滿漢民族的交融,在發展滿族文化的同時,融合漢族文化,文化的相互交叉,造就了清朝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頭飾方面有滿族特有的扁方、鈿子等;也有從漢族發展而來的髮簪、步搖等;更有承載着清朝興衰寓意的東珠,這些具有時代烙印的首飾成就了清朝宮廷首飾的獨特性和時代美。[1]7

(二)清朝嬪妃頭飾的主要特徵

1.清朝嬪妃典型的髮型特徵

清朝嬪妃的髮型,經歷了從清朝初期爲配合清太祖努爾哈赤提出的冠服制度而產生的軟翅頭,到形狀像如意橫臥在頭上的小兩把頭,又稱如意頭、一字頭;再到清朝中期的兩把頭。清朝中期是清朝發展的黃金時期,社會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小兩把頭的真發承載不了頭飾的重量,爲了滿足嬪妃的愛美心理,發展出了兩把頭。最後是清朝晚期的大拉翅,這是我們最熟悉的清宮髮飾,大拉翅上能夠支撐扁方、釵子、頭花、流蘇等頭飾的重量,盡顯奢華。

通過總結歸納可以看出,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滿漢文化的融合、統治階級脫離社會生產等,是影響清朝嬪妃髮型變化的主要原因(圖1)。

2.清朝嬪妃頭飾對吉祥意蘊的追求

清朝頭飾大多都是滿漢文化融合所產生的,再加上受當時的歷史、民俗、文化、審美等的影響,傳統文化與頭飾相結合,做到“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題材主要有植物類、動物類、幾何類、字符類等,寓意大多包含“富、貴、壽、喜、福”這五個含義(圖2)。頭飾紋樣的吉祥寓意一般由紋樣、諧音和文字三種方式來表現。比如:石榴,象徵多子,寓意多子多孫;蝙蝠,“蝠”和“福”同音,象徵好運與幸福,兩隻蝙蝠相聚表示好運雙倍,五隻相聚表示長壽、富裕、健康。

圖2 清朝嬪妃頭飾對吉祥意蘊的追求

圖3 花絲鑲嵌工藝中的色彩

圖4 點翠工藝中的色彩

圖5 翡翠飾物中的色彩

二、清朝嬪妃頭飾中的色彩

(一)頭飾工藝中的色彩

1.花絲鑲嵌工藝中的色彩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爲“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爲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託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2008年6月8日,“花絲鑲嵌製作技藝”被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通過現有圖片、文字等資料,筆者總結出花絲鑲嵌工藝中主要運用金色,以及少量使用白色、藍色、紅色爲點綴(圖3)。金色代表尊貴、皇權,是中央之色,象徵着權利和地位;紅色、藍色作爲點綴出現在其中,色彩明豔;白色象徵着典雅、高貴的氣質,烘托嬪妃的身份。

圖6 金銀飾物中的色彩

圖7 珍珠飾物中的色彩

圖8 鈿子中蘊含的色彩

圖9 簪子中蘊含的色彩

2.點翠工藝中的色彩

點翠是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其發展巔峯在清朝乾隆年間。[2]12點翠工藝首先將金銀片做成不同形狀的託底,然後把翠鳥的羽毛鑲嵌在託底上,再用金屬裹住接口處。點翠工藝生動自然,顏色鮮豔,永不褪色。點翠首飾發展到清代,運用十分廣泛,嬪妃的首飾、團扇、屏風、盆景等都能見到點翠工藝的身影。

點翠工藝由於用到了翠鳥的羽毛,而翠鳥羽毛以翠藍色、雪青色爲上品,所以主要顏色爲藍青色。藍青色在清朝嬪妃頭飾中大量運用,體現了它的重要地位,也證明了點翠工藝頭飾備受嬪妃的青睞。同時,點翠工藝中還使用金色、紅色、白色、綠色作裝飾,製作精美,色澤鮮豔(圖4)。

(二)頭飾材料中的色彩

1.翡翠飾物中的色彩

翡翠是玉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清朝時期達到鼎盛。翡翠在我國原本是鳥名。翡是一種紅色羽毛的小鳥,翠是一種綠色羽毛的小鳥。以後兩字逐漸合併,專指一種藍綠色中帶有棕色的小鳥。翡翠之所以被移用在美玉上,並且專指一種含硅酸鋁鈉的硬玉,是因爲這種硬玉顏色不勻,有時在淺色的底子上伴有紅色和綠色的色塊,其色彩猶如美麗的翡翠鳥。[3]10清朝晚期,由於慈禧的個人喜愛,碧綠的翡翠在宮內盛行,並流行於京城的高級階層。

翡翠飾物中的主要顏色是白色、綠色、紅色(圖5)。白色象徵着高貴、典雅、冰清玉潔;綠色是草木之色,象徵着生機勃勃的生命發展,清朝嬪妃歷來以子嗣爲中心,所以象徵着希望與生機的碧綠翡翠備受關注也不足爲奇了。我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翡翠飾物是比較高級的頭飾,受到了各嬪妃的喜愛。同時,不同等級的嬪妃佩戴的翡翠頭飾在顏色、工藝、紋樣等方面又各不相同。

2.金銀飾物中的色彩

穿珠點翠是清代金銀首飾的重要特色之一。金銀飾物除卻累絲工藝便是點翠工藝。

通過資料以及現有圖片來看,金銀飾物主要爲金色,藍色、紅色、綠色爲輔(圖6)。金色代表尊貴、皇權,是中央之色,象徵着權利和地位;紅色是熱鬧、喜慶的顏色,給人愉悅感,多作爲裝飾顏色;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也多出現在金銀飾物中作爲小的點綴。金銀飾物是頭飾中最常見的一種飾物,嬪妃們通過佩戴不同的色彩、工藝、款式的飾品來體現自己的尊卑地位。

2.珍珠飾物中的色彩

在清朝,珠寶是主角,金銀爲陪襯。比如顯示等級地位的東珠,只有皇帝、皇后、太后能佩戴。末代皇后婉容對珍珠頭飾情懷深厚,現存她曾經佩戴過的珍珠頭飾很多,且在重要場合經常佩戴珍珠頭飾,足以見她對珍珠飾物的喜愛以及珍珠飾物當時的尊貴。珍珠飾物主要顏色爲白色,偶爾加之青藍色(圖7)。根據清朝統治階級對八旗地位的劃分,也可看出滿族對黃色和白色的偏愛,白色在清朝是較高級的顏色,佩戴白色的珍珠飾物可以顯現出嬪妃們的等級地位。

(三)頭飾款式中的色彩

1.鈿子中蘊含的色彩

鈿子是清朝特有的首飾,平日滿族女子都梳旗頭,節日慶典穿禮服,與禮服相搭配的便是鈿子。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婦人著禮衣袍褂等,頭上所帶者曰鈿子。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支以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鳳鈿之飾九塊,滿鈿七塊,半鈿五塊,皆用正面一塊,鈿尾一大塊,此所同者。所分者,則正面之上,長圓飾或三或五或七也。鳳鈿除新婦宜用,別的皆用滿鈿,孀婦及年長婦人則用半鈿。”鈿子以黑絨和緞條爲底,再配以金玉、鮮花等頭飾,顯得莊重、富貴、奢華。

筆者根據資料圖片總結出,鈿子中主要有黑色、金色、藍色、紅色等顏色(圖8),這些顏色在嬪妃們出席慶典時使她們顯得莊重、富貴,並顯現出她們的地位。

2.簪子中蘊含的色彩

清朝嬪妃佩戴的簪子分爲實用簪和裝飾簪兩種。實用簪作爲固定髮型使用,質地多爲金、銀、銅等,主要是金色、銀色,色彩較單調;裝飾簪造型考究,工藝精美,質地多爲金、玉石、珍珠等,主要顏色爲金色、綠色、紅色、藍色(圖9),色彩豐富,美觀大方,嬪妃大多佩戴大量的裝飾簪在頭式上,以此來顯現她們的身份地位。

3.頭花中蘊含的色彩

清代滿族婦女素來有戴頭花的習俗,在入關之前,她們仍保留這個習慣。隨着生活環境的變化,鮮花受季節的約束不能長時間地保存,於是珠花和絨花、草花逐漸將其取代。珠花頭飾中主要顏色是金色、綠色、紅色,絨花、草花中主要是紅色(圖10)。

(四)頭飾季節性中的色彩

清朝嬪妃佩戴頭飾還有季節性的變化,規定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換戴玉簪,到立冬又換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曆4月24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所以,冬春兩季嬪妃頭飾主要顏色是豔麗、尊貴的金色,夏季主要顏色是溫潤低調、沁人心脾的白色和綠色。

三、清朝嬪妃頭飾色彩等級範疇論

(一)從中國傳統“五色觀”分析清朝嬪妃頭飾色彩所體現出的等級與社會地位

1.在中國傳統“五色觀”中構建清朝嬪妃頭飾色彩體系

古人十分重視色彩的鮮明純正,講究色彩的類型。中國傳統的色彩觀也稱“五色觀”,即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古人對五色有不同的意義和定位:青爲首,首是先導;赤爲榮,榮是華彩;黃爲主,主是主管;白爲本,本是根基;黑爲終,終是歸宿。[4]1可以看出,五色觀對我們的影響是深遠的,至今我們稱顏色衆多仍爲“五彩繽紛”“五色斑斕”等。五色觀在封建統治時期,也影響了民間和皇室的基本色彩觀念,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徵。

最開始,五色是不分等級尊卑的,由於統治階級爲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把色彩分爲正色和間色,作爲區別等級高低的因素,從而使顏色逐步具有尊卑高下的文化特徵。舜承土德,尚黃色;夏承木德,尚青色;秦承水德,尚黑色;東漢爲了抬高中央集權,突出了“五行”“五色”中黃色的地位,處於居中、居首的位置。之後各朝紛紛效仿,將黃色的地位不斷提高。從宋朝開始,正黃色被皇室專用,禁止他人濫用。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影響,五色等級觀念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到了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是上三旗,由皇帝所親統,所以在清朝,黃色和白色是中央之色。相應的黃色和白色的頭飾也被嬪妃所喜愛和尊崇,如體現地位的、典雅的白色東珠,精緻細膩的細金工藝金釵等,這些都是嬪妃所喜愛的頭飾。

紅色是中國的代表色,中國人十分喜歡紅色,從朱門紅牆,到燈籠春聯;從胭脂水粉,到服飾頭飾……處處都體現着華夏民族對紅色的喜愛。紅色是喜慶、熱鬧的顏色,所以在清朝嬪妃頭飾中紅色多用於婚禮、節日慶典中,用來烘托氣氛。青色是一種複雜的顏色,它既包含有象徵着生機與希望的綠色,又有象徵憂鬱、神祕的藍色。在中國古代,青色是比較卑賤的顏色,主要用於賤民、妓院等。在頭飾色彩中,青色主要運用在點翠工藝的首飾中,點翠工藝生動自然、顏色鮮豔、永不褪色。點翠工藝在清朝乾隆時期達到巔峯狀態,宮內到處都可見點翠飾物,深受嬪妃喜愛。黑色在傳統色彩意識裏既象徵着死亡,又是高級的顏色。在夏、秦、初漢,人們把黑色看爲正色之一,有了很高的地位,後來黑色與平民和喪事聯繫在一起,如我們現在用的“黔首”一詞,就是由古代庶民戴黑色的帽子而來的。黑色在嬪妃的頭飾中主要起頭飾的鋪墊、襯托作用,如鈿子頭、清朝晚期的“大拉翅”,都是用黑色的緞面作爲支撐和底託作用,來襯托其他頭飾的色彩。

清朝嬪妃頭飾色彩體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經濟、文化、對吉祥意蘊的追求等因素,而中國傳統“五色觀”對清朝嬪妃頭飾色彩體系的建構起着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所以,筆者通過對中國傳統“五色觀”與清朝嬪妃頭飾色彩的結合與分析,從中國傳統“五色觀”中系統地構建清朝嬪妃等級頭飾色彩體系,並系統、詳細地分析其中包含的等級與地位。

圖10 頭花中蘊含的色彩

圖11 頭飾季節性中的色彩

2.清朝嬪妃頭飾色彩體系中的等級與地位

通過系統地構建清朝嬪妃等級頭飾色彩體系,筆者分析總結出青色、黃色、白色在清朝嬪妃頭飾色彩體系中是高級的顏色(圖12)。青色主要爲翡翠、玉石、點翠工藝飾物,黃色主要爲細金工藝頭飾,白色主要包含珍珠、玉石、銀器等。它們在頭飾中運用廣泛,是尊貴、皇權的體現,且深受嬪妃們的喜愛,通過佩戴這些顏色的頭飾來彰顯她們的等級與地位。紅色是較高級的顏色,主要用於婚禮、節日慶典時,平時多用於裝飾、襯托其它首飾,用來烘托氣氛。黑色是較普通的顏色,主要起支撐和襯托作用,多用於支撐頭飾的重量。

(二)清朝嬪妃頭飾色彩體系中蘊含的制度與禮儀

1.頭飾色彩中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清朝重視滿族傳統服飾文化,從清太宗皇太極開始一直到清高宗乾隆帝,都制定了嚴格的冠服禮儀制度。後宮嬪妃的服飾頭飾都必須嚴格按照各自的品位和階級,不得逾禮越制。清朝嬪妃冠帽分爲夏朝冠、冬朝冠、吉服冠等,其中冬朝冠用海龍、薰貂、紫貂皮,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夏朝冠用織玉草或藤竹絲制,紅紗綢裏,石青片金緣,上綴朱幃,頂如冬吉服冠。嬪妃冠帽以冠頂上的東珠、金翟和層數等來區別其等級。妃嬪的冠式相似,都用薰貂製作,頂上綴有朱緯、金鳳加以東珠,不過嬪以下貴人等都無朝冠。清朝對後宮嬪妃的頭飾器物用色也有嚴格規定,如:牡丹花色的器物只得皇后使用,海棠花色的器物只得從五品以上妃子使用,其餘花色的器物任一品階都可使用。

清朝冠服制度是系統的、全面的,對後宮嬪妃的等級地位有明確區分,也顯示出了清朝時期各項制度的完善,表明中央統治階級的專制達到頂峯。

2.不同節日慶典佩戴的頭飾色彩

嬪妃在不同節日佩戴不同的頭飾,如婚禮時佩戴紅藍色鑲嵌的雙喜鈿子;出席祭祀時佩戴不同季節的夏朝冠、冬朝冠等;參加節日慶典時佩戴紅色、黑色、金色相間的吉服冠等等,這些都是不同節日慶典中的頭飾色彩。通過不同節日慶典佩戴的頭飾,我們也可以總結出,紅色、藍色搭配爲喜慶、熱鬧、有吉祥意蘊的顏色;紅色、黑色搭配爲莊重、尊貴的色彩;紅色、黑色、金色搭配在一起給人親近、生動、熱鬧、尊貴的感覺(圖13)。

圖12 清朝嬪妃等級頭飾色彩體系

圖13 不同節日慶典佩戴的頭飾色彩

四、當代中國頭飾色彩與傳統頭飾色彩的互動

(一)傳統頭飾色彩的傳承與保護

清朝頭飾集宋、元、明的文化瑰寶於一體,融合漢族文化與滿族文化,形成了清朝特有的頭飾文化。我們應該借鑑、傳承清朝頭飾的風采,發展傳統手工藝技術,並結合現代首飾的技術與材料,形成我國特有的頭飾特徵,把中國首飾文化發揚光大。

傳統手工藝的失傳在當今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點翠、花絲鑲嵌、細金等工藝都面臨着失傳的境地,如何保護傳統頭飾文化也是當代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鼓勵發展傳統手工工藝,重視傳統工藝的申遺,如花絲鑲嵌工藝在2008年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對現有的首飾要進行修護和復原;加強保護管理力度,建立相應的保護政策及國家文化保護基金會,比如日本人對本國的傳統文化就十分重視,在京都穿和服出門的女性購物可享受九折優惠、可以免費進入任何公園等,這都是我們應該吸取的經驗;同時,我們還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開設傳統手工藝等課程,大力推廣傳統文化……

(二)當代中國頭飾色彩的未來發展思考

我國目前對傳統頭飾色彩的重視也不夠,傳統的五色觀在現代頭飾中沒有很好地體現,且五色社會等級象徵意義逐步消失,這也說明了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不夠重視。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世界各地文化日趨同化。要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我們應該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把中國傳統的色彩體系和現代頭飾色彩相結合;把傳統的手工藝與當代的技術相結合;把本土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把民族文化推向世界。我們應該不斷地學習、借鑑、研究五色文化,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色彩與當代民族色彩融入到頭飾中,大膽創新,並賦予它們新的含義,成爲特有的中國頭飾色彩。爲頭飾文化注入新的文化與精神內涵,爲世界融入新的中國民族文化,可以使中國頭飾與國際品牌接軌。

參考文獻:

[1]趙紫薇.清朝滿族宮廷首飾紋樣的審美意涵[D].哈爾濱師範大學,2014.

[2]呂明星.點翠工藝在現代首飾中的繼承和發展[D].中國地質大學,2010.

[3]陳瑾.傳統玉文化及其對現代翡翠首飾設計的影響[D].中國地質大學,2007.

[4]李羣.談中國人的傳統色彩意識[J].藝術教育,2012(3).

[中圖分類號] J5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張易純,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