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三個展覽中,最大型的是“遊藝·開荒——劉海粟歐遊九十週年紀念展”,展覽以時間順序梳理了從1926年9月12日接教育部之命委派歐遊,至1935年6月25日第二次歸國的點滴,清晰解讀了劉海粟首次歐遊學習和吸收西方美術、以及再次歐遊將中國當時的藝術帶到歐洲之歷程。從展覽梳理的時間線可見,劉海粟一到德國便與相關人員溝通展覽事宜,最終“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於1934年1月20日在德國柏林普魯士美術院開幕。

“搏全身之力以赴之,使吾國文化輝耀於羣星間。”這是劉海粟《歐遊隨筆》所寫,是他歐遊之感悟,也可看作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2020年,恰逢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成立25週年。1月15日,劉海粟美術館舉行成立25週年紀念特展,此次紀念特展由“劉海粟歐遊九十週年紀念展”“劉海粟文獻展”和“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組成,均以藏品和文獻結合的方式,從不同角度梳理劉海粟的壯麗一生。

劉海粟在早期歷時31個月的歐遊中,系統學習了歐洲的藝術教育體系。同時將中國藝術理論也傳遞到歐洲。其後的歐遊中,又將中國現代藝術介紹到歐洲。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從1995年在上海虹橋開放區開館,到遷址延安西路,一直延續着劉海粟的追求,並樹立了多個品牌,其中“長三角美術館協作機制”等秉承了海老廣交朋友的性情,在21世紀拓寬劉海粟的“朋友圈”。

劉海粟、劉抗、張澄江等在盧森堡博物館前合影,1929年。新加坡劉抗家庭供圖

在這三個展覽中,最大型的是“遊藝·開荒——劉海粟歐遊九十週年紀念展”,展覽以時間順序梳理了從1926年9月12日接教育部之命委派歐遊,至1935年6月25日第二次歸國的點滴,清晰解讀了劉海粟首次歐遊學習和吸收西方美術、以及再次歐遊將中國當時的藝術帶到歐洲之歷程。

劉海粟摹米勒《拾穗者》,1929年於巴黎

劉海粟首次歐遊:31個月、300件作品

1929年2月9日,在經歷漫長的“準備”之後,劉海粟終於踏上了史芬斯號郵輪,於3月15日抵達馬賽港,再轉乘火車,次日抵巴黎,開始了歐洲之旅。1931年8月14日,劉海粟奉教育部電促,攜夫人離開巴黎歸國,9月18日抵達上海。

在展覽中,美術館梳理了劉海粟首次歐遊的路線、時間點,並以一組數據直接表達了劉海粟幾乎一刻不歇的首次歐遊。

劉海粟首次歐遊路線示意圖

在31個月的時間中,劉海粟主要途徑法國、瑞士、意大利、比利時、德國等6個國家的11座城市、參觀了盧浮宮、奧賽博物館等16處美術博物館,臨摹名作,寫生作畫,完成300餘幅作品。期間還兩次入選法國秋季沙龍,應邀演講《謝赫的六法論》,併成功舉辦個展,組織2個美術社團。其作品《盧森堡之雪》被法國國家美術館收藏。

展覽首先展出了劉海粟在盧浮宮等博物館的臨摹作品《拾穗者》、《裴西芭的出浴》、《但丁與維齊爾》等。

雖然他自己在談到臨畫時輕描淡寫,但傅雷在《劉海粟》一文中描繪了一個非常具體而生動的畫面,體現了他的“力學苦學”:

“我有時在午後一兩點鐘到他寓所去,海粟剛從盧浮宮臨畫回來,一進門就和我談他當日的工作,談倫勃朗的用色的複雜,人體的堅實……以及一切畫面上的新發現。半小時後劉夫人從內面盥洗室端出一鍋開水,幾片面包,一碟冷菜,我才知道他還沒喫過飯,而是爲了“物質的壓迫”連“東方飯票”的中國館子裏的定價菜也喫不起了。”

這種臨摹西方經典繪畫作品的勁頭也正式劉海粟歐遊的初衷之一:“抱定主義埋頭用幾年苦功,一心執筆作畫。”

劉海粟《臨塞尚藍花瓶》,巴黎,年代不詳

重視臨摹也是劉海粟一貫的主張。他認爲臨摹“是研究古人作品的一種手段”,從中“可以深深地體會到古大家的技法上的奧祕”,作爲中國人臨摹西方大師的作品,也是一種“間接欣賞西洋名畫”的工作。

劉海粟的這種“藝術朝聖者”的姿態,不僅僅表現在滿腔熱情的臨摹上,同時也表現在孜孜不倦的寫生中。在看展的過程中,也似乎跟隨90年前劉海粟的腳步,去到歐洲一座座城、遇到不同的人、看各個時代的藝術作品。

1930年2月,劉海粟臨摹柯羅的油畫《珍珠少女》

展覽尤其特別之處是作爲時間軸的文獻梳理,在一些時間點上配合館藏的作品展示,讓文字在畫面上覆活。比如,1930年2月,劉海粟臨摹柯羅的油畫《珍珠少女》,同月在巴黎和何香凝合作中國畫《松竹梅三友圖》。5月30日,遇意大利畫家薩龍夫婦及旅法中國畫家常玉於歌巴爾咖啡館。當晚10時,同顏文梁、孫福熙、楊秀濤,由里昂車站乘快車往意大利。6月,在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參觀研究文藝復興期之繪畫、雕刻、建築的主要作品。在佛羅倫薩作油畫《翡冷翠》,其中提及的《珍珠少女》、《松竹梅三友圖》、以及《翡冷翠》的館藏原件就在對應的時間點處展出,讓人身臨其境。

劉海粟,《翡冷翠》,1930年於佛羅倫薩

劉海粟、何香凝,《松竹梅三友圖》,1930年於巴黎

從博物館臨摹到寫生,也可以看出劉海粟風格的變化,西方傳統油畫的明暗法到印象派以有限的筆觸和色彩捕捉風景。其寫生作品可以明顯看到莫奈、雷諾阿、梵高等印象派畫家的影子。而事實上,劉海粟歷時31個月的歐遊,從歐洲古代文明、文藝復興、印象派一直看到馬蒂斯,並也學習了歐洲的藝術教育體系。同時劉海粟1931年3月19日還在法蘭克福大學演講了《謝赫的六法論》,將中國藝術理論也傳遞到歐洲。

劉海粟,《早璨》,1930年於巴黎

巴黎大學教授賴魯阿高度讚揚劉海粟在中、西畫之間做了很好的“溝通與融合”。稱其不但是中國文藝復興的先鋒,即於歐洲藝壇,亦是一支生力軍。

劉海粟,《巴黎聖母院夕照》,1931年於巴黎

然而,劉海粟之女劉蟾在提及其父的首次歐遊時,卻提及了1929年6月20日,劉海粟在巴黎大皇宮參觀了一場日本大型美術展覽會,稱“裝飾輝煌矞麗,而內容乾枯,設色取材,均自我出,居然以之橫行宇內,自尊高於大地者也。五千年文化之吾國,反寂然無聞,獨生冥想,憮然若失!”這也讓劉海粟萌生要竭力向西方推薦中華文化的決心。

中華書局出版的仿宋版《謝赫六法》

第二次歐遊:將中國現代藝術帶到歐洲

1931年9月18日,劉海粟返抵上海。歸國後撰《東歸後告國人書》,彙報歐遊考察情況,提出建立國家博物館、設立國家美術館、改善美術學校學制等關於改善中國藝術設施之“芻獻”。並整飭上海美專校務,改音樂系爲主副科制,並恢復雕塑系;中國畫、西洋畫、圖案及藝術教育各系亦多改進,並舉行歐遊作品展覽會,梳理其在歐洲的所見所感。徐志摩稱“海翁此行,所得當可比玄奘之於西土。”

1932年10月16日,《上海畫報》劉海粟歐遊作品展特刊

在此期間,劉海粟也與蔡元培、葉恭綽等籌備舉行柏林中國美術展覽會。並通過籌委會推薦通信徵得260人的現代精品400餘幅,近代名作100幅赴德國展出。

1933年11月14日,劉海粟攜帶展品乘意大利郵船“康丁凡特”號啓程赴德。這也開啓了他的第二次歐遊——這一次他肩負重大使命,全權負責中德兩國政府聯合舉辦的“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將中國現代藝術帶到歐洲。

爲“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精印的《中國現代名畫》

從展覽梳理的時間線可見,劉海粟一到德國便與相關人員溝通展覽事宜,最終“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於1934年1月20日在德國柏林普魯士美術院開幕。德國教育部長、外交部長等及各國駐德大使等3000餘人出席,爲當時歐洲藝壇最大之盛觀。展覽展出作品230幅,並精印《中國現代名畫》,附以中國畫派一文,在開幕時分贈德國各機關及學者。

劉海粟在柏林講學

展覽期間柏林也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劉海粟在普魯士美術院演講《中國畫派之變遷》;在柏林大學東方語言學校演講《何謂氣韻》,並即席揮毫。德國東方藝術會會長佐爾法也以《中國山水畫的特點》爲題演講。在德國,除了在普魯士美術院外,展覽還在漢堡美術院、杜塞爾多夫美術院等地舉行。

展覽取得極大成功,各國政府紛紛發出邀請,及至荷蘭阿姆斯特丹、海牙,瑞士日內瓦等地。展覽的成功舉辦讓這位藝術使者所到之處,倍受關注。

劉海粟第二次歐遊路線示意圖

劉海粟的第二次歐遊期間的時間表看可謂馬不停蹄、日程滿滿,他此行播揚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把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特點,生動而廣泛地向國外介紹、宣傳,也讓歐洲瞭解了中國當時的藝術。

劉海粟在柏林講學

第二次歐遊,從1933年11月14日至1935年6月25日,歷時15個月,劉海粟途徑11個城市,巡展11場,演講8場,創作20餘幅,並舉辦了一場個展,發表藝術評論和出版著作若干。

劉海粟1935年出版的《十九世紀法蘭西的美術》和《歐遊隨筆》

兩次歐遊,劉海粟的足跡遍及整個歐洲,聲望空前。展覽也展示了這位在20世紀初即標榜“自我表現”、以“藝術叛徒”自居的現代畫家,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不僅探得“寶山”,而且誠如他自己所說:“搏全身之力以赴之,使吾國文化輝耀於羣星間。”

劉海粟,《威士敏斯達落日》,1935年 創作於倫敦

在20世紀20和30年代,劉海粟兩次東渡日本,兩次歐遊,考察美術與各國著名藝術家交遊論藝。折射到繪畫中,則是劉海粟以中國畫的角度來學習、創造油畫,並將兩者融會貫通。在美術館6樓展出的“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可清晰地看到其風格的變化,1935年,劉海粟第三次上黃山,其油畫就帶有印象派的影子。

“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展覽現場

如果說“二次歐遊”和“十上黃山”是劉海粟藝術和人生歷程的一個切片。那麼美術館三樓的“滄海一粟、壯麗一生——劉海粟文獻展”則以文獻的形式呈現了劉海粟先生作爲中國新美術運動的拓荒者、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的一生。

“滄海一粟、壯麗一生——劉海粟文獻展” 展覽現場

劉海粟文獻展中專門向收藏家陳利借得十七年前他拍得的劉海粟1923年所作《九溪十八澗》放在入口正面的顯要位置,這張畫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極有地位,也是劉海粟一生的名作之一。畫上的詩塘部分有黃炎培、蔡元培、張君勵、郭沫若四人題字,其中郭沫若即興創作並題的“藝術叛徒膽量大”一詩影響極大。

劉海粟1923年所作《九溪十八澗》

如今,距離劉海粟的首次歐遊已經有90年了,在網絡極其發達的當下,文化交流和碰撞變得更加頻繁而便捷,但其中依舊有90年前,中國美術留學生(遊學)和先驅者的影子,他們接受西方古典主義美術和現實主義美術,也帶回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從而開拓、創新、融通,在形式上、觀念上、思想上爲中國美術尤其傳統繪畫注入新的血液。“我們不應該將歷史拋棄,先要看清前人的做法,借鑑他們的經驗,這是創新的基礎,繼而去研究現代語境下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說,“這種基於歷史生髮而來的展覽,也會未來劉海粟美術館的一個關注點。”

“遊藝·開荒——劉海粟歐遊九十週年紀念展”展覽現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