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迫退守的章邯終於意識到,對面同樣是一支組織嚴密,戰鬥力強大的部隊,是如今大秦的主要對手,需要集結優勢兵力,謹慎作戰。靠着這套策略,章邯逐一消滅了周文的軍隊,陳勝的軍隊,以及最後還要了項羽的叔父,那位老謀深算的造反者項梁的命。

文:十日(讀史專欄作者)

當週文的軍隊攻破函谷關的時候,秦二世的朝廷還在懵圈。

之前並非沒有收到過關於叛亂的情報,但都被把持朝政的趙高斥爲假消息,棄之不信,還把報信人斬了。那之後,自然也沒人再敢傳遞叛亂情況上來了。

這就導致叛軍都殺到家門口了,南北主力軍團才接到回京救援的口信。但要指望他們趕到,估計二世的墳頭,可以割草了。

就在這危難之際,大秦最後一位猛人就此登場。他成功阻礙了起義軍的閃電作戰,之後更是不拘一格的將囚犯編入軍隊,在驪山山腳大破來犯之敵,把他們趕出了函谷關。並在三個月後,帶兵攻破張楚政權的首都,剿滅了陳勝吳廣起義軍,幹掉了勢力最強的造反者項梁,成功讓大秦又苟延殘喘地活了一段時間。

這位猛人,就是章邯。

當週文在戲水一側,觀察秦軍的佈陣後,不由的倒吸一口涼氣。具有一定軍事才能的他立刻就意識到,對面的主帥不好惹。

他的判斷,一點沒錯。

章邯,字少榮,他是在滅韓之戰中,因爲作戰勇猛,才得嶄露出頭腳。天下統一後,進入政壇,一步步升遷,始皇在位時,便受到重視,被任命爲擔當宮廷事務的大臣——少府,成爲帝國大臣中少壯派人物。

從後來他一系列表現來看,可以發現他基本繼承了戰國時期名將白起的作戰思路,擅長率先以弱示敵,以守爲先,隨後祕密籌備軍力,再等對方出現疏忽,便以雷霆之勢反攻,從而一舉克敵。

靠着這套策略,章邯逐一消滅了周文的軍隊,陳勝的軍隊,以及最後還要了項羽的叔父,那位老謀深算的造反者項梁的命。

周文的部隊來到戲水的時候,章邯,正在這裏當監工。

當然,不是一般工程的監工,而是始皇帝墳墓的監工。

鑑於修築的工程過於重要,他手上的監軍自然也不普通,正而是京畿地區的精銳部隊:中尉軍。

中尉軍, 顧名思義,是由中尉統領的。中尉的職責,是既負責宮城地區的安全守備,也負責整個首都咸陽的守備,這其中,就包括負責官員府邸的安全。另外,在皇帝出遊時,還要充當出行的清道夫。所以,從政治上講,這個職位同時具有了國家和地方雙重身份,因而能位列九卿之一。

中尉軍由兩部分軍隊組成,其中之一爲分散於首都內各縣的地方軍,另一部分則爲集中屯駐守於咸陽宮城外的京城衛戍軍,約五萬人左右,主要由內史徵兆服役士兵組成。他們年年冬季在本籍接受軍事訓練,經選拔編入,服役一年,滿期輪換,可以說是精銳中的精銳,帝國武力的象徵。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他們將在章邯手中,成爲決定大秦命運的主要力量。

戲水這側,章邯將手下的中尉軍,分爲五軍,排列成前鋒三陣,後衛兩陣。

前鋒三軍,右軍依託驪山佈陣,呈長方形縱深佈陣,約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車兵構成的主體部隊。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橫隊,接着便是步兵和車兵的混合縱隊。車兵身穿鎧甲,執矛、戈等長兵器,分騎由四匹馬所牽引的戰車。步兵,則根據鎧甲的厚重程度,分爲重裝和輕裝步兵。方陣的兩翼及後側都設立弩兵,以遏制來自側翼,以及後方的敵人的攻擊。整體上來說,此陣形長兵在前,短兵在後,攻守兼備。

而左軍,依託渭水而立,擺的是左曲陣。這是一個由四個分陣組成的曲尺軍陣。由弩兵、車兵、騎兵、步兵混合而成。弩兵陣,包含立式、跪式弩兵332名,成八路縱隊排列。弩兵陣後外側是騎兵陣,戰車在前,騎兵跟隨其後。戰車以三乘爲一列,騎兵以四騎爲一列。弩兵陣內側是混和陣,由車兵、騎兵、步兵混合而成長方形軍陣。左曲陣陣形複雜,大陣套小陣,四陣組合自如,變化自如,可謂前所未見。

在左曲陣之後,是中方陣,構成與右陣相似,只是排列從縱向改成橫向。

後衛兩軍,左翼再擺左曲陣,右翼右方陣,皆充當軍團的支援部隊。軍團的指揮部,就位於左方陣與右方陣的縱深部,處於軍團後方。其大營,則位於前鋒三軍之後,依託後衛軍團做移動。

陣形之內,只見金鼓旗幟變換分明,指揮命令上行下效,行進變化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變化多端,自然就讓對岸的周文暗自心驚。

周文知道,雖然從雙方的兵力上來說,己方佔據了優勢。但由於地形所限,他的部隊並不能完全展開。在這種情況下,合理的戰術就變得至關重要。

經過再三的盤算,周文決定先試探一下再說。於是便率先派出輕銳部隊,築起便橋強渡戲水,由戰車打頭,步兵跟隨,試探衝擊秦軍前鋒三軍團的結合部。

對岸的秦軍則放任對方渡河,等待部分敵人渡過戲水時,三軍團齊頭並進,轉換陣形,露出九陣,合攏結合部,準備開始攻擊。

而這套攻擊戰術,極爲先進,在歷史上不斷變化着模樣,反覆出現,反覆讓對方喫下苦頭。

這套戰術,如果用當年明月借周星馳的話來稱呼,應該叫做“要你命300”戰術。

整個攻擊的流程大概是這樣的:第一波攻擊,是迎着衝過來的對方,由來自隊伍最前列弩兵齊射來招呼對方,三輪齊射過後迅速退至兩翼,接下來,陣門開啓,戰車出動,突入敵軍軍陣,以成建制的隊列直接衝擊已經捱了一輪箭的,陣形略亂的敵軍,步兵則緊跟其後,藉機擴大戰場。

而就在兩軍團陷入肉搏戰時,騎兵迅速由兩翼撲出,突入半渡的敵軍身後,燒斷棧橋,隔絕兩岸敵軍的聯繫,徹底形成局部優勢兵力的格局。

簡而言之,這套戰術可以概括成,先是弓箭射,再是戰車衝,最後步兵上。各軍種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使自己始終能佔據主動。

後來的時代裏,隨着馬鞍的完善,戰車逐漸被機動性更高,衝擊力更強的騎兵取代。再加上火藥的發明,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手中,配合着著名的三大營,這套戰術就變成了“先用火槍崩,再用騎兵砍,最後步兵上”。靠着這套戰術,蒙古人被打的只有招架沒有還手,只能臣服。

而在歐洲,有一個小矮個也沿用了相同的戰術,先用大炮轟,然後騎兵砍,最後步兵上,成功威懾住整個歐洲,成就了自己的皇帝之路。對,他就是拿破崙。

此刻的周文,當然不知道這些事。

他現在也不在乎這些事,因爲他正頭疼於收拾他被擊潰的部隊。

這是起義軍首次被擊敗,而結果卻可能是要命的。因爲在這之前,起義軍能如此勢如破竹,其實也是因爲其暴起過於迅速,大秦還沒有反應過來,相當於打了個閃電戰。一旦進攻速度變慢,就會讓大秦緩上一口氣,有時間調動資源來對付自己,那結果就難料了。

周文明白這個道理,但是沒辦法,他打不過去。

那能不能誘使對方過來?

然而沒想到的是,無論耍什麼手段,對面卻像死了一樣,毫無動靜。

直到那一天。對面好像終於耐不住了,開始準備渡河進攻。

於是周文終於可以呼出一口氣,然後,又倒吸了回去。

因爲他發現,對面的陣容,似乎又多了不少人。

哪來的人呢?

工地上的人。

這就是章邯的作戰方案裏,重要的一步。他非常擅長在平和,乃至弱小的外表下,祕密籌集和運輸兵力,幾年後的項梁就是被這招廢掉的。

而這次的兵力,更加特殊。是他向朝廷提議,以赦免罪名爲條件,將修建陵墓的工人、囚犯編入了軍隊兩翼,從而彌補了己方兵力不足的狀況。

所以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無論什麼時候,指揮官,永遠是一個軍隊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了章邯這樣的大將,工人、囚犯立馬可以變成極具殺傷力的大軍!

渡過河的章邯,以中尉軍爲主力,新補充的兵力爲側翼,徹底展開反撲。

當夜,周文的部隊,就敗退出了函谷關。章邯重新控制住了大秦的門戶。

兩個月後,章邯集結兵力出關,向屯駐於曹陽的周文軍發起全面進攻。曹陽一戰,周文軍再次敗退,章邯領軍追擊,擊殺周文,擊潰他的部隊。隨後率軍,試圖解除吳廣軍對榮陽四個月的包圍。

章邯用兵,極爲謹慎,非常重視後勤保障和糧道——軍需輜重只要到位,什麼時候,軍心都不會大亂——所以他並非直接撲向榮陽,而是繞開榮陽,直奔北部的敖倉。

敖倉是大秦帝國最大的戰略糧食基地,此時被吳廣的軍隊佔據。章邯奪回此處,並擊敗了前來支援的吳廣軍,奠定了解除榮陽包圍戰的第一步。

此後,章邯再率軍擊敗圍城軍隊,和城內守軍會師,掃除該地區叛軍勢力,重新控制住了進入三川地區的門戶——滎陽——出了滎陽,一馬平川,如此高屋建瓴的地勢,是整個秦帝國此時最關鍵的所在。

掌控了滎陽,自此便可以以居高臨下之勢,俯視震撼整個關東地區。

滎陽地勢圖:藍色的線是黃河,黑色的這幾條線是一道道大山脈,夾在中間的就是著名的豫西通道。最左邊,是戰國時代著名嗓子眼,函谷關。

兩個月後,章邯的軍隊攻佔陳縣,陳勝爲車伕所殺,陳勝吳廣起義到此宣告失敗。

此後,章邯領軍揮師北上,攻擊魏國。同時經過精心的策劃,做好了圍點打援的準備,成功擊退齊楚兩國援軍,迫使魏王投降。

但至此之後,卻接連爲項梁率領的聯軍擊敗,一路退守濮陽城。

被迫退守的章邯終於意識到,對面同樣是一支組織嚴密,戰鬥力強大的部隊,是如今大秦的主要對手,需要集結優勢兵力,謹慎作戰。

於是,他再一次龜縮不出,示弱於項梁,結果成功麻痹了他。與此同時,章邯在暗地裏通過黃河漕運補充軍備軍糧,小心翼翼調動河東郡和河內郡秦軍沿黃河北岸西行。同時,他奏請朝廷,抽調正在河北攻擊趙國的王離軍團一部一起南下,渡河攻擊楚軍。

二十二年九月,援軍如約到達。章邯於是率軍自濮陽往定陶一帶活動,於夜晚突襲楚軍聯軍。定陶城內秦軍,也接應出戰。項梁對此毫無知覺,措手不及之下,被秦軍擊潰,項梁戰死。

這一仗很能彰顯章邯的打仗特點:只要出現劣勢,馬上先避風頭,使之驕傲,自己面上裝孫子,背地裏卻在霍霍磨刀,悄悄集中優勢兵力,然後突襲,最好夜戰。

總之,憑藉着章邯的神武,大秦終於得到喘息的機會,甚至還有了扭轉局勢的可能。

只是可惜,最後並沒有把握住。

對章邯來說,之所以沒有把握住,有兩個原因:

首先,他遇到了不怕死的超級戰神項羽,硬生生用破釜沉舟的奇策,使得楚軍士氣高昂,擊敗了章邯的主要援軍、由王離統帥的長城北部軍團。

不過,章邯就是章邯,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他仍然可以有序撤退到漳河一帶,以三川郡爲靠背,利用黃河漕運,就食敖倉,和楚軍反覆拉鋸7個月之久。

渡過河的項羽,以英布軍爲先鋒,試圖尋找章邯主力決戰。章邯,則一直堅守不出,有序撤退到河內郡安陽縣方面據守。

對秦軍來說,只要河內不丟,那麼他們的糧食後勤就有充分的保證,時間一長,等對方糧草不濟或者是開始疲憊的時候,他們就有反攻的機會。

奈何,這時,章邯遇到了第二個麻煩,他的上司李斯在鬥爭裏敗給了趙高。完全掌控朝政的趙高,對李斯陣營的章邯就有了想法,不僅減少了支持,還屢次三番派人催促出戰。

這就讓章邯頭疼不已。而對章邯派出的使者,趙高竟不給見面,還試圖劫殺。這更讓章邯心驚膽戰,又感到心寒不已。

終於,在趙高的一再逼迫下,無奈的章邯只能選擇向聯軍投降。

作爲一個秦朝老將,這樣的選擇,是無比痛苦的。曾經的忠誠,曾經的光榮,曾經的驕傲,曾經的意氣風發,到了今天,終於要消散在風雨裏。

走出來投降的章邯,是無奈的,是痛苦的。

他流着淚,向項羽訴說着趙高的無恥,訴說着百年大秦就此的沒落。

投降後,被剝奪軍權是想得到的,但令章邯想不到的是,他的20萬兵竟被項羽坑殺!

此事,就此成了章邯的心結。章邯,開始變得不再像章邯,沒有了意氣風發,沒有了他一貫的謹慎穩重。如果不是楚漢再起紛爭,他可能早就被歷史遺忘了。

而現實是,他還是讓歷史再次記住了他,雖然,是用最慘烈的方式。

楚漢相鬥,被項羽安排堵住劉邦大門的章邯,成爲第一個被兵仙韓信打擊的對象。

不過,這次,面對韓信軍隊的多重包圍,章邯沒有再次選擇投降,而是選擇了自盡。

這或許並不是因爲漢王劉邦不值得追隨,而或許是那20萬部下被項羽坑殺後,他的心也早已死了。

那一個差點救了大秦的章邯,那一個在當時可排第三的名將,先是錯投項羽,後又被韓信打敗,就這樣成爲了秦末排名第一第二名將的功名墊腳石,惜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