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世界範圍內的兒童博物館,我們很少能看到以表現陰暗面爲主題的展覽,比如,涉及損失、死亡、貧窮、危險、恐懼和不安等的題材,其實孩子們每天都會面臨這些問題。當老師或家長選擇不帶孩子們去參觀某個涉及棘手話題的展覽時,博物館是否會因此而害怕失去觀衆。

2011年11月一個寒冷的週日下午, 一羣充滿渴望的孩子在博物館社教員的帶領下來到奧地利國家藝術博物館的歷史文化館參觀名爲“春天裏的童話”的主題展覽。當社教員試圖把這羣年齡在5-7歲的孩子們的注意力引到尼德蘭畫家老彼得·布魯蓋爾冬季系列油畫中的一幅表現溜冰場景的作品上來時,孩子們中間突然爆發出了一陣騷動。原來,他們在盯着看對面牆上的一幅畫。這幅畫讓人看了感覺相當不舒服:一個衣不遮體的受傷的女人抱着一個小孩躺在被積雪覆蓋的石頭上;周圍有三個僧侶俯身面向女人,還有一個僧侶在不遠處幫助一個顯然也是受了傷的男人。孩子們完全被這個不同尋常且有些令人震驚的畫面吸引住了。緊跟着,他們的問題就來了,“這個女人死了嗎?她怎麼了?她怎麼穿得這麼凌亂?雪地裏爲什 麼會有血跡?這些男人在幹嘛?”當社教員試圖回答孩子們的問題時,隨行的家長馬上焦躁起來。他們的躁動打斷了社教員回答孩子們連珠炮似的問題。家長們敦促孩子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布魯蓋爾溫和平淡的油畫上。於是,孩子們的注意力又被強行拉回到人畜無害、溫馨祥和的冬季畫面裏。就這樣,對面畫作帶給孩子們的好奇、焦慮和不安被忽視了。爲了避免引起家長們的不悅,社教員未能解答孩子們的問題,也未能滿足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渴望。於是,“危險的”話題被成功規避了,保留的是那些所謂無害的、適宜兒童的內容。

這個小插曲引出了以下幾個有趣的問題:

爲什麼兒童博物館的展覽和其他博物館的大部分社教項目總要規避“危險”內容和複雜或棘手的話題?

當博物館選擇展覽主題時,工作人員首先想到的是誰: 是孩子們,還是他們的監護人和老師,或是展覽的贊助商?

博物館是否會擔心因舉辦涉及棘手話題的展覽而失去贊助?

當老師或家長選擇不帶孩子們去參觀某個涉及棘手話題的展覽時,博物館是否會因此而害怕失去觀衆?

一、兒童博物館爲何規避有爭議的選題?

縱觀世界範圍內的兒童博物館,我們很少能看到以表現陰暗面爲主題的展覽,比如,涉及損失、死亡、貧窮、危險、恐懼和不安等的題材,其實孩子們每天都會面臨這些問題。兒童博物館通常會選擇那些不會冒犯任何人,且和學校教材相呼應的展覽主題:集中在科學、人文、藝術、日常生活和環境方面。這種選擇使兒童博物館與學校之間形成了牢固的紐帶關係,並讓兒童博物館成爲孩 子們的課外學習場所。專注積極正面的 話題、避免涉及危險話題,實際上是博物館對那些不想讓孩子們和自己身陷任何有爭議的展覽中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一種妥協。

可是,這些所謂的很安全的展覽主題真的讓孩子們感興趣嗎?真能激發他們去思考並帶動情緒嗎?真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嗎?還有,當在安全話題灌輸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面對一個更具挑戰性、競爭性以及更復雜的世界時,是否可以很好的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呢?相比兒童主題展覽而言,兒童讀物倒是經常觸及一些像死亡、恐懼、孤獨、羞恥甚至是殘忍的主題。故事中虛構的英雄人物經常以孤兒或者單親兒童的形象出現。比如許多歐洲孩子心目中的偶像“長襪子皮皮”就是這樣一個主人公。媽媽去世了,爸爸經常出海不在家,長襪子皮皮獨自一人和一隻小猴子、一匹小馬一起生活。她是一個很能幹的孩子,在艱苦的環境中卻生活得遊刃有餘。還有,在學校裏受到老師和同學不公平對待的哈利·波特,也是一個獨自抵擋窮兇極惡的怪獸和敵人攻擊的小英雄。在整個七部作品中,哈利·波特自始至終都受到“死亡”的威脅。愛麗絲是另一個經典形象。她在尋找仙境的旅途中經歷了危險、恐懼和焦慮。所有這些兒童文學作品都有一個相似之處,那就是——故事充滿了懸念。一個接一個懸念的出現,喚起了孩子們的遐想,帶動了他們的情緒,激發他們不斷提出問題,並讓他們跟隨主人公的經歷或震顫或微笑。這些故事爲孩子們打開了神祕之門,但是最終總能把他們送回溫暖的家中。主人公都憑藉自己的能力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他們的故事帶給孩子們忍受各種痛苦和克服重重困難的信心。這些書受到孩子和家長們的熱捧,且常常是學校裏的熱門讀物,也成爲很多成年人的牀前必讀故事。

那麼,兒童博物館爲什麼要規避風險,選擇無關痛癢的主題呢?爲什麼不多舉辦一些主題複雜的展覽,比如涉及現實生活難題並教授孩子們怎樣應對?爲什麼大多數兒童博物館不敢嘗試對健康、水資源、城市、市場和科學實驗等傳統話題做全新的詮釋,卻都熱衷於締造一個貌似平靜卻不真實的世界呢?

和孩子談生存與死亡:歐洲兒童博物館如何處理爭議性主題展覽

二、“逃跑與生存”——維也納兒童博物館舉辦有爭議主題展覽的嘗試

在兒童博物館的發展史上,只有少數拓荒者舉辦過幾個關注爭議話題的主題展覽。20世紀70年代,波士頓兒童博物館首開先河,舉辦了兩個頗具爭議的兒童主題展覽。一個是探討殘障問題的“如果你做不了該怎麼辦?”;另一個是題爲“終結:死亡與失去”的主題陳列。2003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熱帶青少年博物館向觀衆呈現了“天堂和它的同伴”,這是一個關於伊朗伊斯蘭文化的展覽,一個自9·11恐怖襲擊和伊朗戰爭之後容易引爆的焦點話題;但是對兒童博物館來說,舉辦這種有爭議的展覽並不是主流。

歐洲的博物館會比它們的美國同仁獲得更多的來自政府公共資金的資助。這也許就是歐洲的博物館有相對寬鬆的環境、能夠舉辦那些內容敏感的展覽的原因。但對所有的博物館來說,觀衆的反響纔是衡量博物館能否生存的關鍵。近觀歐洲兒童博物館界比較成功的展覽,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格局上的變化。在歐洲,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兒童博物館傾向於舉辦內容複雜的展覽了。展覽的主題涉及死亡、移民或者全球化帶來的挑 戰。在以環境爲主題的展覽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很尖銳的問題,例如水資源短缺或者貧困所帶來的影響等。孩子們普遍很喜歡這些展覽,但是成年人,特別是老師和家長的反響卻不盡相同。參觀人數也會因國家而異。一個有爭議內容的主題展覽在一個國家可能會造成觀衆的流失,但在另一些國家卻能吸引包括監護人和家長在內的更多觀衆,通過對柏林和維也納的對比就可以看出這種差異。奧地利維也納兒童博物館在2006—2007年間與非政府機構無國界醫生救援組織聯合舉辦了聚焦全球人口遷移問題的展覽“逃跑與生存”(圖1、圖2)。無國界醫生救援組織爲60多個國家的身處險境的人們提供緊急醫療救助。展覽期間,無國界醫生組織派出工作人員與孩子們進行現場對話,講述他們救助的親身經歷,並指引孩子們參觀展覽。如展覽標題所示,“逃跑與生存”並不迴避難以解決的和錯綜複雜的問題。它講述了全球3500多萬人因飢餓、戰爭和壓迫流離失 所,失去家園和家人,在飢寒交迫中掙扎生存的故事。雖然主題沉重,但該展覽也釋放出一些積極的信息。孩子們從中瞭解到難民是怎樣得到幫助並被安置到難民營的;也知道了難民營供應乾淨的水、食物以及醫療服務,是一個可以休息的安全港灣。孩子們在參觀展覽時親身體驗如何搭帳篷和修建庇護所、如何獲取乾淨的水、如何分配食物,還了解到這些背井離鄉的人所面臨的醫療健康問題。孩子們不僅體會到了擠在狹小空間一起生活的滋味,也感受到了難民營裏的人們是怎麼克服困難、艱難度日的。

據維也納兒童博物館館長伊麗莎白·梅娜瑟介紹,這個展覽最讓他們花心思的地方是如何避免展示對青少年觀衆造成傷害、尤其是對那些來自難民家庭的孩子們的傷害的內容。梅娜瑟爲此特別邀請了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參與展覽的製作過程,並負責展覽大綱的撰寫和編輯。根據心理學家的建議,難民現狀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而且文字上規避了任何具有提示性的字眼,比如“想象......”等,因爲這樣的詞會暗示難民們所處的可怕困境,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展出的照片和影像資料都經過了精心挑選。博物館的員工也接受了無國界醫生救援組織的培訓。他們知道如何處理震驚或強烈刺激可能給孩子們帶來的不安情緒。經過與多方專家的通力合作,難民們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得到的來自不同組織和個人的救助被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由於展覽使用了積極的手法,旨在表現難民們頑強生存的精神和難民營不斷改善的生活條件,所以這個原本沉重的主題並沒有帶給觀衆太多的困惑和痛苦,同時無國界醫生救援組織工作人員的積極態度也爲來參觀展覽的小朋友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圖3)。

觀衆對這個爲期6個月的展覽的總體反應還是十分正面的。“逃跑與生存”主題展還吸引了很多以前從沒來這裏參觀過的新觀衆。家長和孩子都對展覽的內容相當癡迷。據梅娜瑟介紹,展覽期間並未發生任何難以控制的局面。

儘管如此,觀衆也不是對維也納兒童博物館製作的所有有爭議性主題的展覽都抱有熱情。比如“告訴我什麼是死亡”就在開展後遭遇了參觀人數驟然下降的情況。顯然,維也納的老師和家長不願意讓孩子直接面對這一尖銳話題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來參觀的孩子對展覽的反應還是非常積極的。但沒想到,在弗洛伊德的故鄉維也納,成年人似乎對“死亡”這一話題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感。

和孩子談生存與死亡:歐洲兒童博物館如何處理爭議性主題展覽

然而,德國成年觀衆的表現卻並非如此。2001年,“告訴我什麼是死亡” 主題展作爲開館處女作在菲斯兒童博物館展出。坐落在德國柏林一個家庭文化中心裏的菲斯兒童博物館是一家專爲6歲以上兒童舉辦跟社會有關、主題複雜且往往會引發激烈反響的展覽的專業機構。“告訴我什麼是死亡”主題展向觀衆提出了以下問題:我們是怎麼變老的?死亡是什麼樣?成長與衰老的奧妙是什麼?時間和變老是什麼關係?孩子在展覽中體驗了後世來生,探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是如果面對死亡的。他們還看到了埃及金字塔,遇到了地獄之神俄西里斯,更品嚐了一種根據古老祕方配製的能延年益壽的飲料,這讓孩子們樂在其中。

在過去的10年裏,這個展覽除了在奧地利維也納兒童博物館,也在德國15個不同城市成功展出。與維也納觀衆的消極反應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大多數德國觀衆的積極反應。在分析展覽能被德國觀衆接受的原因時,菲斯兒童博物館館長克勞迪亞·洛倫茨以學校組織的集體參觀爲例進行了說明,在學生來之前,他們邀請了老師先行參觀。這樣做既可以傾聽老師們的感受,又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和擔心。

三、如何爲孩子們策劃複雜主題的展覽?

洛倫茨和梅娜瑟都認爲,爲兒童製作主題複雜的展覽的難點是在做到深入淺出的同時避免信息破碎,中心思想不突出等問題。設計者要對展覽內容進行合理把握,信息傳達要清晰準確,不能太過簡單也不能太讓人費解;同時也要對孩子們的能力有信心並正視他們旺盛的好奇心。像所有展覽一樣,兒童展覽也要爲成年觀衆服務。設計者要讓孩子們的監護人確信,他們可以和孩子在主題複雜的展覽中一起討論問題、收穫體驗;而且,最優秀的展覽陳列會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洛倫茨認爲,展陳設計方案是決定一個主題展能否吸引孩子、消除他們的擔憂和恐懼,並讓他們參與的主要因素。她建議用富有詩意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們理解相對沉重的話題,並逐步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改變策略的可能性。和兒童文學作品一樣,展覽也應該營造一種不讓孩子們感到太過焦慮,並可以激發他們好奇心的充滿詩意的氛圍;還應該合理分配跟主題有關的積極和消極內容的所佔比例;更重要的是,展覽必須提供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希望和方向,避免消極絕望情緒的產生。

洛倫茨和梅娜瑟堅信,兒童博物館應該大膽舉辦更多富有挑戰性的主題展覽,不但讓孩子們爲應付複雜多變的世界做準備,也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洛倫茨和梅娜瑟還認爲,兒童博物館應該加強與各方的合作,並積極分享製作有爭議的主題展覽的經驗。最近,德國菲斯兒童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兒童博物館、奧地利格拉茨的弗裏達和弗雷德兒童博物館,還有德國新烏爾姆兒童博物館正在聯合制作一個名爲“歡迎光臨全球酒店”的展覽。該展覽以全球化帶給世界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爲主題,是2011年度大都會人壽保險基金會和國際兒童博物館協會“大有作爲實踐獎”的獲獎作品。除了共同承擔舉辦展覽的財務風險,博物館之間的合作還會推進業界對話,共同分享寶貴經驗。

最後補充一句,筆者再次造訪奧地利國家藝術博物館的歷史文化館時發現,那幅吸引孩子、震驚家長的油畫中所描繪的故事實際上有一個不錯的結局。法國畫家路易·埃爾桑的作品《聖高特哈爾德山上的僧侶》講述的是一家人遭遇強盜襲擊但被悲天憫人的聖高特哈爾德修道院的僧侶們拯救的故事。遺憾的是,孩子和家長們沒能聽到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