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失去母亲后,徐富贵带着媳妇家珍和女儿凤霞、儿子有庆,过上了四个人的务农生活。人都会面临分离,和父母、和爱人、和孩子,徐富贵也是一样。

以前读余华老师《活着》这部小说,只是觉得主人公太苦了;最近再读这本书,发现了一个道理:即便不能活着离开,也要给自己找条“活路”。

小说的开始:叙述者“我”,得到了个游手好闲的好差事,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然后,就遇到一位牵着老牛,名叫“富贵”的老人。

于是,“我”们并腿并肩地坐在大树下,富贵开始给“我”讲述他坎坷的一生。

01看见过这样一段话:“人这一生,一共要面临三次告别。一别青春,二别父母,三别红尘。”

·一别青春

徐富贵出身富农家庭,是个富二代。他家有百亩良田、钱多的满地都是。从小吃穿不愁、顺风顺水的徐富贵,根本不懂什么是珍惜。

他大手大脚惯了,还染上了不好的习惯,比如赌钱、比如和不同的女人行鱼水之欢。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徐富贵恰好就属于前者,他抛妻弃女,每天滚在烟气缭绕的声色场所。最终在一夜之间,败光了所有家产,一下子跌落谷底。

钱虽然败光了,可人还是要活下去,日子还得接着过。富贵看着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拽着天真无邪的萌女儿,痛定思痛,决定租一块地自食其力。

从一个纨绔子弟到佃农的转变,对徐富贵来说并不容易,因为比起先甜后苦,人们更乐于接受先苦后甜。

徐富贵告别了荒诞的青春,挥别了过去那个滑稽的自己,带着老母亲和女儿凤霞,重新开始了生活。

·二别父母

父母把我们带下来的那一刻,就注定有天会分离,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比起“死于非命”,我们更能接受“寿终正寝”。但是,徐富贵的爹却并没有等到“寿终正寝”。

败光了良田和豪宅后,徐富贵一家搬到了茅草棚,老父亲年迈已高,一时气血攻心,昏死在了马桶边上。至此,徐富贵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父亲也看不到了。

或许是徐富贵在前半生做了太多的荒诞事,命运才会不让他的父母“寿终正寝”。徐富贵成了佃户,踏踏实实种地,媳妇家珍也抱着儿子回家了。

徐富贵的娘却病倒了,他去县城请郎中的途中,莫名其妙地被国民党抓去拉大炮,一走就是两年,回来时老母亲早已驾鹤西去。

人都会面临分离,和父母、和爱人、和孩子,徐富贵也是一样。失去母亲后,徐富贵带着媳妇家珍和女儿凤霞、儿子有庆,过上了四个人的务农生活。

·三别红尘

人终有一死,谁都不能幸免。家珍得了软骨病,浑身没力气,坚持了很久、熬了又熬,终于还是在痛失儿子和女儿后,撒手人寰;

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难产的妻子,被医生活生生抽干了血,嘴唇干裂枯白,终于一命呜呼;女儿凤霞嫁为人妇,眼见得日子越来越好,却在产后大出血,不治而亡;

女婿二喜在儿子四岁时,也被水泥板夹死,从此阴阳两隔;外孙苦根是活着唯一的希望,却用豆子撑死了自己,离开了尘世。

徐富贵亲手亲眼地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至亲。他知道自己终有一日,也会躺在冰冷的地下。但是,在这一天来之前,他必须要竭尽全力地活下去。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的中说,清楚一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

人生路漫漫,终要学会告别,谁都会离开,就像任何事都会结束是一个道理。没有人不恐惧离开,但是恐惧却最没有用处。

活着虽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着离开,也要努力给自己找条“活路”。

02

既然要找条“活路”,就得先找对活法。有位哲人说过,活着有三个层次,即“活着、体面的活着、明白的活着”。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到的需求层次理论,或许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三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活着

活着首先要解决温饱,不饿着。

在过去,饿不着即为“富”;吃得饱就是“贵”。吃饱饭后,才要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后才是建立亲密关系,彼此依靠、相互取暖。这才构成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

徐富贵一家兜兜转转了那么久,虽然聚合离散反反复复,但最终还是逃不过一个吃得饱。

为了吃得饱,纨绔子弟徐富贵学会务农、富家小姐家珍跟着缝缝补补、原本的少爷小姐成天干农活。这一切就只是为了吃得饱,只是为了活下去。

·体面的活着

不坑蒙拐骗就是“体”,不卑躬屈膝就是“面”。

徐富贵的前半生,虽然大家表面见了他都毕恭毕敬的,但其实徐富贵活的并不体面。每天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为家庭、为社会带来任何价值。

大家都在背地里对他指指点点,甚至在他被骗光了全部家产后,没有对他投去半点的同情。

这样毫无尊严、不被尊重的活着,一点都不“体面”。

我们所说的“体面”,并不是指一定要腰缠万贯、有显赫的地位,风风光光地接受别人的“朝拜”。我们所说的“体面”,不过就是活的安心、活的踏实,不坑蒙拐骗、不卑躬屈膝。

在我看来,徐富贵丢了家产后,虽然活得狼狈,但是却一点不颓唐。他务农养家、攒钱让儿子读书、买羊买牛。

他不再贪恋风花雪月,也不再热衷不劳而获,在田地里,踏踏实实一步印下一个脚印,真真正正活出了体面。

·明白的活着余华说:“我再也没见过像富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我们虽活着,却很少有人能活的通透。徐富贵是难得活的通透、活的坦然的人。他告别了青春、离开了父母、送走了妻儿,能牵着一头叫“富贵”的老牛,与陌生人笑谈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

徐富贵对死的坦然、对苦的释然,可见一斑。

“生死”本就是一对反义词,人们在谈论“生”时,总是想给它穿上五彩缤纷的大花袄;在谈论“死”时,却不情愿地涂上一抹黑墨、染上一片苦难。但,就如阿图·葛文德所说,“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是的,我们要好好的活着,明白的活着。既知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要拼尽全力地活着,不要怕孤独、不要惧惨淡,要懂得珍惜当下,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就像徐富贵说的那样,以前自己不懂事,没发现媳妇家珍那么善良、那么贤惠。为了劝自己不要再赌了,甚至挺着大肚子跪倒在自己面前。而自己却不知天高地厚地对家珍拳打脚踢。

幸运的是,徐富贵后来明白了,而现实中的我们,却还在睡梦中不愿明白。我们所说的“活的明白”,就是要我们冷静地看待生死、勇敢地直面惨淡、好好的珍惜当下,在离开之前,拼尽全力的活着。

03

余华的《活着》发表于1993年,小说以徐富贵一家的聚散离合为主线,在时代背景下,徐富贵一家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等。洗尽铅华后,只剩下一头老牛和一位老汉,不禁悲凉油然而生。

小说的叙述方式别具一格,通过局外人听故事的方式,将徐富贵的一生娓娓道来。用纯朴、平实的笔触,在现实与过去的回忆中来回穿梭。

小说的基调是悲剧的,没有煽情、也没有铺垫,以“哭”为哀,贯穿故事始终。“呜呜地哭”、“吹唢呐般地哭”、“眼睛里酸溜溜的”、“差点掉出眼泪来”、“哭得腰里直抽搐”、笑着笑着就哭了”、“抹着眼泪”、“伤心地哭”、“哇哇哭起来”、“大声哭起来”、“眼泪刷刷地流出来”、“眼泪在脸上哗哗地流”、“哭得肩膀一抖一抖”、“心疼得哭不出来”、“脸上全是泪”、“眼睛湿了”、“泪水滴在我脖子上”、“哭哭笑笑”、“把腰哭疼了”、“想哭都没有了眼泪”、“哭得蹲了下去”、“哒吧哒吧掉眼泪”……

就这样,徐富贵平静地讲完了苦难的一生。故事里的人在哭,听故事的人也早已泪目。小说以一头老牛和一个老人耕地开始,结尾又回到老人和老牛的身上。作者像是原地画了一个圆,告诉人们从哪里开始,终将会回到了哪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作者余华朴实、简单的句子背后,蕴藏的大道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龙二陷害富贵,骗取了富贵的全部家当。他倒是乐得逍遥,过上了地主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善恶到头终有报。

土地改革时期,地主都要吃子弹,龙二替富贵吃了五颗子弹,从此再也无福消受自己骗来的果实。

我们总是为了名利活着,但是又有几个人在得到名利后,能独善其身?活着还是要脚踏实地些,伤害别人得来的财富、地位,不会长久。

名垂青史固然好,平凡如粟才更佳。所以说,人还是要活的平常点、活的朴实点、活的体面点。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生即是苦,但人又不能被苦难钳住。徐富贵虽然叫富贵,但是这一生却充满苦难。

前半生坐拥万贯家财、还没抱热乎,就拱手让人;后半生尝尽了世态炎凉,每次好不容易觉得未来可期时,新的苦难就又会降临。

他除了面对生活的苦难,想着喂饱肚子以外;还要面临死别的苦难,亲手送走一个又一个亲人。

活着,就是要忍受这些苦难,并战胜这些苦难,这是无法回避的。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生并不完整,像一杯白水,轻飘飘地没有任何痕迹。

接受苦难,也是接受自己,战胜苦难,也是给自己找条活路。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徐富贵就是这种能坦然面对惨淡人生的人,所以他熬过来了。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这也许就是余华老师想表达的态度,“以笑的方式哭”,这是一种多么通透的活法啊。即便生活再难,也不能失去笑的权利。

即便家人都离去,守着过去的回忆,也能笑着流泪、笑着活下去。04

富贵的苦难,有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日子变好了,寿命变长了。但是,却仍然有很多人不懂怎么活着。

网络里,多的是不靠双手、靠父母,“巨婴”般的人类,在奢靡的生活里,不知所谓。这些人让我不禁就会想起徐富贵纨绔的前半生。

新闻里,多的是那些为了攫取钱财,骗光老人钱财、拐买无知少女,挑战道德底线与良知的人在兴风作浪。这时我不禁就会想起设局骗光富贵家产的龙二。

生活中,那些小事与父母争吵、大事与爱人“动脑”的糊涂人,完全不知道,这些亲密的家人终有一天会离开。就像徐富贵那样,一个个送走亲人,徒留回忆、后悔没有更加珍惜。余华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既然无法改变走的结局,就该给自己寻条活路,好好活下去。

我们看完徐富贵的一生,要学习他脚踏实地、靠自己双手努力活下去的实在;要学习他不偷不抢、不争不夺,孑然一身的豁达;要学习他直面惨淡、冷静看待生死、好好活在当下的坦然。

既然来了,就要活下去,既然要活下去,就要好好的活下去。活着不易,且行且珍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