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前,说起电视,令人神往。那玩意能远隔千山万水将音像呈现在你面前,真是神奇得很。听北京回来的人说起电视,那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的介绍更将人的好奇心推向极点。

1974年5月,趁农忙放假,我带了二十余名学生,翻越单阁岭抵塘西农场看电视。这是我——也是我的学生们第一次看电视,在人生经历中,颇有里程碑的意义。现在,每天都要在电视机前耗去一两个小时,那一次就是开端。

记得那天的电视节目是转播上海台的相声与口技,图像质量很差,动辄没信号,有信号时图像也很不稳定,屏幕上的横纹不停地上下滚动,但我们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看电视的人很多,房子里挤满了人。后面的人看不到,竟两条凳子叠起来站上去看。

几年后才重新看电视。但在东岘峰电视转播台建成前,只有来自金华北山差转台的信号。有人用三句话来概括那时电视信号的质量,颇为贴切形象:一是《白毛女》的歌词“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屏幕都是雪花点;二是朝鲜影片名《看不见的战线》——没图像了;三是苏联影片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没声音了。

看彩电是在进城工作以后。我供职的学校,教师个人购买彩电始于1983年,那时彩电价格大约为每吋100元人民币,18吋的就需1800元。而一般人的月收入多为五六十元,多数家庭无法承受。17吋黑白电视机每台六七百元,也只有部分家庭拥有。我在1989年才购得14吋“西湖”牌黑白电视机一台。窗口正对黉门前的电视发射塔,音像质量甚佳。刚买时看的《篱笆·女人·狗》等电视剧至今记忆犹新。

1997年以5100元购得29吋超平彩电。当时,这么大的屏幕和这么高的价格似属超前消费,成为人们闲聊时的话题,如同谁家买了辆劳斯莱斯轿车。时至今日,许多人家经历了黑白电视机(屏幕由小到大)——球面彩电——超平彩电——纯平彩电——等离子彩电——液晶彩电的更新换代,我家已换了5台了。电视机屏幕越来越大,重量则越来越轻。

电视播出的时间,早期不是昼夜24小时都有,只在晚间17时至凌晨1时35分时段这8个多小时才有节目,孙晓梅的节目预告是央视一天节目的尾声。1990年6月,白天开通央视一套。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隔了几天,东阳才有早间节目。但每逢星期二, 所有台都检修机器设备,白天就没节目可看,这状况直到90年代末才改变。

可看的频道,最初只有中央台和浙江台。1986年,东阳电视台正式开播。1989年可收看4个台5套节目。这样的节目源维持了很长时间。1994年8月,开通有线电视,次年有13个频道。1999年5月,增至26个频道。2002年10月,增至35个频道。2010年10月,东阳开通双向数字电视,节目源剧增至百余个频道,东西南北,各行各业,学艺求知,休闲娱乐,当有则有,各取所需;而且去年起多为高清频道,图像质量大幅提高,真个是缤纷耀目,绚丽多彩。

随着5G时代的来临,8K视频即将登场,其清晰度是4K电视的4倍,所展现的饱和度、色深、色域、景深等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电视的沧桑变化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社会巨大进步的缩影,有幸生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将越来越有眼福。

                   《东阳日报》2019.8.27第五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