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餘德耀美術館“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作爲該館與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合作後的首展,透露着好萊塢電影的氣質;在北京798藝術區內 “工廠、機器與詩人的話——藝術中的現實光影”在工業遺產地反思社會變革;倫敦V&A“汽車:加速現代世界”,探討在汽車的文化影響和環境成本之間取得的平衡的可能性。

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

地點:上海餘德耀美術館

展期:2019年11月7日-2020年3月1日

票價:100元

點評:展覽從電影工業出發,多位當代藝術家從電影製作中獲得靈感,創作了繪畫、影像與裝置,展覽具有電影佈景的氛圍,卻又試圖表達出藝術家的思考。

評星:四星

在11月上海藝術季期間開幕的展覽中,上海餘德耀美術館的“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或許是被忽視的一個。它的名稱讓人誤以爲這是一場介紹電影製作過程的展覽,事實上,“電影”只是展覽的一個楔子,展品的靈感由電影製作與電影工作室而來,呈現的則是當代藝術的形態。

走進展廳,首先看到的是大型裝置作品《膠片已死……》,藝術家詹妮弗·韋斯特對膠片的“破壞性”演繹無疑將展覽與電影本身區分開來:她使用口紅、貓砂等物品,以繪畫、素描等方式處理膠片,並且施加錘擊、打孔等“暴力”動作。在展覽現場,能夠看到一卷卷處理過的膠片如同幕簾般懸掛,它們的前面則是由這些膠片製作的影片。如果說電影在架設的時空中建立意義,那麼這件作品無疑充滿當代藝術對於意義的剝奪與荒誕的特點,這一點在展覽上的一些其他作品中也有體現。

大型裝置作品《膠片已死……》

馬丁·西姆斯的影像作品《姿態註釋》將電影拍攝中的動作進行了“無聊”的重複和強調,一位黑人女演員置身於紫色的背景中,屏幕上如同“表情包”一般地重複着她的幾個動作。根據介紹,藝術家有意選擇了人們刻板印象中的黑人女性姿態,並以GIF的形式來表現。妮科爾·米勒的《指揮家》邀請了一位表演者扮演指揮家,卻“剝奪”了指揮所引導的聲音,由此而組成了荒誕的“默片”。

展覽“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是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與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建立合作後的首展,而洛杉磯也是電影中心好萊塢的所在地,或許是因爲如此,展覽中多少也透露着電影拍攝的氛圍。

展覽現場

在藝術家威廉·萊維特的《森林之聲》中,幾棵仿真樹與鳥鳴聲營造出“樹林”的環境,這件作品中沒有任何敘事,而是邀請觀衆走入其中去創造自己的故事。麥克·凱利的《坎多城1》展示出鐘罩、空氣罐等等,構建了一座未來之城的模型,空氣罐中的細節暗指生活在坎多城的居民,而觀衆似乎成爲了來自某座巨人之城的市民,圍觀着坎多城的發展。塞爾·戈麥斯的繪畫描繪出洛杉磯的落日餘暉,營造出標誌性的南加州圖像。

展覽將一幅幅電影佈景式的場面拼接起來,穿梭其間,彷彿被短暫地從現實中抽離。作爲一場羣展,“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基於一個共同的主題,沒有貫穿始終的敘事,卻讓人沉浸於一個個片段當中。

 工廠、機器與詩人的話——藝術中的現實光影

地點:北京798藝術區A07樓

時間:2019年10月5日-2020月4日30日

票價:免費

點評:一個以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爲思想對象的研究性展覽,讓人想到2014年以“社會工廠爲主題的上海雙年展,同時也探討了北京798的形成。

評星:四星

展覽“工廠、機器與詩人的話——藝術中的現實光影”是“798迎國慶暨798系列藝術展”的一部分,由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主辦,與“百年包豪斯——798特展”與“798:藝術區大事記”同期舉行。七星集團主要是電子元件製造的產業集團,新世紀初工業產區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誕生出如今中國最爲知名的藝術區:798藝術區。策展人劉鼎和盧迎華延續了他們長期對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及其遺產的研究,本次又尤以工業化爲切入點,呈現並反思了社會變革和文藝創作的複雜面向,爲任何可能的單一想象增加了多維度的內容。

展覽入口

展覽的體量巨大,空間足足佔據四層樓房(一層爲入口)。展覽大致依層而分,各具主題,如勞動、現代化等,但很難說有明確的動線;實際上,多數作品能反應不止一面的問題,且並非只嵌構於一個話題中。正如展覽意欲討論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是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種整體設計,這些作品也均可以被視爲中國1949年以來中國社會作爲一個現代化實驗場中的產物。

從內容而言,展覽同樣蔚爲大觀,有數十位藝術家(主要來自國內,也涉及國外)的參與,另有六個“特別項目”,將視野從藝術創作擴展到共產主義傳播史、文藝準則、水庫建設、生產模式等話題;加之諸多的研究材料和文獻穿插於展覽中,整個體量和視野幾乎堪比國際級別的雙年展。

展覽現場

也源於此,我們聯想到2014年的第十屆上海雙年展,主題爲“社會工廠”。它主要討論了人類從前工業時代到後工業時代的整個變化,涵蓋社會的構建和現代化過程。因爲於上海展覽,所以策展人安塞姆 ? 弗蘭克自然聯繫本土的語境,不僅指出“這座城市(上海)完全展現了中國急速現代化並躋身世界大國的過程”,而且在展覽文字的開篇援引中國作家孫福熙的話,“藝術院所培育的人才第一種是藝術家,要他們作爲社會的喉舌眉目,表現社會所不能表現的感情”,直白揭示對藝術和社會關係的關注。當然,這些母題也出現在同樣探討了北京798由工業產區部分轉型爲文化產業的“工廠”展中。另有一有趣的相似處,是兩個展覽都重點關注了木刻這一藝術樣式,在上海雙年展的語境中,這是由於中國木刻運動的興起被溯源至1920年代的上海;而在798“工廠”展中,策展人則更是以作品說話,展現了諸多跟社會主義建設相關題材的大量木刻版畫。舉例而言,古元五十年代的作品《鞍山鍊鐵爐之修復》,由策展人精心佈置於展廳一角,作品無言,卻穿越歷史的迷霧,掩不住激情,向今人訴說彼時的工業化熱忱。

觀衆在古元的《鞍山鍊鐵爐之修復》前

對比上海雙年展,絕非要分高下之分,但“工廠”展明顯是更具針對性和在地研究的大型展覽,其延伸探討的相關話題也在主題框架之內,不似前者蔓延至諸如“儒釋道”等或潮流或異域的話語。要說有什麼問題,仍然是大體量展覽本身的難於消化。周圍朋友多有去看,卻很多人說,展覽看過一次,時間花了很久,就是看不完。

汽車:加速現代世界

地點: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

展期:2019年11月23日-2020年4月19日

票價:18鎊

點評:展覽追溯了汽車的歷史,試圖探討如何在汽車的文化影響和環境成本之間取得的平衡。

評星:四星

汽車是城市的城市破壞者、電動惡魔,還是人類的科技進步?

這場展覽中有閃光的、值得人流口水的物品。如1934年的捷克Tatra T77,還有與汽車有關的電影剪輯、紀錄片、工會標語、廣告、汽車相關服裝和手工藝品,科幻漫畫。還特別委託製作的電影展示了日籍卡車司機如何將車輛裝飾成精美的、閃閃發光的電燈宮殿。

1934年,捷克製造的“可乘用車” Tatra T77

但展覽也展示了光鮮的背後,包括流水線上工人的狀況、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對氣候的影響,人類甚至將從福特生產線中學到的方法,用於肢解生豬。展覽中將動物拆解和汽車生產放在一起,似乎暗示了某種無情的精神。

如同當下倫敦正在舉行的《搬到火星》(設計博物館)、《你好,機器人》(V&A)類似,展覽的重點不僅在於技術,還在於文化。目的是展示汽車如何深刻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包括社會生活,地緣政治,性別政治,城市建設,旅遊,經濟學,生態學,景觀,工業,藝術等)。

美國通用汽車早期車型LaSalle的宣傳海報

相比陰暗面,汽車更多時候被認爲是爲時代注入活力、引領社會和經濟變革。它們是強烈的發明和創造力被賦予的對象,在展覽中這種創造力既可以在亨利·福特的生產線中看到,也可以1962年誕生的雪佛蘭敞篷車中看到。尤其在蕭條時期,汽車是充滿希望的跡象。

對於汽車的幻想和使用功能始終交織在一起。在展覽中有一部1950年代的電影,它設想了一個未來,在該電影中,控制室中一名穿制服的人用“網絡地圖”導航駕駛員最佳路線。而在這部影片邊是一位蘇聯設計專業學生的繪畫作品,該繪畫早在1928年就提出了一種類似汽車的氣泡狀起居艙,這種起居室至今仍是未來的流行版本。再往前是1953年的設計的、如同噴氣飛機的“飛鳥1”(Firebird 1)概念車。似乎是一些人類已經實現和正在實現的幻想。當然,還有一些關於汽車的“幻想”在實現的邊緣——無人駕駛,電動,聯網汽車——它們的誕生是否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V&A展覽涉及到這一點,在展覽最後一個展廳,展示了未來的假想汽車。

1953年的通用汽車“飛鳥1”

但展覽的主要目的還是展示汽車如何成爲現在的樣子,展覽的大部分資料來自1980年之前,也幾乎觸及了汽車在生活的所有問題。但展覽沒有得出結論,觀衆可以如同藝術品般欣賞這些工業的產物,其中帶着人類智慧的光輝和對脆弱的迷戀,以及隨之而來對破壞的認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