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覽“家的維度”劃分爲“時間之家、時空之家、溫度之家”三個單元,以豐富的史料文獻、當代藝術作品、公教與互動相結合的展陳方式,集學術與體驗一體,重構“家”的概念,邀請觀衆在美術館“回家”。其中有藝術家戴丹丹《矩陣之禱告室》、何守一《從彼處到此處》、陸慶屹《四個春天》、李琳琳《穩定構成》、馬宏傑《中國人的家當》、秦思源《聲口》、邱宇《嘉年華》、唐景鋒《女皇、主席與我》、田曉磊《我要爲你跳支舞》、王勁松《標準家庭》。


展覽名稱:家的維度

展覽時間:20191203-20200223

展覽地址:北京時代美術館

展覽簡介:

2019年12月3日,展覽“家的維度”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如期亮相。作爲第九屆“雲中系列”展覽,此次展覽將目光聚焦家庭主題,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區文化和旅遊局的大力支持,併入選“第十六屆海淀文化季”活動。展覽“家的維度”劃分爲“時間之家、時空之家、溫度之家”三個單元,以豐富的史料文獻、當代藝術作品、公教與互動相結合的展陳方式,集學術與體驗一體,重構“家”的概念,邀請觀衆在美術館“回家”。

“時間之家”—中國家庭發展簡史

“家”的歷史追溯至最初是什麼模樣?“時間之家” 以時間軸的形式清晰呈現出中國家庭演變的脈絡,細數了從太古至當下的家庭起源與發展,配合文獻閱覽區的相關書籍資料,邀請觀衆懷想古初,盡悉家的深遠。

“時空之家”—社會單元中的小家與大家

俯瞰歷史之後,展覽將目光着眼於具體的人、事、物。通過物質文獻資料探究“家”的歷史價值和精神影響。“時空之家”單元由“家族的變遷、房屋的變遷、社會的變遷”三個部分展開。

變遷即進化,要見河水,也要知其源流。以史爲鑑,通過對重要史實的梳理,讓觀衆對社會變革與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家族的變遷”展示了中國大姓之一的“王”姓家族,和已經消失在56個民族之外的亻革(gě)家人的變遷歷史。通過展示姓氏與民族的變遷,向觀衆繪製一幅生動的家族畫卷;

“房屋的變遷”展示了藝術家王藝先生收藏的50餘張邢、潘、邵、王四大家族清朝乾隆年間至民國時期的地契。一片薄薄的地契,承載了土地厚重歷史和獨有的文化;

“社會的變遷”以98歲高齡的饒平如老人的《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手繪畫作、家人通信手稿、電視臺紀錄片爲開篇,盡述其祖蔭庇佑的家族故事、悠遠厚重的家學教養、以及質樸動人的婚姻生活。

展覽同時邀請到10位當代藝術家,從繪畫、攝影、裝置、聲音、影像、多媒體等介質入手,從藝術家的角度勾勒出家的維度。其中有藝術家戴丹丹《矩陣之禱告室》、何守一《從彼處到此處》、陸慶屹《四個春天》、李琳琳《穩定構成》、馬宏傑《中國人的家當》、秦思源《聲口》、邱宇《嘉年華》、唐景鋒《女皇、主席與我》、田曉磊《我要爲你跳支舞》、王勁松《標準家庭》。

“時空之家”運用多學科視角,調動觀衆多重感官,以多角度闡釋“家”的概念,達到對“家”的多維度理解。

“溫度之家”—生活細節構築家庭圖景

大部分人對於家的回憶多落於飲食起居,“溫度之家”呈現最樸素的日常細節,勾起對“家”的溫暖記憶。

“溫度之家”由北京時代美術館所坐落的五棵松地區的發展歷程、“家的記憶博物館”、及觀衆互動區三部分組成。在五棵松發展歷程展區,以圖片的形式展示了五棵松地區20年來的巨大變化;“家的記憶博物館”爲觀衆尋得一系列80年代老物件,有二八自行車、黑白電視機、縫紉機等,展示的不僅是生活舊物,也是我們走過的光陰;互動區爲觀衆準備了信紙等物,觀衆可爲家人寫一封家書投進綠色的郵筒,重溫那個靠書信交流的慢年代。另一面牆上的毛線和圖釘組成的互動裝置,以特別的調查問卷的形式邀你共織一幅對“家”的印象圖鑑。

漫步展覽空間,在珍貴的史料裏閱讀“家”、在當代的視覺語言中感受“家”、在生活的點滴回憶中書寫“家”。“家的維度”展覽循序遞進、抽絲剝繭,通過多種呈現方式,道出“家”的故事,追尋“家”的價值與意義。

展覽作品:


饒平如,《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手繪圖集,2013


戴丹丹,《矩陣之禱告室》,裝置,2019


何守一,《從彼處到此處》 ,影像裝置,2019


李琳琳,《穩定構成》,裝置,2019


田曉磊,《我要爲你跳支舞》,遊戲裝置 ,2019

展覽現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