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挖 | “梵高奶奶”走了,但熱烈生長的“向日葵”還留在人們心中

文 | 郭慶琳

8月1日,83歲的“梵高奶奶”常秀峯走了。這位來自河南方城縣的農村老太將鄉村記憶留在了百幅畫作中,也將愛與溫暖留在了人們心裏。

這位70多歲纔拿起畫筆作畫的奶奶,用畫筆畫出自己記憶中的農村家鄉。畫中的花草樹木、田野小徑、風土人情無一不在傳遞溫暖,感動人心。她曾在香港舉辦過一次個人畫展,兩次登上“魯豫有約”,法國著名攝影家斯魯本等名流收藏其畫作,無數媒體紛紛報道……

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常秀峯在老伴離世後隨兒子來到了廣州。一次偶然的經歷讓她發現了自己繪畫的天賦。面對孫女對於農村中山楂樹、高粱、芝麻花的疑惑,常秀峯放棄了語言的抽象描述,拿起了孫女的蠟筆在白紙上畫了起來。

就這樣,一顆顆紅透了的山楂、一隻只鮮活的動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地解答了孫女的困惑。漸漸地,常秀峯的畫作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她便就這樣一直畫了下去。

陽臺是常秀峯的畫室。兒子江華在書中記述說:“炎夏也好,颱風和暴雨肆虐也好,母親常常旁若無物地坐在那裏,專注於她對家鄉的回憶。”就這樣,一幅幅色彩豔麗的畫作誕生在小小的陽臺,常秀峯常常一邊作畫一邊唸叨:“這棵樹是山後邊親戚家門前河邊的楊樹……這個人是我的鄰居……”

雖然身在城市,可是常秀峯卻一直生活在回憶中的那個美麗鄉村,她就這樣一點一點將自己的回憶搬到人們的眼前,將流逝的美好時光固定在小小的畫框裏。

常秀峯的畫風樸素明亮,頗有“印象派”的情調,因此人們親切叫她“梵高奶奶”。這個稱號還與她畫的一幅向日葵有關,畫中的向日葵在土地中一簇一簇熱烈地開放着,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常秀峯在“魯豫有約”中公開“PK”梵高,說:“這個向日葵沒有我畫得好!向日葵要種到地上,要有水,才能活。”她說梵高在畫向日葵的時候心情肯定不好,太難過了。這樣質樸可愛的性格放到現在也會“圈粉無數”吧。

梵高奶奶在作畫時也十分有愛。她把城市比作鋼筋水泥的森林,因此畫了一幅《水泥森林》,與平時鮮豔的色調不同,這幅畫色調灰暗,樓房、汽車、行人機械地排列着。這或許也是梵高奶奶不願走出農村的原因。

由於腿腳不便上下樓梯,奶奶極少出門,她常常趁着光線好時來到陽臺作畫,最長的一幅畫畫了一個月之久。在畫畫的時光裏,奶奶將情感傾注進色彩,將回憶勾勒成線條。

她的畫作算得上寫實主義。有一次她在樹林中撿到一根有三片葉的樹枝,帶回家後一筆一筆地描了出來,孩子問她爲什麼將樹葉上蟲蛀的缺口也畫下來,她答道:“畫筆本來就會讓一些東西不真實,再塗來塗去,真的樣子就沒有了——看起來美,其實都不是真的了。”

正是因爲她畫得真實,2006年《河南商報》的記者才能尋找到畫中的山村,爲她拍下照片;正是因爲真實,人們纔會從梵高奶奶的畫作中看見“鄉愁”。

“梵高奶奶”永遠將家鄉視爲最美好的地方,她也從來沒把自己當成過名人。對於畫畫收到的稿費,她疑惑“幾張紙咋比種地強”;即使來到城市也一如往常的節儉;不論是上電視還是接受採訪,她也一直大方耿直。在接受了魯豫採訪之後,“梵高奶奶”爲魯豫畫了一幅肖像畫,畫中的魯豫稍微胖點了,並且旁邊還有一個太陽,梵高奶奶對魯豫說:“你是一個會發光的人。”

十幾年的時間裏,“梵高奶奶”創作了百餘幅作品。在這些畫中,有她記憶中農村的山水四季,有人物風情,有五六十年代的歷史場景,還有她去到過的故宮、長城、圓明園……“梵高奶奶”的畫作被收錄在《梵高奶奶的世界》一書中,之後她還出版了首本面向兒童的鄉村繪本《俺們農村》。

“梵高奶奶”的純淨感動了許多人,城市的高樓大廈她畫不出來,她喜歡用濃烈的顏色表達自己對農村的愛意,那些美好與愛意成爲“梵高奶奶”忠實的記錄對象。

法國攝影家斯魯本在收藏了梵高奶奶的畫作《石榴樹》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梵高奶奶和我一樣,都不是在用機器和筆展示藝術,而是在用心。”

如今,“梵高奶奶”離我們遠去,她又重新回到了她熱愛的那片土地,如同兒子江華所說:“生於斯,長於斯,眠於斯。”我們有幸擁有這樣一位智慧的老人,能讓我們感受她的幸福、溫暖與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