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於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發佈,支持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服務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患者追蹤、人員流動和社區管理,對疫情開展科學精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數據不僅助力政府在公共衛生管理領域科學決策、資源優化配置,也能讓公衆及時瞭解疫情發展情況,積極科學防疫。那以大數據爲代表的新技術,能預測抗疫之戰的時間表嗎?

15連降折射哪些信號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19日表示,除湖北以外,全國新增確診病例總數已連續15天下降,新增死亡病例數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2月18日,湖北除武漢以外地區新增治癒出院病例已連續4天大於新增確診病例;同時2月13日至今新增確診病例數呈顯著下降,累計確診病例數增幅趨於平緩。

那專家是如何看待這些數據的呢?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美國中國衛生政策與管理學會會長陳希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湖北以外的情況比較樂觀,但還不能掉以輕心。有分析認爲,目前還存在一個隱形的上升點,仍然需要根據復工進度再觀察幾日。

陳希表示,不過討論湖北、尤其是武漢拐點仍然有些早。第一,鍾南山院士18日坦承武漢人傳人的現象還未徹底根除,嚴格封閉小區的策略剛剛得以最嚴格的實施,還需要觀察數日;第二,目前雖然湖北和武漢每日新增確診和疑似病例都在下降,但新增佔用的醫療設施和資源仍然大於治癒患者後新釋放出的醫療設施和資源,也就是說醫療資源的緊張仍然在加劇,醫務人員還在打攻堅戰。

陳希分析稱,其他幾個數據也需要重視。第一,19日累計確診病例數環比增長大約還在2.4%左右,這一數字需要降得更低,最好趨近於0。第二,目前從絕對數量上看,每日新增疑似量還較多,需要再連續下降方纔可以判斷是轉折點的信號。第三,疑似病例在累計確診病例的比例,如果能從目前下降到5%以下,纔可以認爲疫情比較穩定了。

大數據在抗疫中發揮哪些作用

近來,全國手機用戶陸續收到來自國內三大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發來的短信,提示可以免費提供本人到訪地短信查詢服務。據工業與信息化部介紹,目前我國手機用戶均可通過以上短信方式查詢本人前14天內到過的、停留4小時以上的到訪地,可查詢到具體地市。

這一功能雖然看似簡單,背後卻隱藏着一個覆蓋數億人羣的大數據網絡。據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介紹,工信部已組織行業專家開展大數據諮詢,緊急建立疫情電信大數據分析模型,組織基礎電信企業大數據統計全國特別是武漢和湖北等地區的人員流動情況,助力各地聯防聯控部門精準施策。

“現有的公衆通信網每日產生的電信數據約數千億條,在人員流動性高的情況下,數據量會更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在日前工信部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通過電信大數據,可以統計分析人員動態流動情況,分析預測確診、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觸人員等重點人羣的動態流動情況,爲疫情防控提供精細化數據支持。

工信部透露,疫情發生以來,工信部連續向有關部門和地方推送流動人員態勢分析等。利用這些數據,地方聯防聯控機制相關部門比對當地旅遊、出行等數據,可以摸排出重點人員,爲基層防控篩查提供精細化數據支持。

據韓夏介紹,對全國用戶流動情況進行的分析可對疫情防控起到支撐作用,比如有助於對人員返程、企業復工復產、地區物資資源等進行分析和判斷。隨着節後返程高峯,工信部還啓動了對重點城市的人員流動分析,爲諸多大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此前,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到,專家正利用大數據技術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軌跡,追蹤人羣接觸史,鎖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觸人羣,爲疫情防控提供寶貴信息。

在疫情防控中,來自大數據的分析也成爲市民及時瞭解信息的重要渠道。2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密切接觸者測量儀”(公衆版)。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鐵路總公司和民航局等多家部委的數據資源支持下,市民在該平臺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觸者。

在浙江,該省正在省內全面推行“健康碼”。通過支付寶平臺,浙江居民就可以申報個人健康信息,後臺大數據會對申報人在一段時間內,是否到過疫情嚴重地區等風險進行多方面分析審覈,並自動生成個人專屬的二維碼。如果是綠色二維碼,則可以在各個場合憑藉此碼順利通行,但如果紅色或黃色二維碼,則證明存在風險,需要集中或居家隔離。

大數據的應用往往是和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其他科技結合,才能在防控疫情中發揮最大作用。據阿里巴巴方面近日透露,其旗下的達摩院聯合阿里雲針對新冠肺炎臨牀診斷研發了一套全新AI診斷技術,這一技術正是基於大量的患者CT影像大數據而開發的。

疫情感染人數正在攀升,圍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原學、流行病學、發病機制、疾病防治等研究迫在眉睫,正在與時間競速賽跑,需要強大的計算力作爲科技支撐。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中科曙光等中國超算企業共同向相關科研機構免費提供超100PFlops算力的強大計算資源,助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的科研攻堅。同時,曙光還將爲疫情數據的實時監測和態勢分析提供數據平臺與技術支撐。此外,依託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建設的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1月22日即發佈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助力科研人員利用這一資源庫,開展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變異分析,該數據中心計算資源由中科曙光提供。

能否預測疫情走勢

除了在日常防控疫情方面起到的作用,公衆對於何時出現拐點,疫情何時能過去,普通人的生活何時能恢復正常等問題的答案充滿期待。大數據能在預測疫情走勢方面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

根據目前公開報道,備受關注的大數據分析預測系統主要是由中科院計算所團隊和清華AI團隊研發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數據研究院院長王元卓不久前撰文介紹,大數據的兩個主要作用就是感知現在和預測未來。他們通過“中科天璣”疫情數據分析系列系統,融合所採集的開源網絡數據,通過智能模型的學習,來預測疫情走勢。

根據國家公佈的疫情數據,清華AI團隊構建了動力學模型來預測全國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情況及其高峯期。

一位不具名的互聯網專家19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17年前的非典,互聯網尤其是大數據的作用,在本次戰疫的過程中尤爲明顯,但大數據收集、應用需注意保護個人隱私。早在本月9日,中央網信辦公開發布《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明確爲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用於其他用途。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開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

上述專家提醒稱,由於此次疫情,不少部門和機構收集了大量數據用於分析使用,但配套的安全防護並不一定完善,應該嚴格防止因受黑客攻擊而出現信息泄露。同時,管理部門在數據使用過程中也要避免數據泄露。(記者 趙覺珵)

責任編輯:張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