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各家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猛然提速,一方面加大數字化轉型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傳統銀行紛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利用市場化機制進一步擴大和深化金融科技領域的研發與場景應用落地,在服務集團內部的同時,對外提供技術能力輸出,折射出銀行從思維、理念、業務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全力擁抱金融科技。

2019年我國銀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作出了許多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監管部門“分類施策”化解中小機構風險;新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發佈;推動19條對外開放新舉措落地;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降低貸款利率,提升服務民營、小微企業質效;銀行業有序開展理財子公司試點;《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發佈;金穩委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金······2019年是我國監管、改革一系列舉措穩步落地、持續推進的一年。

在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和逆週期政策調整下,2020年我國銀行業整體經營將“穩中有落”,更加追求服務實體經濟與防範金融風險的平衡。

本文將主要回顧2019年影響銀行業發展的重大政策和節點事件,並以此爲基礎分析2020年銀行業的重點業務和發展趨勢。

銀行業對外開放繼續加快

銀行業對外開放在2019年提速。繼2018年宣佈15項對外開放措施後,2019年5月及7月,銀保監會宣佈推出12項和7項對外開放新政;10月,國務院發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12月,銀保監會發布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外資銀行的數量和網點規模在2020年會進一步增加。據2019年8月銀監會原主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公開透露的數據,目前已經有來自54個國家和地區的217家銀行在華設立了995家營業性機構以及155家代表處,在華外資銀行的總資產已經超過3.3萬億元,比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初增長了9倍多。2018年,外資銀行實現淨利潤240億元,相當於2002年淨利潤的16倍多。中信建投研報預測,預計在3-5年的時間中,該比例會提高到3%左右。未來,外資銀行數量的增加,將繼續降低我國銀行體系的集中度。

金融開放的不斷加深,也爲中資銀行學習國際先進業務經驗和管理體系,建立更合理的風控及公司治理結構提供了機會,並拓寬中小型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爲後期發展注入活力。外資銀行的優勢在於綜合金融的多元化業務、量身定做的財富管理能力以及經驗豐富的國際化服務。在外資行的倒逼下,中資銀行可立足國內提高效率,循序漸進地進行多元化轉型,增強非傳統業務的競爭;根據業務優勢有的放矢地進行國際化佈局;還可以通過引進股東的方式,加強與外資銀行合作,彌補發展短板。

對於2020年銀行業在對外開放領域的着力點,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官員武雯認爲,主要着力於三方面:一是發揮自由貿易賬戶本外幣合一,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合一,與國際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政策優勢,爲客戶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跨境結算、匯兌、融資和投資等綜合金融服務;二是依託自貿區分行特色化經營優勢,有機整合自貿區業務,分賬覈算單元業務和離岸業務,擴大自貿區業務的輻射效應;三是利用外幣離岸賬戶會計優勢和自由貿易賬戶的幣種優勢,加強整合和聯動,打造服務非居民客戶的綜合金融產品體系。

加大對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力度

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是2019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7月,央行全面取消了已實施25年的企業銀行賬戶許可制度;同月,銀保監會發文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爲供應鏈上下游鏈條企業提供融資、結算、現金管理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公佈;2020年1月6日央行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多億元。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增加了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大銀行要下沉服務重心,中小銀行要更加聚焦主責主業,都要積極運用降準資金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2020年1月5日舉行的央行工作會議則劃定了七大重點方向,明確指出將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爲重點,加大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2020年全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提出,抓緊出臺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要再降0.5個百分點,貸款增速要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5家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於20%等。

2020年銀行業將把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向民企小微領域,在產品方面,研發適合小微企業的中長期貸款產品;在科技方面,改進銀行授信審批和風控模型,減少對抵質押的過度依賴,逐步提高信用貸款比重;同時與相關部門深入合作,推進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

資管新規過渡期進入倒計時,銀行理財轉型加快提速

2019年,銀行理財行業經歷了較大的變革,監管方面整治的措施和細則進一步細化。2019年5月17日發佈《關於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10月12日發佈《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徵求意見稿)》;10月18日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12月2日發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試行)》;12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監管政策共同推動銀行理財步入嚴監管時代。

2019年,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取得了較大進展,淨值型理財產品無論是發行量、發行規模還是存續規模都大幅增長。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淨值型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爲7.89萬億元,同比增長118.33%,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35.56%,其中,開放式淨值型產品佔全部淨值型產品比例爲82.84%。

2019年也是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元年”。6月份,中國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在深圳正式開業,打響銀行系理財子公司開設第一槍。此後各大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截至12月20日,已開業的理財子公司增至9家,包括國有六大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工銀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以及3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招銀理財和興銀理財。

按照資管新規要求,2020年將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後一年。在過渡期內,銀行仍然保留資管中心,在過渡期內負責管理存續產品,而理財子公司則將發行全新的符合監管要求的淨值型產品。按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2020年後,理財產品全面打破剛兌,向淨值型模式轉化。

因此,2020年銀行理財轉型將加快提速。在產品類型方面,中信建投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楊榮預計,固定收益類和以固定收益類爲主的混合類產品仍銀行機構的強勢領域,同時,權益類產品佔比將逐步提升,銀行的理財收入從利息差模式逐漸轉向管理費模式。當前理財產品的管理費水平相較於原來的利息差模式較低,銀行需要通過主動管理和增加權益產品佔比來提升管理費水平,促進營收增速;在投研能力方面,銀行將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在行業格局上,不同類型銀行之間的發展逐漸分化,專業化、細分化、特色化日趨明顯。對大型銀行來說,受益於豐富的渠道資源、強大的資金實力等優勢,理財產品和服務更全更多;中小型銀行受限於實力和影響力,更偏向於“小而精”的發展路徑。

深化金融科技研發與場景應用落地

2019年,各家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猛然提速,一方面加大數字化轉型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

工行提出“智慧銀行”戰略,推動了ECOS建設;農行提出“再造一個線上農業銀行”,積極推動線上業務;平安銀行則是全面推進AIBANK建設;招行則在總行層面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統籌管理、推動全行金融科技發展;在金融科技投入力度方面,招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36.33億元,同比增長63.87%,是公司營業收入的2.81%。平安銀行2019上半年IT資本性支出及費用合計同比增長36.9%,並啓動金融科技人才萬人計劃,將金融科技人才佔比從5%左右提升到10%以上。

2019年,銀行佈局金融科技子公司速度明顯加快。5月8日,工商銀行通過附屬機構設立工銀科技有限公司;5月16日,北京銀行成立北銀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6月13日,中國銀行通過附屬機構設立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工商銀行、北京銀行、中國銀行、華夏銀行、交通銀行11家商業銀行已先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傳統銀行紛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利用市場化機制進一步擴大和深化金融科技領域的研發與場景應用落地,在服務集團內部的同時,對外提供技術能力輸出,折射出銀行從思維、理念、業務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全力擁抱金融科技。

平安金融壹賬通董辦負責人王碩指出,金融科技不單是零售、線上和APP,不僅是建個平臺、開放獲客放貸款,更不是單單嵌入一套人臉識別、區塊鏈和雲計算的服務,金融科技本質是金融,是要構建“打通板塊與線上線下、貫穿前中後臺”,實現“流量-入口-平臺-產品-風控-運營服務-數據分析”、涵蓋“客戶生命旅程”的全局頂層戰略規劃,輔以強有力的可跟蹤檢視執行落地。

2020年銀行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佔營收或利潤的比重,投入領域聚焦基礎設施。對於高精尖技術人才、懂技術又懂業務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會明顯增加,將會通過設立子公司或事業部的形式進一步突破體制機制限制,廣泛吸引金融科技專業人才。

展望2020年,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唐建偉認爲,銀行將繼續擁抱數字化浪潮。但數字化之途並非是重走信息化建設老路,需要銀行進行自上而下地、全面系統地規劃與實施。

戰略執行方面,針對當下金融科技戰略缺乏制度支撐、難以量化落地等挑戰,預計銀行將加快制定數字化轉型進程的階段性目標及評估方案,數字業務佔比、月活用戶數、APP滲透率、移動應用對網點的替代率等指標將成爲衡量轉型程度的重要參考依據。

組織架構方面,加速推進中臺建設。銀行目前仍面臨跨部門跨條線協同機制欠缺、敏捷組織文化易流於形式等挑戰。預計IT架構轉型是下一步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重點難點任務,重點打造可靈活擴展的業務中臺、可敏捷開發的技術中臺以及可互聯互通的數據中臺,實現從“信息化”向“智慧化”升級。

應用場景方面,科技賦能普惠金融或有明顯改善。零售長尾客戶市場開發已接近飽和,下一步金融科技發展的重點在普惠金融,難點也在普惠金融。當前普惠金融發展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預計未來銀行金融機構將依託供應鏈核心企業,借力大數據技術在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中尋找優質資產、發現潛力客戶、做好風險管控。這或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銀行競爭拉開差距、彎道超車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