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幀察點

“白菜化”的AESA,不光是給老巴上的菜

不算還沒有造出實機的殲-10CE,作爲目前國產外貿戰機裏的“武德巔峯”,即使近期首飛的第一架原型機還沒有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梟龍”Block 3的配置仍然堪稱豪華。最早曝光於2018年珠海航展的,看上去與殲-20同款的外貿型衍射平顯,以及和我軍三代半戰機配置看齊的自衛告警系統,“梟龍”身上的高端氣息又多了幾分。

▲上圖爲在成飛機場首飛的“梟龍”Block 3,下圖爲巴基斯坦最新生產的“梟龍”雙座型JF-17B——都趕在年底

2019年6月底,巴基斯坦航空工業聯合體(PAC)卡姆拉工廠向巴空軍交付了最後3架“梟龍”Block 2單座型,使得Block 2的總數達到62架。從今年下半年開始,PAC集中轉產“梟龍”雙座型,就在12月27日,PAC剛剛舉行了8架“梟龍”雙座型的下線儀式。

▲隨着“梟龍”單座型產量破百,雙座型量產走上正軌,巴基斯坦已經具備了組裝生產第三代戰鬥機的能力,未來Block 3型的生產,將使得其

而在近期“梟龍”生產線曝光的照片中,還能發現停放在卡姆拉工廠內部的“梟龍”的04號原型機。2009年8月28日,該機轉場卡姆拉,在11月20日定型前,執行了9個架次的武器投放精度鑑定試飛任務。通過對這架加裝了飛控總線數據採集器、1553B航電總線數據採集器等完善試飛設備的原型機的後續試飛,巴空軍由此具備了一定的試飛測試能力,推動其順利完成“梟龍”批生產試飛工作。

▲該機已經拆掉了發動機,部分蒙皮有拆裝痕跡,從其進氣道堵蓋上的文字是第14中隊(該中隊2017年換裝“梟龍”)來看,它很可能曾用於巴空軍空地勤部隊的適應性訓練

而在“梟龍”Block 3的首飛照片中,由於其飛行員佩戴了美製飛行頭盔,還不能排除此次首飛是由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執行的可能性。如果確實如此,這不僅說明巴基斯坦在“梟龍”研製中的程度正越來越深,也能看出中國希望通過“梟龍”項目,深化中巴兩國空軍關係,讓巴基斯坦的航空科研能力更加完善,使其在具備更強的國防自主能力的同時,更能看清誰是真正願意推動巴基斯坦強國強軍的力量。

▲從外觀上看,應該是廣泛用於巴空軍的HGU-55飛行頭盔,同時由頭盔對比來看,也可見新款HUD的巨大尺寸,能夠提供良好的視場——也就還差個IRST了

要想讓長期以來依賴、乃至崇拜美式裝備的巴基斯坦空軍信服中國製造的實力,就必須要在技術上拿出過得硬的產品,“梟龍”Block 3可選用的兩款各具特色的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就說明了一點。其實早在殲-7Ⅲ時代,國產JL-7A/AG雷達的性能就已經很具特點,還反哺了後來殲-8E的技術升級。

不過由於巴基斯坦的殲-7PG相比殲-7Ⅲ系列屬於“小頭錐”型號,因此其機載雷達需要進一步小型化纔行,於是殲-7PG還是選用了在此領域先行一步的西方雷達。直到“梟龍”研製期間,已經在殲-7和“幻影”上形成西方雷達使用慣性的巴基斯坦空軍仍未下定使用中國雷達的決心,不過中電南京14所爲之打造的KLJ-7雷達還是成功地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成爲“梟龍”的標配。

距離“梟龍”服役已經過去了10年,在今年的“雄鷹-8”對抗中,巴基斯坦空軍發現,在面對雷達探測距離極遠的殲-10C和殲-16時,“梟龍”部隊之前的一些應對殲-10A和殲-11B的戰術根本無從施展。儘管演習場環境和巴基斯坦面對的真實空戰環境有一定差異,但隨着首批“陣風”即將來到印度,加之印度可能會對其蘇-30MKI進行雷達升級,巴空軍面對的形勢依舊嚴峻。

▲一些分析認爲,首架原型機未裝雷達,可能是由於國內這兩款有源相控陣雷達之間的競標還未完成所致;但無論原因如何,“梟龍”Block 3形成戰鬥力會比外界的預期晚一些

其實從純技術角度上說,並非一定要讓巴基斯坦面對這種“選擇困難症”的局面;畢竟即使是中電14所仍採用液冷的KLJ-7A,其成本也遠沒有高到讓人難以接受的程度。個人認爲,之所以要讓他們費心在風冷陣和液冷陣之間做個了斷,和航空工業607所的LKF601E這款風冷陣,背後延伸出的國內市場潛力有很大關係。

▲上爲607所的LKF601E,下爲14所的KLJ-7A(裝在安-24/運-7測試平臺上);直接使用“梟龍”作爲測試平臺,607所有意無意地佔據了系統內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由於風冷陣重量較輕、耗電量小,有利於在對載機儘可能不作大改動的情況下,就能方便升級,這對於我軍的殲-10A和殲-11B機羣來說,無疑是個以較低成本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契機。而讓LKF601E參與“梟龍”Block 3的雷達競標試飛,不僅能提前考驗這款雷達,如果中標了那就意味着還能進一步上量驗證,豈不美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