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00

CCTV-4 播出《国家记忆》之

《风雨大陈岛——重建》

(视频时长:3分56秒)

1955年2月13日,大陈岛解放。两天后,华东部队先后进驻批山、渔山、北麂山等诸岛。至此,浙东沿海原先被国民党所占岛屿全部收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的一部分。大陈岛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在此之前的2月12日,最后一批实施爆破的国民党工兵从大陈岛撤退,并制造了“大陈浩劫”。中国红十字会调查团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南坑、小岙里、关帝庙三村及大沙头附近三十二户居民的房子全部焚毁。下大陈十多处水井、水池和水库大多被炸毁。三百三十三艘渔船全部被焚毁。全岛埋设了一万多枚各式地雷。”

1955年11月底,共青团中央得知解放后的大陈岛遭到严重破坏,从繁荣的海岛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孤岛后,果断提出:“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重建大陈岛。”

1956年1月31日,一艘载有227名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的轮船,缓缓驶进大陈岛海域。眼前荒凉的景象完全超出了垦荒队员们的想象,光秃秃的岛上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狼藉,布满了铁丝网,甚至还有散落的地雷。

三天后,1956年2月2日,227名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顶着寒风,登上了大陈岛最高峰——凤尾山顶。面对飘扬的队旗,在副队长王宗楣的带领下,大家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决不退缩,坚持建设

与英雄边防军一起

用辛勤的劳动

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

实际上,早在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大陈岛之前,驻守大陈岛的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天三夜的扫雷,已经扫除了国民党军遗留的一万多枚各式各样的地雷,可是有一种塑料壳的化学地雷,连扫雷器都发现不了。最后,队员们想出了利用牛、羊在前面扫雷,队员们在后面垦荒的办法,终于破解了敌人的地雷阵。

困难吓不倒有志青年,垦荒队员们和守岛部队一起,在废墟上搭棚定居,开垦种植。两个月就开垦了几百亩荒地,种下了番薯、蔬菜,办起了畜牧场,启动了岛上的农业生产。

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陈岛获得了大丰收:收获番薯10万多斤,马铃薯4万多斤,蔬菜五万多斤。然而此时岛上有限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垦荒队放牧的需要,从大陈岛往西南方向航行约二十分钟,就可到达一座名为竹屿岛的无人岛。为了扩大畜牧业,大陈岛志愿垦荒队决定,在竹屿岛开展放牧工作,但是谁会愿意到孤岛上放羊呢?

张寿春

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李书记问我:张寿春,你是共产党员?我说:是的,我是共产党员。然后他说:党委决定让你去竹屿岛养羊去。我说:好的,我去。

三十岁的张寿春和另外两位队员来到了竹屿岛。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住的是十平米的破屋,岛上生活的单调与艰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没过多久,因为无法忍受荒岛的寂寞生活,与张寿春一起守岛的两位年轻人都相继离开了。

就这样,一个人,一个岛,竹屿岛上的一群羊成了张寿春的伙伴。每隔半个月队里就给张寿春送来穿的和用的。此时的张寿春已经年过30,早就过了成家的年龄,可他却一直孤身一人。为此大家开始忙活着为张寿春牵线搭桥,岛上一位村民见张寿春能吃苦、任劳任怨,将自己的小姨介绍给了他。

过不多久,张寿春就与这位名叫张莲女的农家姑娘举行了婚礼。结婚后二十天,张寿春却带着妻子来到了羊歧岛。羊歧岛上满山都是野草,这些青草正是养猪的好饲料,结果张寿春又主动提出申请,再次去守岛。由于通讯不发达,张寿春与岛外的联系成了最大难题。于是,队里便跟张寿春约定了一个古老的联络方式——点火报信。

李京州

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当时我们约定,断粮的时候放一堆火;生病的时候放两堆火,敌人上来的时候,放三堆火,这样同他联系的。

一天早上,海上刮起了大风,垦荒队员发现张寿春的羊歧岛上忽然冒起了一股烟雾。当李京州冒着暴风雨,带着船老大从大陈岛赶到羊歧岛时才发现,是张寿春生火时,一时忘了没灭火。从此以后,为了怕给大队添麻烦,即使是台风天,夫妻俩也没有点过一次火求救,他们包下了岛上的所有困难。

在羊歧岛,张寿春一家一守就是三年,张寿春独自守岛的故事也成为大陈岛垦荒队员中的一段传奇。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陈渔场,曾是全国四大渔场之一。1957年,垦荒队又制定了新的计划:发展海洋渔业生产、向海洋进军”。

金育育

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当时我听说这个渔业队,就想去海上锻炼。找领导申请时,我说,天上有女的飞行员,地上有女的拖拉机手,我这个女同志可以到海上去锻炼,做个轮机手嘛。大家看到我这么热情,好多女同志也都会响应去海上锻炼。

就这样,8名女队员加入了渔业队。金育育也如愿成为了一名轮机手。女队员们克服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和男队员一起出海捕鱼。但是海上的捕鱼生活,艰苦而危险,遇到台风天,更是危险重重。

在一次随福建渔船出海的途中,渔业队遇上了10级台风,渔船立即返航到港湾抛锚避风。金育育所在的木帆走锚了,远离大陈向屏风山方向漂去。

“当时我们就在那个海上漂了三天。后来几经辗转,我们的船队才回到了港口。”金育育说

尽管渔业生产最为辛苦,但是渔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垦荒队员的生活,渔业捕捞第一年就大丰收,大陈岛垦荒队获得了上岛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九万元。

九万元在当年无疑是一笔巨款,但究竟该如何分这笔钱,渔业队里却产生了分歧。一些新上岛的队员提出要分掉这笔钱,却遭到了老队员的反对。

张其元

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第一批的垦荒队员在分红的事情上一个都没有分到钱,都表态说这个不能分,我们是垦荒队员,我们把垦荒队员这个荣誉看得很高。我们是建设大陈,不是为钱。

最终经过讨论,垦荒队员们达成共识,这九万块钱属于国家,应该用来建造更大的渔船。正是因为垦荒队员的无私奉献,大陈岛垦荒队拥有了台州地区的第一对机帆船——“勇敢”号。

随着农、牧、渔业的蓬勃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的日益丰富,大陈岛又办起了加工厂、砖瓦厂、五金修配厂、渔业机械修理厂等。到1960年7月,通过五年多的志愿垦荒建设,大陈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56年1月31日到1960年7月1日,共有五批,共467名热血青年登上大陈岛,投身大陈岛的垦荒建设。1960年7月,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光荣完成了垦荒的历史使命,垦荒队建制正式解散。

大陈岛,播下了一代垦荒人的青春与赤诚,大陈岛的垦荒岁月是垦荒队员们用青春和奋斗抒写而成的,正是这些垦荒队员的青春热血和坚强意志铸造了“艰苦创业、发奋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这种垦荒精神也在大陈岛上代代相传。

校对:兴舜、剑风

来源:央视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