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故事起點與故事中心的“亞裔男人”在劇中並沒有名字,而圍繞他展開的幾個人物,比如因爲看A片與他成爲好友的吉米、吉米的妻子梅、亞裔男人的鄰居安吉拉等等,都是有名字的。除了種族和膚色,這個亞裔男人還是個宅男、博士,他的人物設置十分討巧地迎合了白種人心目中,關於亞洲人“只會讀書,不會社交”的nerd的刻板印象——別忘了,原劇本是用英語寫成的,首演地在紐約。

原創首發於“澎湃新聞”

用“一波三折”“牆裏開花牆外香”來形容上海籍女編劇朱宜的《我是月亮》大概無可厚非。

朱宜早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編劇碩士,《我是月亮》創作於她留美期間,初稿是由英語寫成的,而後又由她南京大學戲文系的師妹劉天涯翻譯成中文。

《我是月亮》最初在美國當地的戲劇節上演,而後回到作者母校南京大學及北京等地巡演時,儘管收穫了相當多的讚譽,但因該劇涉及敏感議題而讓巡演腰斬;而後幾經刪減又上演於“愛丁堡戲劇節”,後來的中文版,終於以較爲完整的面貌與觀衆見面,幾年來多城巡演,實屬好事多磨。

《我是月亮》舞臺照

劇中的五名演員來頭都不小,趙曉璐(同時她也是歌手宋冬野的妻子)近幾年來活躍在話劇舞臺上,參演過多部優秀劇作,比如王學兵主演的《酗酒者莫非》,她也飾演重要角色;

在話劇舞臺上成名的郭笑,也因爲演技出色逐漸被影視行業所熟知,他在電影《黑處有什麼》飾演女主人公的父親;

繆歌則完成了從演員到導演的華麗轉身。

作爲故事起點與故事中心的“亞裔男人”在劇中並沒有名字,而圍繞他展開的幾個人物,比如因爲看A片與他成爲好友的吉米、吉米的妻子梅、亞裔男人的鄰居安吉拉等等,都是有名字的。

這樣的人物安排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亞裔男人”比起這些有名字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身份、一個視角。除了種族和膚色,這個亞裔男人還是個宅男、博士,他的人物設置十分討巧地迎合了白種人心目中,關於亞洲人“只會讀書,不會社交”的nerd的刻板印象——別忘了,原劇本是用英語寫成的,首演地在紐約。

全劇伊始,亞裔男人談論起美國AV女優和日本AV女優的區別,宛如購物時貨比三家的主婦:叫聲、前戲、動作各項指標宛如商品的各個功能,都有固定參數並進行一一對比。這些生動的細節都體現了學術宅男的刻板,以及亞裔男子與白種人對於女性審美上的區別。

不善社交的他,面對無法排解的性慾時選擇對着A片自慰,A片裏的女優陪伴了他整個寂寞的青春期。所以當那位躺在硬盤裏的AV女優死於非命時,他難過得像死了初戀,並且女優的死,讓他重新與久未蒙面的吉米再次聯繫。儘管吉米已經結婚生子,但是女優對於他的影響絲毫不亞於對亞裔男人的影響,因此他的傷心程度也絲毫不亞於亞裔男人;

另一位與亞裔男人有着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繫的,是住他對門的安吉拉。安吉拉是常春藤名校的數學系女大學生,按理說,她和亞裔男人是同一種人,都屬於學術宅的範疇,可是她面臨的卻是另一種困境。成績優異、智商高超的她,因爲身材的肥胖而自卑敏感。儘管她和其他女孩一樣,迷戀帥氣的偶像歌星賈斯汀,可是卻覺得自己“沒資格喜歡帥哥”而對此羞於啓齒。

長期的自卑也讓她成爲一座孤島,閒暇時最大的樂趣,就是透過家裏的窗戶窺視對樓的公寓,如她所說:“不同的窗子就如同電視機的不同頻道,我可以選擇我最喜歡看的。”於是亞裔男人的自慰場景,就成了她“最愛看的頻道”;

而遭遇女孩們衆星捧月般圍繞的偶像明星賈斯汀,實則是名同性戀,他苦於戀人的佔有慾太強、同時苦於明星身份讓他失去自由,可是當戀人真的離開他時,他又覺得生命中少了一大半的重量。對此他拋開了明星的身份以及真實的性取向,靠着勾引、取笑胖女孩安吉拉而獲得存在感;

還有亞裔男人的好哥們吉米、吉米的妻子梅,他們都在自己的成長曆程中,有着不足爲外人道的難言之隱,這些難言之隱,都不是一段親密關係、一句恭維和安慰可以解決的困境。

中文版《我是月亮》的演出,基本遵照了編劇朱宜的劇本原作,不像另一部由她執筆的劇作,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演出的《長生》,在演出時遭到了較大的改動。劇本不乏神來之筆,且時不時地會被演員用漫畫式的誇張演繹展現得妙趣橫生。

比如當宅女安吉拉與偶像賈斯汀接吻時,她頓時感到天旋地轉,飾演安吉拉的演員,配合着音樂慢動作轉了好幾個圈,經常看漫畫的觀衆,甚至可以腦補出她頭上和眼裏的星星;

再比如當安吉拉第一次在電梯裏與亞裔男人搭訕時,她告訴亞裔男人經常透過窗子看到他自慰時,男人立馬暈倒在電梯中。

但遺憾的是,《我是月亮》翻譯成中文並全由中國演員來飾演劇中角色後,難免會失掉英語原劇本的一些華彩,尤其是有關文化衝突與差異的部分。比如亞裔男人區別於白種人的視角就沒那麼明顯,事實上從演出來看,甚至看不出劇中有線索提示這個男人是位亞裔;

安吉拉這個角色則比其他角色更顯得標籤化,如果劇本對她肥胖的原因有明確的說明,比如是天生患有疾病,或者是她自暴自棄的自我選擇,相信這個人物會更豐滿;

最後說說那位從頭到尾都沒露過面的“宇航員”。《我是月亮》採用了雙線敘事的手法,一條線是觀衆肉眼能看得見的舞臺上的幾位主人公相互聯繫與制約所構成的小世界,另一條線則是用音效的方式,廣播實況播報宇航員登月的過程。

而這兩條線並行的時候,最吸引我的其實並非宇航員的身份,而是我感到了劇中存在着兩個平行宇宙,在太空宇航員的登月過程前進了一小步,地球上這幾個人的關係已經兜兜轉轉了好幾輪,這是一種時空差異上的微妙。

當然看到結局我們也知道了,宇航員是吉米的兒子,我只能理解爲是作者爲了讓劇中人物關聯得更緊密而做此安排,只是這樣的安排,對於主題的昇華並無太大作用。

“月亮”的意義也很清晰,因爲主創在劇中明確提到:月球表面的每一個隕坑,都是一次撞擊所遺留下的傷痕。這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樣的——每當多一個人從你的生命留下痕跡,你就宛如一個月亮多了一個隕坑,那些人的痕跡不會輕易從你的生命中擦拭乾淨。

最後的最後,主人公們都從自己困境中走出來。然而他們並沒有改變,近視眼依然是近視眼,喜歡看A片的依然繼續看A片,他們並不完美,他們都和別人不一樣,但他們愉快地接納了自己,包括自己的缺憾。每個人都是一個月亮、一座孤島,只有與自己的和解,纔是真正的和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