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 微信公衆號:果殼(ID:Guokr42) ,作者:八雲

俗話說,謠言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但有些人,就算你跑斷了腿,也休想給他成功闢謠。

比如這樣的,豬崽都會說人話了? | 微博截圖

於是我的內心緩緩打出了一個?這麼假的東西怎麼會有人信?以及,想給身邊人闢謠,真的沒法子了嗎?

這謠言假出天際,怎麼還有人信?

但他們不知道這是謠言啊。

人們輕信謠言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是謠言,看到一條新聞,讀了,獲得了新信息,記住了。錯誤的信息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存入了大腦。而且,越是對於不熟悉的東西,就越可能記住錯誤信息。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不瞭解澳大利亞,此時有人跟他說“我朋友住在悉尼,澳大利亞首都”,當有人再問他相關的內容時,比如“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哪裏?”,他就更容易回答“是悉尼”;但如果一開始聽到的是“我朋友住在堪培拉,澳大利亞首都”或“我朋友住在澳大利亞”,就不會答錯。

另外, 日常對話有個默認的傾向,就是把聽到的信息當作是真的 。對話中傳遞的信息帶有“相關性保證”,聽衆會假設說話的人會努力做到真實、切題、清晰,除非已經有明顯的證據表明他說的是錯的。還有研究認爲,要理解一句話,至少必須暫時接受它是真實的。

圖 | pixabay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還出現了大批自封“專家”的人。一般來說,對某個主題越是瞭解,就越有可能聲稱自己聽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專業詞彙”,這種現象被稱爲“過度宣稱”。在生物、文學、哲學、地理和金融等領域都發現了這一現象。就拿生物來說,人是怎樣評估自己對某個特定生物學術語的瞭解程度的呢?這部分取決於對生物學整體的瞭解程度。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49名參與者看一份生物學術語清單,並已經事先提醒他們其中有一些詞是瞎編的。但即便如此,那些自認爲是“專家”的人仍更自信地稱自己熟悉這些術語,比如“元-毒素”或“生物-性”。

最怕的就是,這樣的自封“專家”,其實自己根本是一知半解,輕易聽信了一些不靠譜的研究後,就以爲自己特別懂了,開始給別人瞎“科普”;而聽的人還真以爲他是專家,信了他的邪。

剛闢的謠,怎麼這麼快就捲土重來了?

這不是你的錯覺。費盡心力苦口婆心闢的謠,只需一週就會變回去了。

杜克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安德魯·巴特勒 (Andrew Butler) 和同事發現,糾正錯誤信息並非不可能,但效果可能只能持續不到一週。

50名學生參與了巴特勒的研究,他們被問了120個基礎科學問題,比如駱駝駝峯中存儲了什麼?人體中哪個器官清潔血液併產生尿液?哪類動物是恐龍的近親?等。一半的參與者在知道正確答案後立即再次做了相同的測試,結果86%的錯誤得到了改正;另一半參與者在知道正確答案一個星期後進行了第二次考試,但這回只有56%的錯誤被訂正了。

提問:駝峯裏儲存的是什麼呢?| pixabay

隨着時間的流逝,相信謠言的人又將信回謠言。

這是爲什麼呢?

有關社會判斷和社會說服的大量研究表明, 當某一信息與人們認爲真實的其他事物一致時,就更容易被接受 。人們會評估它與其他事實和看法的邏輯兼容性。一條包含知識的信息一旦被接受,就擁有了高度的抗變化性;越是難以變化,這個兼容知識庫就越大。也就是說,與其他知識的兼容性增加了誤導性信息被接受的可能,同時降低了將其成功糾正的可能。

比如說這條,如果有人相信“童子尿”的各種“神奇作用”,這符合他的世界觀,那他就很容易相信這條謠言 | 微博截圖

有的謠言還特會講故事。

某個信息是否會被接受爲真,還取決於它是否適合用於各種故事,是否能讓故事具有連貫性。故事若想稱之爲故事,必須沒有內在的自相矛盾,要用與人類動機和行爲的常見假設相一致的方式來組織。好故事容易被記住,哪怕有什麼沒提到的細節,故事的一致性也填補了空白。形成連貫的故事後,它就很難再被改變:在故事中,每個元素互相佐證,任何元素的更改都可能讓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怪。

再看一下這個“豬崽會說話”的謠言,故事編得多好?| 微博截圖

還有些謠言總是反反覆覆出現,一天能出現好幾遍。

而人們越是反覆看見謠言,就越可能覺得它是真的。早在1945年,經典的謠言傳播研究就已經指出,戰時謠言的最強預測因子是簡單重複。即使沒有共識,重複效應也可能會產生一種可感知的社會共識。在2007年的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多次重複暴露於同一說話人說的同一句話中,結果發現,讀到這句 (相同、單一來源的) 內容次數越多,越會認爲這句話是被廣泛傳播的。

但其實它只是被同一個人重複說了好幾次而已,並沒有什麼廣泛傳播。

謠言如此頑固,想闢謠可怎麼辦?

首先,要避免自己中招。

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拉普 (David Rapp) 提供了三個避免落入謠言陷阱的方法:

① 立即對信息進行評估,防止大腦存儲錯誤信息;

② 想想來源。反直覺的是,拉普的研究發現,人們使用來自可靠來源的不準確信息的可能性要大於來自不可靠來源的信息;

③ 當心真實的謊言。都說最成功的謊話是十句真一句假。當事實與謠言混雜在一起時,人更容易被說服和欺騙。

網友表示給家人闢謠太難了 | 微博截圖

接下來就是四個可以提高闢謠成功率的方法,如果身邊的人總不聽勸,或許可以嘗試一下:

1. 反覆闢謠

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錯誤信息被大腦編碼,反覆闢謠有助於減輕 (但不能消除) 錯誤信息的影響。但要注意的是,不管闢謠一次還是三次,不管謠言被編碼時多弱,已經造成的影響都很難消除。

2. 講個好故事

內部一致性在評估真相中起着關鍵作用,闢謠之後產生的空白可能反而會促使人們依賴錯誤信息。闢謠時講清因果關係可以填補這個空白。

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的社會行動實驗室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嫩伯格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檢查了8個研究報告中的20個實驗 (涉及6,878名參與者和52個獨立樣本) ,對不同研究中的實驗結果編碼和分析,並測量了呈現錯誤信息的效果、揭穿錯誤信息的效果以及錯誤信息的持續性。結果發現,簡單地指出錯誤或只是簡短地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闢謠時說得越詳細,揭穿謠言的效果越好。

還有研究表明,若想降低錯誤信息的持續影響,可以提供一個替代的說法,而且這個說法應該解釋清楚原來的信息爲什麼不正確。如果還能揪出謠言背後的動機,效果就更好了。

3. 讓他思考

要注意的是,雖然闢謠時說得越詳細,揭穿謠言的效果越好,但闢謠的詳細程度與謠言的持久度卻呈正相關。不過分析同時表明,如果聽衆自發地給闢謠找了個解釋,謠言的持久度便會降低。因此,可取的做法是鼓勵聽衆去思考和反駁一開始聽到的謠言。

4. 用他的世界觀說話

很多人表示給家裏的老人闢謠最難,世界觀的衝突可能是背後的原因之一。闢謠時最好使用與聽衆的世界觀相吻合的方式,即便是闢同一個謠,針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對策。2010年的一項關於“文化認知”的研究表明,以與世界觀相輔相成的框架來解決問題可以增強人們對信息的接受度,而如果信息的框架不同,這些信息則會被拒絕。

哪怕只是簡單地修改措辭,也可以讓人感覺世界觀沒有受到那麼大的威脅,從而更容易被接受。

現如今,網絡、社交媒體、電視等各種技術將我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每天收到的信息鋪天蓋地,真假摻雜,泥沙俱下,想逃都難以逃脫。不看頭條了還有微博,卸載了微博還有朋友圈在,關閉了朋友圈還會從羣裏收到各種信息……說實話,想要逐條鑑別真假可太難了。

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做得更好一點,對聽到的信息不盲從,確定有靠譜的闢謠後,講故事舉例子,掰開揉碎講給身邊人,都能幫自己和他人從洪水般的信息中保持一些理性。

今天的一個收穫是,麻麻說N95口罩和推薦的醫用口罩有用,那麼普通口罩是不是戴了也沒用?我說:不是啊,普通口罩也可以防止別人的吐沫星子直接噴你臉上,那就比不戴強。特別是在低風險的地方,比如空曠的戶外,通風良好、人員密度低的工作場所,普通口罩也就基本夠用了。

麻麻:哦,你這麼說我就懂了。

參考文獻

1.    Rapp, D. N. (2016). The Consequences of Reading Inaccurate Informa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4), 281-285. doi:10.1177/0963721416649347

2.    Lewandowsky, S., Ecker, U. K. H., Seifert, C. M., Schwarz, N., & Cook, J. (2012). Misinformation and Its Corre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ic Interest, 13(3), 106—13 1. doi:1 0.1177/1529100612451018

3.    Chan, M. S., Jones, C. R., Hall Jamieson, K., & Albarracin, D. (2017). Debunking: A Meta-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Efficacy of Messages Countering Mis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11), 1531-1546. doi:10.1177/0956797617714579

4.    Atir, S., Rosenzweig, E., & Dunning, D. (2015). When Knowledge Knows No Bound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8), 1295-1303. doi:10.1177/0956797615588195

5.    Myth: Eyewitness Testimony is the Best Kind of Evidence, Stephen L. Chew, Samford University, 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teaching/myth-eyewitness-testimony-is-the-best-kind-of-evidence.html

6.    Why People Believe Misinformation, Even After It's Corrected, LEE DYE, https://abcnews.go.com/Technology/people-frauds-misinformation-hard-correct/story?id=15538721#.TzPeeLFmIhU

本文來自 微信公衆號:果殼(ID:Guokr42) ,作者:八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