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的凌晨3时30分,父亲因前列腺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走完了他八十一年人生之旅。

在八十余年的人生旅途中,父亲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奋斗、敢于拼搏,完成了他美丽的乡村教师之梦。1954年,他从衡阳市四中初中毕业后,在他高小老师、后担任台元完小教导主任的王品立先生的推荐下,在福溪的刘祠堂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东升小学担任代课教师。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急需建设者和技术人オ,父亲作为一名寒门学子、更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毅然决然投身到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大潮。1958年,报读了衡阳市钢铁工业学校,享受国家免费教育。毕业后,分配至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附属工厂担任技术人员。六十年代初期,国家面临自然灾害,各行各业又出现了裁员大潮。1962年,父亲下放回老家,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情况下,父亲吹紧牙关,负重奋进,在家乡创办了高真农业中学,并担任班主任及校长等职务多年。此后,父亲先后在永宁小学、大井小学、高真中学等校担任民办教师多年,为台源镇的教育事业舌种笔耕,呕心沥血,从不停息。1986年,县委组织部正式行文,落实了父亲的知识分子政策,转为公办教师。随后取得了中级技术职称,在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待遇后,父亲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起点和辉煌,在台源高真那片土地,父亲教过了那里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像刘景峰、许海涛、黄昌新、曾庆柏等学生名字,常挂在他嘴边,逢人就说,引以为傲。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32个春夏秋冬,父亲的人生从三尺讲台上度过,从一个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直至1996年到龄退休。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父亲对读书和追求知识有着比犹太民族更热爱的深情,对教育事业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在艰苦的岁月里和老伴一道,带着五个尚未成年的儿女,耕种七亩农田,白天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到了晚上,别人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父亲却常常在这夜深人静之时,挑灯夜读,那时他的枕头底下,常常压着的是中学语文教材和中外文学名著。在失去民办教师这一地位低微而父亲又十分热爱的职业后,他放过鸭,干过苦力,做过林场会计,但在母亲及他妹妹、妹夫、妻弟、姨妹等亲友的帮助下,他在短暂的漂泊后,继续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86年县委落实父亲知识分子政策后,父亲工作更努力,成绩更出色。教学之余,常笔耕不辍,在省、市、县报刊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并结集成册,正如他老人家在册子中所写的那样,从1954年在市四中读中学时发表第一篇习作至2015年八十高龄在县作协编的《新衡阳》上出版他的散文专辑写作时间跨度长达61年,数量达到800余篇,父亲的作品,尤其是新时期的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也得到了县、市文化教育和宣传部门的重视,并多次受到表彰。2008年,得到时任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衡阳县委书记邹文辉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慰问。2013年2月,母亲去世后,在孤独和疾病的缠绕下父亲将深深的思念诉诸笔端写了多篇回忆性散文怀念相濡以沫的老伴。足见他是一个重感情,有血性的男子汉。

父亲重病期间,先后在县人民医院、南华大学附医院、衡阳市中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接受治疗。重病期间,也表现出坚强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附二医院的医生曾预言他过不了八十岁的关口,但他勇敢地闯过来了,在市中医院心内科治疗期间,6月28日,心脏突然出现骤停,医生通过40多分钟的抢救,他老人家生命得以奇迹般延续,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回家时,他鼓足勇气,上楼梯时不要子女背,自己扶着栏杆,一步步爬上了六楼。就在生命垂危的最后几天,他还多次一字不落地背诵完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这首著名诗歌,足见父亲惊人的记忆力和顽强的意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走了,他的走,是我们台源镇教育界的一大损失。他走后,并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更多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坚强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学习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负重前行的精神。

尊敬的父亲走了,祝愿他一路走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