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現代一些研究者認爲亦思巴奚戰亂乃是元末福建政府和地方豪強之間爭權角力引發的,還有一種說法是亦思巴奚軍意在反叛元朝,是波斯人企圖以泉州爲基地建立亦思法杭國的事變。元朝末年的1357年至1366年間,在福建泉州,以波斯人軍隊“亦思巴奚軍”爲主的軍閥混戰,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爲“波斯戍兵之亂”,對於亦思巴奚戰亂,歷代各方的學者大多都持否定的態度。

元朝末年的1357年至1366年間,在福建泉州,以波斯人軍隊“亦思巴奚軍”爲主的軍閥混戰,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爲“波斯戍兵之亂”,對於亦思巴奚戰亂,歷代各方的學者大多都持否定的態度。

持續10年的“亦思巴奚戰亂”,嚴重地破壞了福、興、泉沿海一帶的社會秩序、經濟生產和人民生活,泉州地區受害尤爲嚴重。

貧困飢謹

泉州是兵亂的爆發點,“郡城之外,莽爲戰區”(《島夷志略·吳鑑序》),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造成民衆貧困飢謹,出現前所未有的“食人”悲劇。

當時泉州開元寺高僧大圭《夢觀集·吾郡》(參見《泉州人名錄·大圭》、《泉南著述·夢觀集》)生動真實地描述:“吾郡從來稱佛國,未聞有此食人風。凶年競遣心術變,末俗何由古昔同?市近袛今真有虎,物靈猶自避生蟲。諸公食肉無充半,急爲饑民散腐紅!”

文化浩劫

泉州自古號稱“文章之藪”,是文明之邦,典章載籍浩瀚,在這次兵亂中遭受空前浩劫。宗教文化也慘遭摧殘。因教派對立,許多清淨寺宇毀於戰火,僅存通淮街艾蘇哈卜大寺一座。何喬遠(參見《泉州人名錄·何喬遠》)慨嘆:“蒲氏之變,泉郡慨遭兵火,無復遺者”(陳懋仁《泉南雜誌·下卷》)。

民族仇殺

泉州廣大人民備受蒲壽庚家族的壓榨和“亦思巴奚戰亂”的蹂躪,亦思巴奚軍在兵亂期間對福建沿海莆仙、泉州兩郡的漢族百姓多有殺戮,對泉州、興化一帶的社會經濟產生了極大的破壞,百姓飽受戰亂,死傷無數,尤其在那兀納統治泉州期間大肆搜刮財產和姦淫漢人民女,屠戮泉州漢人,對泉州社會造成重創 。在平叛戰爭中和亂定之後,激起民族復仇情緒,致使許多在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的商人、傳教士和暴徒,遭到報應。

《清源金氏族譜·麗史》稱:“是役也,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高鼻有誤殺者,閉門行誅三日。”“凡蒲屍皆裸體,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哉於豬槽中。”

《清源金氏族譜·麗史》又載,洪武七年,明·太祖鑑於“亦思巴奚”禍亂,在大赦天下的詔旨中特別規定:“獨蒲氏餘孽悉配戎伍禁錮,世世無得登仕籍”。

海交沒落

宋、元時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貿易非常繁榮,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海港。“亦思巴奚戰亂”的直接後果,就是外商死的死,跑的跑,紛紛回國,不敢再來泉州貿易。中國政府也“嚴加取締”,從此番舶不敢進港,商賈不敢抵泉,外商絕跡,盛極一時的泉州港元氣大損,一躍不振,降爲私商活動和華僑出國的地方性港口。

對於亦思巴奚戰亂,歷代各方的學者大多都持否定的態度,認爲它造成了生靈塗炭、民族仇殺、人口減少、經濟衰退、泉州港盛極而衰的嚴重負面影響。

但對其起因和性質,學界則有不同的看法。代表明代官方學者觀點的《元史》把亦思巴奚兵亂認爲是一場反對元朝政府的叛亂事件 。而現代一些研究者認爲亦思巴奚戰亂乃是元末福建政府和地方豪強之間爭權角力引發的,是由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稱爲“省”)和廉訪使(稱爲“憲司”)之間爭奪權力的“省憲構兵”所引發,繼而進一步引起地方豪強的爭戰。也有人將亦思巴奚戰亂歸因於泉州遜尼派穆斯林和什葉派穆斯林之間的教派衝突,而戰亂前後都伴隨着兩大教派間的衝突乃至殺戮 。

還有一種說法是亦思巴奚軍意在反叛元朝,是波斯人企圖以泉州爲基地建立亦思法杭國的事變,這種說法在史學界也頗具影響力 。另外一種說法是亦思巴奚兵亂是元朝宮廷鬥爭在福建的反映,是元順帝朝廷中以闊廓帖木兒爲首的老帥派與以太子識裏答臘爲首的太子派之間爲爭奪元朝最大港口泉州的鉅額商業利益而引發的派系鬥爭、而亦思巴奚軍諸首領僅是宮廷鬥爭的工具甚至犧牲品 。也有人將此戰亂歸結爲泉州色目人對元朝政府壓迫的反抗。

而現代一些研究者認爲亦思巴奚戰亂乃是元末福建政府和地方豪強之間爭權角力引發的,還有一種說法是亦思巴奚軍意在反叛元朝,是波斯人企圖以泉州爲基地建立亦思法杭國的事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