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中央層面和政策層面對資本市場的關注程度在大幅提升,從遏制風險到大力度改革金融、資本市場,明確提出在2020年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全面啓動註冊制改革和完善退出機制,並修改證券法,以適應註冊制改革和強化上市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這些改革措施如果在今年徹底落實,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紅利就自然會在市場中顯現。國內投資者目前普遍信心不足,大都在觀望狀態,如果市場沒有出現財富效應,人們不會大量進入股票市場,目前這一情形很有可能會隨着外資的不斷進入和國內其他存量資金的流入而改變。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23日電 題:《蘇培科: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作者 蘇培科(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從宏觀政策層面來看,201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部署2020年的工作重點,提出“要完善和強化‘六穩’舉措,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此外,三大攻堅戰順序調整,脫貧攻堅放在第一位,防化風險從三大攻堅戰之首調整到最後,不再提“去槓桿”。並且在2020年元旦啓動了全面降準,貨幣政策釋放寬鬆信號,財政政策也不甘落後。

從上述政策基調來看,對2020年資本市場有如下幾個有利之處:

一是,中央層面和政策層面對資本市場的關注程度在大幅提升,從遏制風險到大力度改革金融、資本市場,明確提出在2020年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全面啓動註冊制改革和完善退出機制,並修改證券法,以適應註冊制改革和強化上市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這些改革措施如果在今年徹底落實,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紅利就自然會在市場中顯現。

這些改革都涉及資本市場的深層次問題,改革並非易事。尤其退市制度,對提升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質量至關重要。要想讓退市制度在A股市場落地生根,必須要系統地改革中國股市,首先要改革發審機制,實行註冊制,否則退市制度很難被徹底執行;其次,退市制度最好不要再設置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單獨通道,雖然其目的是爲了說服各方來踐行退市,但也會導致主動惡意退市、“洗大澡”的隱患;另外,退市制度要“追溯既往”,上市公司退市時應查明是什麼原因導致退市,如果是因爲系統性風險或公司盈利模式遇阻,或者是正常性的經營失敗,投資者承擔股東應有的責任天經地義。如果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包裝上市或惡意退市,其導致的退市損失則不應該由投資者來全額承擔,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將投資者的損失降到最小的範圍。只有責、權、利明確,賞罰分明,才能公正執法。基礎制度改革要徹底,市場化的註冊制改革要實現真正的市場化註冊制,而非以註冊之名行審批之實。

二是,貨幣政策較之前出現一些鬆動,市場流動性會得到一些改善。

從目前中國經濟攻堅克難的決心和進展來看,貨幣政策寬鬆釋放的流動性是希望滋潤實體經濟,並非讓其流入房地產領域和兩高一限領域。目前中國樓市顯然不能再充當貨幣池子。流動性很有可能會導向股票市場,這對於流動性緊缺的A股市場無疑是有利的。一個積極向上的股票市場對實體經濟帶動和轉型升級也是有利的。有財富效應的二級市場是有利於VC、PE等一級市場的投資的,一旦一級市場的土壤完善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和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就會得到資本的支持。

三是,經濟的外在壓力變小,同時應對國內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加大。

截至1月16日,全國已經發行和計劃發行地方債合計達到7851億元,其中約九成流向基建領域,遠高於往年同期的水平。而這些專項債主要投向了軌道、交通運輸、污水處理爲主的生態環保和環境治理、產業園區、文教體養老等領域,較以往的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可能也有替換以往的高利率負債的因素,確保已投項目不要成爲“半拉子”。希望2020年對地方政府的投資和發債多一些“緊箍咒”,避免地方債缺口進一步擴大。

四是,中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向外資開放的幅度越來越大,爲A股市場流入增量資金提供了可能。

據央行統計,截至2019年9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資產市值1.17萬億元,佔到A股流通市值的3.4%,較2016年底提高了1.5個百分點。隨着國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以及A股先後納入明晟指數、富時羅素指數和標普道瓊斯指數且權重逐步提高,外資配置人民幣股票資產的比例在不斷提升。目前境外投資者已經成爲中國股票市場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A股市場歷來是一個資金驅動型的市場,只有在流動性寬鬆的時候纔有牛市出現。國內投資者目前普遍信心不足,大都在觀望狀態,如果市場沒有出現財富效應,人們不會大量進入股票市場,目前這一情形很有可能會隨着外資的不斷進入和國內其他存量資金的流入而改變。

除了這些相對積極的因素外,還得注意一些潛在的不利因素:

首先,在全球經濟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地緣政治衝突和國際貿易摩擦反覆,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影響;其二,經濟基本面挑戰增加;其三,民營上市公司的債務危機和流動性危機仍然存在;其四,國內金融市場的融資渠道有限,市場有待出清;其五,大小限減持和新股擴容的速度可能會讓增量資金心有餘而力不足。

綜合評判,2020年應該是結構型機會之年。全面啓動註冊制改革與滬深兩市IPO競爭後,新股會逐漸迴歸價值;跌破發行價和低價發行後,科創企業的二級市場價值和機會就會浮現,高端技術類型企業在中國將出現了蓬勃之勢;加之“新民企28條”帶給頭部民營科技型企業的政策紅利會越來越多。雖然科創板塊整體不足以彌補傳統行業的衰落缺口,但創新向上、質量向上的趨勢已經形成,未來幾年的結構型機會自然也會在這些科技創新類的隱形冠軍中產生。(中新經緯APP)

蘇培科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