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每一個父親的心底,都有兩個兒子

01

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鶴唳華亭》中,有一個網友們爭論不休的焦點問題:

皇帝到底是喜歡太子還是喜歡齊王?

很多人都看不懂,爲什麼皇帝會如此偏心,齊王應該之藩而不讓他離京,犯了錯誤還幫忙掩蓋,而太子早過了加冠的年齡卻不加冠,犯點錯誤就大發雷霆。

當然,從權力之爭的角度來看,是太子背後外戚的力量使皇帝心存芥蒂,他希望齊王和太子之間能夠互相制約,達到一種平衡。

但皇帝作爲高明的政治家,對一個人不滿不會在臉上表現出來。

如果喜怒好惡都形於色,做不成皇帝。

比如他心裏其實特別介意顧思林執掌兵權,但和顧思林面對面時卻表現得無比信任,對其極力安撫。

顯然,皇帝對太子的嚴厲,不僅僅是出於對外戚勢力的不滿。

02

其實在劇中,皇帝和控鶴衛指揮使李重夔的一段肺腑之言,告訴了我們他心底的祕密。

皇帝問李重夔:“你覺得一味地責怪太子,朕是不是糊塗了?朕很清楚,他們兩個都在說謊,不過大郎(齊王)先是朕的兒子,太子先是朕的臣子。”

原來,在皇帝的心中,對兩個兒子的定位是不同的。

對於齊王,皇帝只想讓做一個承歡膝下的孩子,而對於太子,皇帝是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個合格的一國之君。

定位不同,當然對兩個人要求的標準也就不同。

以兒子的標準來對待齊王,他選擇寬恕和溺愛,以臣子的標準來對待太子,他選擇嚴格。

他對齊王的溺愛和縱容,那是一個普通父親對孩子的愛,他對太子的嚴厲與刻薄,那是一位君王對接班人的磨礪。

皇帝內心最愛的人,最希望成長的人,最寄予厚望的人,是太子。

如果皇帝想廢掉太子,不必對太子處處找茬。對太子處處找茬,正是愛太子的表現,對太子的嚴,是源於更深的愛。

03

所以在春闈案中,太子模仿盧尚書的筆跡栽髒齊王和李柏舟不成,陷入被動,皇帝表現得非常痛苦和憤怒,告訴太子:“他們是衝着你來的。”

他說:“李柏舟入仕三十年,比你的年紀都大,跟他們玩弄心術,你遠遠不是對手。”

爲此,皇帝不得不犧牲盧尚書來保全太子。

有希望纔有失望,皇帝之所以說對太子失望,是因爲恨鐵不成鋼。

如果皇帝真的是不喜歡太子,在太子犯錯的時候應該高興纔對,而不是痛心疾首,諄諄教誨。

“這些事,只有朕明白,有什麼用!”

他是希望太子早一點成熟起來啊!

其實對於齊王和太子間的爭鬥,皇帝洞若觀火,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

他之所以對太子看似無情,是因爲他把江山放到了第一位,他希望自己的繼承人,經受住政治鬥爭的殘酷考驗,成長爲一個合格的帝王。

如果我們站在教育的視角來看,皇帝做得沒錯,對兩個兒子培養的目標不同,培養的方式當然也會不同,態度自然也就不同。

鶴唳華亭:每一個父親的心底,都有兩個兒子

04

其實每個父母的心底都有兩個孩子,一個要嬌慣溺愛,一個要嚴管約束。

而且,在現實中這“兩個孩子”往往是“兩位一體”,父母會把兩種情感放到同一個孩子身上,既有愛的一面,又有嚴的一面。

在他們的心中,孩子既是“齊王”又是“太子”,一方面,他們希望孩子永遠也長不大,承歡膝下,盡享天倫之樂,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去搏擊風浪,知道江湖的險惡,人心的可畏。

“齊王”,是做父母情感的需要,“太子”,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只有對“齊王”的溺愛,會把孩子養廢,只有對“太子”的嚴厲,可能讓孩子崩潰。

每一個父母,都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05

帝王之家也罷,普通百姓也罷,教育真的是父子間的一場戰爭,過程中充滿了懷疑、猜忌甚至對抗。

但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知道,有時候,父母對你太嚴厲,那是因爲他對你抱的期望太大。

總有一天,你會理解並體會到父母的苦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