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12年開始,動脈影在7年的時間裏發佈了上萬條微博,分享了許許多多珍貴文物的攝影作品,許多人通過他的照片見識了中國古代藝術的造型之美、技藝之精湛,甚至由此愛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歷史和考古產生了興趣,而同時他也收到過許多暖心的留言。“香爐的照片在網上火了之後,很多人就拿着圖去博物館問工作人員這個東西在哪。

第一次在微博上看到由“動脈影”拍攝的水月觀音木雕像時,體會到了什麼叫做震懾人心的美。照片裏的遼代水月觀音雙目微張,眼簾低垂,似在觀水中月影,又似在注目蒼生。更值得品味的是其獨特的姿態,右腿曲起,右臂置於右膝上,左腿下垂,左手自然撫於座上。每一處光影流轉、服飾上的每一處褶皺和臉上細膩的神情都在照片中得到了生動的呈現。

作爲一名博物館攝影愛好者,動脈影從2012年開始的7年多的時間裏,踏遍了200多家博物館,拍下了47萬張照片。因爲拍攝的唯美和技巧的精湛,在微博上得到了335萬粉絲的關注,更曾因爲一張照片掀起了一場文博圈的“網紅”熱。

似乎通過他的鏡頭,文物的美顯得更加具體而靈動,像著名攝影師傑裏·於爾斯曼(Jerry N. Uelsmann)曾說的那樣——“相機是順暢地邂逅那另一個現實的手段”。

沒想到這麼多人喜歡

雖然被很多粉絲敬稱爲“動大”,但動脈影鮮少在媒體上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只瞭解到他生活在武漢,從事金融行業,剛做上奶爸不久,在微博置頂的留言裏,他對自己的註解是:“我只是一個喜愛博物館的普通遊客,只是一個‘發照片’的”。

“我覺得我在網上做的事情和自己私下的生活是兩個不相關的東西,沒有必要把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給別人看,因此也沒有必要和自己私下的身份產生任何的聯繫,我的初衷就是純粹地想跟大家交流一下這些文物的美”,動脈影接受採訪時說。

對動脈影而言,攝影是自己的一個愛好,是一種生活方式。從來沒有想過哪一天,自己會因爲拍照在網絡上走紅,或因爲分享照片被大衆所喜愛。但卻在2012年的一次機緣巧合下,他的生活發生了一些改變。

“2012年,第一次去陝西曆史博物館,那次正好是和同事一塊去的。我記得當時展出的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器特別精美。同事們對這些東西反而都沒那麼感興趣,看了幾眼就準備要走了。我說我不行,我還得再看一會,再拍一會”。

於是,被金器深深吸引的動脈影在展廳裏一拍就拍了兩個多小時,直到同事們催着要回家了,才戀戀不捨地離開。回到家後,他挑了幾張喜歡的照片發到微博上。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赤金走龍(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雙獅紋銀(唐), 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

“那時候我的微博還主要是一個記錄生活的地方,粉絲也就一兩百人吧,都是同事和朋友,發的內容也都是一些日常瑣碎,沒有什麼人關注。”

沒想到,金器的照片發佈之後,單條微博竟陸陸續續有一兩百人轉發,“我當時真的有點受寵若驚,沒想到自己拍的文物竟然有這麼多人喜歡”。

“本來這個東西就是我自己覺得好看發上去的,後來發現原來別人也喜歡,於是我就覺得這是個好事情。既然我自己也喜歡,別人也喜歡,那我就多拍一點,多發一點”。

一張照片引發文物熱

隨着關注的人多了起來,用動脈影的話來說,每一個轉發和點贊對他來說都是一種鼓勵,這種不斷增長的鼓勵讓他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分享更多好看的照片。

“就像喜歡喫一個東西,反覆看一部電影一樣,每天在微博上分享照片對於我而言是一個很快樂的事情”。

在動脈影發過的微博裏,轉發最高的一個是南京市博物館的白玉梳和同是南京市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乾隆芙蓉石香爐,其中香爐的轉發量高達4萬多次,點贊12萬多。

突如其來的爆紅讓動脈影措手不及,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南京市博物館的這兩件寶貝因爲他的照片也突然在文博圈“走俏”。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芙蓉石蟠螭耳蓋爐(清乾隆),南京博物院

“香爐的照片在網上火了之後,很多人就拿着圖去博物館問工作人員這個東西在哪。工作人員被問得多了,起初也很納悶。後來發展到只要一有人來問,圖還沒有翻出來,工作人員就知道又是來找這個香爐的了”。

2019年1月,動脈影在大同市博物館拍攝了一組大同迎賓街出土的北魏藍色半球形玻璃泡,在網上走紅後,還因此產生了一個流行詞——“北魏藍”,這些肯定也讓動脈影感受到了成就感。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藍色玻璃瓶(北魏),大同市博物館收藏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藍色半球形玻璃泡(北魏),大同市博物館收藏

蜜月旅行逛了11個博物館

圈子裏將像動脈影這樣的博物館攝影愛好者去看展的行爲形容爲“刷”展,就像考試刷習題,玩遊戲刷副本一樣,爲了拍好一個展品,他們往往要反覆多次去同一個博物館,或者一有新的展覽信息,他們也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我覺得一年的話,(去博物館)大概有四五十次吧,都是利用自己出差和假期時間去看的。因爲有的博物館一年會去很多次,比方說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每年起碼要去四五次。湖北省博物館的就更不用說了,都去過無數次了,一年十幾次是有了”。

在微博上,也有好奇的網友留言問道:“去了這麼多地方,資金是哪裏來的”,動脈影也只能無奈答道,花的都是自己的工資,跟普通遊客並無二致。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剔紅梅花水紋盒(明) 故宮博物院收藏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永慶長春款綠地粉彩藤蘿花鳥圖圓盒(清光緒),故宮博物院

“2017年,我跟我媳婦去度蜜月,前後大概二十多天,我們當時在行程裏安排了11家博物館,基本上一大半的時間都在跑博物館。”

那一次蜜月中,讓動脈影記憶尤其深刻的是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想着要好好把所有的展品都看一遍,早上10點鐘剛一開門,他便踏進了館,一直拍到晚上9點閉館,中間十多個小時也顧不上喫飯。由於博物館不準帶水進入,渴了就去洗手間喝點水。那一次他拍下了4000多張照片,但這還不是他最高的記錄,據說最多的一次,他在遼寧省博物館,曾一天拍了6000多張照片,因爲館藏書畫較多,書畫的每一處不同的細節都要拍很多張。

“有些人聽了我的經歷後表示不理解,他們說大都會博物館裏面都有喫喝的,爲什麼把自己搞得這麼辛苦?我心想,這些人應該不怎麼經常去博物館吧,當你到了很難得去的博物館,裏面的東西根本就看不完的時候,你根本就不可能拿出寶貴的一個小時,甚至半個小時去喫喝,真的得抓緊時間去看去拍,要不然是看不完的”。

那一次蜜月旅行,動脈影還慕名去拜訪了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只爲看一看著名的水月觀音坐像。整尊菩薩和假山底座是用一整根巨木雕造而成,被擺在由勞倫斯·席克門設計的“中國廟宇”展廳的正中央,巨大的展廳背後是繪於元代的山西廣勝寺壁畫《熾盛光佛會圖》。

“在拍之前,我就靜靜地坐在那邊先看了半個多小時”,動脈影說道。而那次水月觀音的拍攝也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水月觀音木雕像(遼代),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三彩羅漢像(遼代),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水晶葡萄形鼻菸壺(清),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文物的美是跨越時代的

要拍到一張完美的照片,很多時候可能看的是運氣。

網上經常有人問動脈影:“你怎麼能拍出這麼好看的照片呢”。動脈影也會分享自己幾張“失敗”的作品,告訴大家一張高清大作背後,總有很多“對不上焦”的失敗教訓。還有人問:有什麼技巧嗎?由於大多數博物館是禁止用三腳架和閃光燈的,因此對於動脈影來說,在地板上“摸爬滾打”也是家常便飯了。

從最早的尼康D90,到佳能的5D3,到現在一直陪伴在身旁的佳能5D4和“百微”鏡頭。不管設備如何更新,技術如何改變,文物的美是跨越時代的。“以前覺得美的東西,我現在依然是覺得美,它的美一直就在那個地方不會變”,動脈影說。並且,有的美並不是簡單的美學所能衡量的。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祭紅高足碗(清雍正),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我有一張照片,拍的是一個鍋刷,那是敦煌市博物館藏的敦煌守衛長城士兵使用過的鍋刷,有人就是問說這東西又不值錢,又那麼醜,爲什麼發呢?我就跟他說,發這個東西的目的並不是說只展示美,我很喜歡這些很有煙火氣的東西,因爲它是有故事的,我能從這個東西里面見證到過去的一段生活。”

我在博物館裏拍文物之“動脈影”拍攝

鍋刷(漢),敦煌市博物館藏

從2012年開始,動脈影在7年的時間裏發佈了上萬條微博,分享了許許多多珍貴文物的攝影作品,許多人通過他的照片見識了中國古代藝術的造型之美、技藝之精湛,甚至由此愛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歷史和考古產生了興趣,而同時他也收到過許多暖心的留言。

“有一個小女孩,她說自己今年才上小學,是她爸爸推薦來加我微博的。她說覺得很好看,以後都要天天看,還要好好學習什麼的,我覺得還挺感動。 倒不說是不是能夠讓她學到知識,如果能夠讓她看到中國古代文化之美,我就覺得行了,所以我就盡力去把美的一面,文物美的那一面展現給大家”。

“我覺得攝影是能夠把文物的美更好地傳遞出去的一種媒介,讓更多的人喜歡上文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