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同时否定传统与新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些小说里,辛格展现了以自己为代表的一大批犹太人所处的困境:无法接受传统,也无法接受新生活,进退维谷,陷入迷失、绝望与虚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小说都表现出辛格对犹太传统——尤其对宗教——的强烈讽刺,其无能、虚伪与自欺欺人昭然若揭。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PTaIu3lfgc3v\" img_width=\"631\" img_height=\"336\" alt=\"诺奖得主辛格 | 逃不走,回不去,忘不了,放不下,那便是故乡\"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78年\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诺贝尔\u003C\u002Fi\u003E文学奖得主辛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逃不走,回不去,忘不了,放不下,那便是故乡\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自选集》读后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 | 角木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是举世闻名的犹太作家,获得了1978年\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诺贝尔\u003C\u002Fi\u003E文学奖。他出生于1904年,成长于波兰犹太社区。1935年二战爆发前夕,辛格追随哥哥来到了美国,从此便定居于此,直至1991年去世。辛格一生都以东欧犹太人的传统语言意第绪语写作,目标读者也是东欧犹太人及其在美国等地的移民。在他的几乎所有小说里,主人公及主要人物都是说意第绪语的东欧犹太人或其移民,然而这是个走向衰亡的社群,意第绪语也是一种即将消亡的语言:纳粹大屠杀彻底摧毁了东欧犹太社群,幸存的人们移居美国等地,语言和文化也被逐渐稀释,而新诞生的以色列国则全面采用了更古老的希伯来语。这使得辛格毕生的执着写作成为了一种对正在消失的文化故乡的眷恋、怀念、感伤与哀悼。\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PTaJECGqLrOu\" img_width=\"613\" img_height=\"813\" alt=\"诺奖得主辛格 | 逃不走,回不去,忘不了,放不下,那便是故乡\"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出版时间:2019年5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定价:89.00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辛格自选集》翻译自1981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版本,它包含了辛格从他100多篇短篇小说中精选出来的47篇,内容丰富,可谓一生著述的精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内容与思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根据每篇小说的主旨,我将47篇小说分为以下几类:对传统的思考,对人性的描摹,对传奇的讲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一、对传统的思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犹太人是一个以犹太教为文化核心、有极强的宗教传统的民族,而东欧的哈西德教派则是严格遵循犹太教律生活的正统派。辛格成长于波兰哈西德犹太社区,祖父、外祖父、父亲都是拉比。辛格从小受到强烈的宗教影响,在神学院里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然而成年后他却没有继承父辈的衣钵成为神职人员,反而背弃了犹太教,放弃了传统,逃离了家乡,选择了世俗的新生活。然而他无法真正融入现代世俗生活中,基督教和无神论的信仰无法满足他犹太人的心灵需要,外邦人的世界并不能给他的灵魂以归宿,于是他成了一个活在夹缝中的人,理性上强烈拒斥传统,认为那充满了愚昧、落后和虚伪,没有出路,但情感上却还万般留恋,难舍那份虔诚、平静与安宁。他迷失在这困境中,传统的心灵家园已经倾颓败落,但新的精神世界却迟迟无法建立。他对于传统欲拒还迎,纠结难解,这成为他小说的核心主题,相关的作品在思想上与情感上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按照不同的态度又可细分为如下四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否定对传统的背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一类作品中辛格表现出对犹太教传统的虔诚信仰。《来自克拉科夫的绅士》、《教皇泽德鲁斯》、《克莱谢夫的毁灭》、《羽冠》、《隐身者》、《快乐》,这些小说如同《圣经》里的宗教劝诫故事,描述背叛传统、失去宗教信仰的灾难性后果,同时指出唯有回归传统和信仰才能获得救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这些小说也表现出遵循传统不受诱惑是多么困难。《羽冠》中,犹太女孩在化身祖母魂灵的魔鬼的言语欺骗和奇迹佐证之下走上了歧途:悔婚,改宗基督教,嫁给外邦人,但却无法获得幸福,于是又在祖父魂灵的劝导下回归犹太教,重新嫁给当年被自己悔婚者,并以苦行来悔过。她最终悲惨死去,但灵魂得到了救赎。书中的人类在魔鬼循循善诱和奇迹佐证之下完全没有分辨能力,很容易就走上歧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自克拉科夫的绅士》等小说也同样描述了魔鬼的诱惑是多么有吸引力,让人难以抗拒,在这种情况下,不受诱惑几乎是不可能的。这让人想起《圣经》中犹太人几次三番背叛上帝,上帝不断派先知引导,彰显神迹,并施以严酷的惩罚,但仍然不能禁绝这种叛逆行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在这里暴露了环境的残酷和人心的软弱,但在我看来,他其实暗示了导致人们偏离宗教传统的并不是魔鬼,而是人们心中对宗教传统的怀疑和否定,所谓魔鬼其实都是托词。正如《快乐》中所述,拉比因为子女的死亡而丧失对上帝的信仰,最终依靠女儿鬼魂的劝导才重拾信仰。如果连拉比的信仰要靠超自然的奇迹才能维持,那这种信仰是多么脆弱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否定传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一类小说中辛格表现了他叛逆的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已故提琴手》中一个放荡的提琴手的鬼魂和一个妓女的鬼魂同时附身于犹太富家少女,他们俩每晚都当着围观村民的面大放厥词,亵渎神灵,还揭露村民们种种不堪的丑事,最后甚至还上演了结婚的闹剧。少女的父亲请来各路拉比驱鬼,使尽各种庄严神圣的法术,但鬼魂不为所动,反而对拉比们百般羞辱嘲弄,使他们狼狈不堪,落荒而逃。最终父亲只好屈服,哀求鬼魂离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救济院一夜》里也有类似的情节:一头黑牛的灵魂钻进了净屠师女儿的身体里并大肆渎神,驱鬼者无能为力。此事后来被认为并不是灵异事件,而是净屠师的女儿故意为之。另一个故事是一个二流子被一个正派人家貌似纯良实则淫荡的少女勾引,两人淫乱后少女继续保持淑女形象,并最终成功嫁作好人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短暂的礼拜五》里,一对善良的夫妻虔诚敬神,堪称信徒的典范,却在终日劳作后死于煤气中毒——上帝就是这么对待祂最忠实的仆人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色列的叛徒》中,拉比的儿子目睹一桩重婚案中主犯(丈夫)的无耻,几个被害者(妻子)的自私与苟且,负责审判的拉比的无能。整个传统秩序形同虚设,正义已经荡然无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一个魔鬼》里犹太人被纳粹斩尽杀绝,魔鬼也因此而失业——已经没有人可以诱骗了。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原来人类才是最强大最狠毒的。大屠杀之下,魔鬼都没了存在的意义,那上帝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小说都表现出辛格对犹太传统——尤其对宗教——的强烈讽刺,其无能、虚伪与自欺欺人昭然若揭。小说中肆意的恶搞和揶揄令人忍俊不禁,透过文字我们都能听到辛格的坏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同时否定传统与新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些小说里,辛格展现了以自己为代表的一大批犹太人所处的困境:无法接受传统,也无法接受新生活,进退维谷,陷入迷失、绝望与虚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里是有点什么》中,小镇的拉比因为上帝对犹太人的苦难无动于衷而丧失了信仰。他只身去华沙找无神论的画家弟弟。在华沙他遭遇艰难困苦,体验到了脱离传统的犹太民众的痛苦而罪恶的生活。他无法接受,也难以在华沙立足,只好返回小镇,继续以前的生活,只是他依然没有信仰。他停止了抗争与求索,陷入了虚无,但这种生活也只是苟且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次偶遇》中,一个乡下犹太女孩在主人公鼓励下离开家乡,奔向外面的世界寻求自由和幸福。她虽然脱离了令人窒息的传统生活,但在外面的世界受尽磨难,痛苦无助。于是她寄希望于回归传统,再次变回犹太人,以此来获得幸福。小说在这里戛然而止了,但读者都明白,女孩是回不去的,即使回去了,女孩也不可能获得幸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爷孙》中,爷爷是虔诚的犹太教徒,外孙是信仰共产主义的无神论者,爷俩在信仰上严重冲突,激烈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外孙在反抗沙皇的示威中牺牲,爷爷也被警察抓走。无论坚守传统还是选择新的道路,犹太人都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4.指出一条走出传统困境的出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上面的小说中可以看出,辛格对于传统的看法非常矛盾。条条道路都是死路,犹太人似乎将永远陷于心灵的困境。在下面两篇小说中,辛格尝试为犹太人指出一条出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鞋匠们》用《圣经》式的庄严语气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史诗。传统崩溃,儿孙离散,家园被毁灭,族群遭屠戮。老鞋匠颠沛流离,九死一生,终于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与儿子们团聚。父子重拾传统的做鞋手艺,一起唱起了古老的犹太歌谣。这小说写得平静隐忍,如同大河流淌,读起来却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傻瓜吉姆佩尔》以吉姆这个“傻瓜”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用这个“傻瓜”的口来讲述他的一生。吉姆历尽苦难,不断遭人欺骗和践踏,但仍然保持纯净的心灵和纯粹的信仰。他对人生有一种宗教式的虔诚,他对所有人,包括那些欺骗和践踏他的人,也抱有一种基督似的悲悯和同情。他单方面宽恕了这个污浊的世界,宽恕了那些卑劣的人,接纳了他们的谎言,包容了他们可耻的行为,这使他成了一个在灵魂上接近了神的凡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针对传统困境给出的出路是,尽管传统崩溃不可避免,但依然要矢志不渝地重建传统,回归信仰;就算坚信传统意味着成为“傻子”,遭到世人的愚弄和欺骗,也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灵魂的安宁与幸福。然而,这条道路是极其艰辛的,需要人们坚守信仰,不为外物所动,接受被世界孤立和打击的命运,这已经是对圣人的要求了,又有几个凡人能做到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辛格所\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关注\u003C\u002Fi\u003E的犹太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各个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全球化冲击下共同面临的问题。覆巢之下无完卵,丧钟绝非只为犹太人而鸣。辛格的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二、对人性的描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辛格的小说有浓厚的犹太背景,然而其中很多故事却反映了超越犹太文化的世界共通的人性。这些故事非常动人,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叶希瓦的男学生妍特尔》是一部犹太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女扮男装的妍特尔爱上了宗教学校同学阿维格多,这份充满禁忌的爱在严格的犹太律法压迫下顽强生长,催生了柔肠百结的传奇故事。辛格没有煽情,只是平静地讲述,到最后一章甚至只是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实,但故事本身已经打动了读者的心。爱情这种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与犹太传统无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泰贝利和魔鬼》中,赤贫的阿尔乔农在夜里冒充魔鬼胁迫弃妇泰贝利和他睡觉。阿尔乔农每天都给泰贝利讲各种自己编的鬼怪故事,泰贝利很喜欢听,渐渐爱上了阿尔乔农,甚至真诚祈祷,希望上帝保佑这个魔鬼。后来阿尔乔农贫病而死,泰贝利孤独终老。客观地说,阿尔乔农的行为是猥琐的,泰贝利的表现也很愚昧,但读者却不会这么想,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有趣的阿尔乔农和一个真挚的泰贝利,读者不会厌恶他们,反而会对他们心生怜悯。这是因为,即使在最卑微的环境中也会绽放出爱情之花,它会洗清罪恶,升华心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一个犹太老哲学家离群索居,终日沉浸在抽象的哲学玄想中,活得死气沉沉。无意中邻居黑多比进入了他的生活。黑多比是个老姑娘,又丑又没文化,但她却活得真实,具体,给了老哲学家俗世中实实在在的幸福。新婚之夜,老哲学家焕发了青春,他对着夜空喃喃地说道:“神圣的斯宾诺莎啊,宽恕我吧。我变成了一个傻瓜。”——一个红尘中幸福的傻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专注于描摹人性的小说还有《净屠师》、《卡夫卡的朋友》、《克洛普施托克的引言》、《舞一回乐一回》、《凡维尔德.卡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三、对传奇的讲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生活是复杂而丰富的,充满了戏剧性。辛格的很多小说都是在讲述他漫长一生中听说的传奇,经历的故事。其中有一些是关于超自然神秘事件的传奇,如《火神海娜》、《自助餐厅》、《写信者》、《神力》、《姊妹记》、《灵之旅》、《黑暗的力量》、《狂热》、《月与疯狂》。这些故事就像我们小时候听到的有关神鬼狐怪的民间传奇一样,情节魔幻,神秘而有趣。这些故事并不带有宗教劝诫的意图,只是单纯的好听、好看,这就足够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些小说则是美国等地的东欧犹太人移民生活中的各种故事,如《一个人》、《降神会》、《玩笑》、《康尼岛的一天》、《东百老汇的喀巴拉信徒》、《暮年之爱》、《崇拜者》、《思亲小母牛》、《甲壳虫弟兄》、《文稿》、《旅游巴士》、《逃避文明》、《重逢》、《邻居》。这些故事是一个个游荡的生命在漫长一生中的一个个瞬间,表现出人生的虚无,爱情的虚幻,命运的无常,存在的无意义。阅读的过程能让人产生强烈的迷失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写作特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这部小说有近60万字,但非常好读。辛格文风质朴,真挚平实,靠故事本身而不是写作技巧去打动读者,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若拙。他的很多小说类似民间故事,有一些以魔鬼的口吻写出,还有一些则是几个人聊天各自讲故事,这让人想起《一千零一夜》和《十日谈》的文学传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认定“讲故事才是艺术写作的存在理由”,“真正的文学当寓教于乐,力图清晰而深邃”,因此,他从来不给读者提要求,设门槛,他总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入他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的小说就像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缓缓流淌,读者们如同乘船的游客,无需操舵,更不用划桨,只需泛舟河上,任小船随波逐流,便可顺流而下,尽览美景,或至于幽微隐秘的深潭,或至于浩瀚无垠的大海,总归是至其所至,得其所得。因此,阅读辛格小说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是一种纯粹的享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乔伊斯、福克纳、鲁尔福、马尔克斯等大师的作品,当我们阅读《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佩德罗.巴拉莫》、《百年孤独》的时候是不会感到轻松愉悦的,那是对智力和毅力的考验,像是在倾尽全力攀登险峻的高山,只有历尽艰辛爬上顶峰之后才能获得终极的享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两种创作风格南辕北辙,很难说孰优孰劣,更不能说谁才是正确的——文学风格从来就没有“正确”一说。高山流水,各有千秋,文学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她变化无穷,不拘一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关于翻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最后谈一谈翻译。此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汇聚了翻译界的豪华阵容来翻译这本巨著,译者包括韩颖、杨向荣、冯亦代、戴侃、方平、李文俊、屠珍、文美惠,整体上翻译质量非常高,让辛格的文字焕发出其应有的光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里要特别称赞一下韩颖,她承担了绝大部分翻译任务(翻译了47篇小说中的36篇),而且她的翻译在众多译者之中是与辛格原著最为合拍的。她显然对犹太民族的宗教、传统、习俗、历史和文学有很深入的了解,对辛格作品的理解也很深刻,译文的分寸拿捏得极好。《傻瓜吉姆佩尔》自然拙朴、《小鞋匠们》庄重平实、《叶希瓦的男学生妍特尔》真挚隐忍、《已故提琴手》诙谐戏谑。译文没有翻译腔,遣词用句恰到好处,很符合人物和故事的特点。这些译文与原作严丝合缝,浑然一体,我读的时候完全沉浸在辛格营造的文学幻境中,感觉不到翻译的痕迹。翻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我”,也就是让读者忘记翻译的存在,能够跨越语言的鸿沟直接与原著作者做心灵的交流。在我看来,韩颖在这本书里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总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之,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文学精品,按照我的“趣味、美感、智慧三维书评体系”(每一项指标满分10分,各指标相互正交),可获得趣味9分,美感9分,智慧9分的高分。强烈推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诺贝尔\u003C\u002Fi\u003E文学奖得主辛格:固执是一种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PTaK6CwVDdsz\"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17\" alt=\"诺奖得主辛格 | 逃不走,回不去,忘不了,放不下,那便是故乡\"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诺贝尔\u003C\u002Fi\u003E文学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独树一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深刻影响当代中国文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自选《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等47篇短篇佳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59755798829517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