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科技進步促使觀看方式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將線下優質展覽在線上同步展示,“雲端”觀展成爲不受限於空間與時間的日常,我們將選取五大洲數十家場館的線上展覽開啓“雲端”之旅。這不是展覽的簡單介紹,而是關於展覽的深度體驗。當科技加持藝術,感官一定會有新的領悟,新的觀展形式必將引領新的觀看方式,我們一起探討,因爲是在“雲端”,我們將會鏈接所有關於藝術的奇思妙想,當然也包括把所有藝術的過往在今天的投映。國際篇第一期我們來到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在“雲端”觀看《讚美繪畫》(In Praise of Painting)。

當十七世紀和二十世紀在屏幕中重疊

《讚美繪畫》展覽精選67幅十七世紀荷蘭繪畫,全部來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集結包括倫勃朗、維米爾、哈爾斯等大師作品,可以一睹十七世紀荷蘭繪畫的全貌,展覽指向三個主題,生活(Life)、死亡(Death)和檸檬皮(Lemon Peels)。荷蘭人是熱愛生活的,荷蘭藝術家也是熱愛生活的,所以今天我們纔可以通過繪畫看見並感受到十七世紀荷蘭的生活,如此真實,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有生命的美好就有生命的殘酷,精美的水果會在時間進程中腐爛,漂亮的花卉會在時間進程中枯萎,每一個人會在時間進程中衰老、死亡,但這一切在荷蘭藝術家的畫筆下變得詩意,他們直面而不恐懼,那頭骨的形象彷彿在藝術中昭示永恆;如果仔細觀察,這些荷蘭繪畫中出現了大量檸檬皮,甚至在一幅靜物畫中檸檬皮是閃閃的光亮抓人眼球,這些檸檬皮細緻入微的被觀察、被刻畫,就像荷蘭藝術家對生活、死亡、愛情、奢華的精準描繪。

線上展廳的便捷之處在於觀衆可以“近距離”觀看作品細節,像曾經的荷蘭藝術家一樣明察秋毫,包括檸檬皮的機理與金屬器皿對桌布的反光。通過視頻圖像我們也可以感受身臨其境展廳氛圍,彷彿我們就在其中。相信很多人知道這灰暗的展廳懸掛的是多少價值不菲的佳作,因爲藝術我們願意相聚在這展廳,無論線下或是線上,當我們透過一塊屏幕觀看時更能看見時光重疊,十七世紀與二十一世紀重疊,繪畫圖像與數字圖像重疊,那是他們的生活,這是我們的生活,重疊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的生活。十七世紀藝術家用畫筆記錄生活,在今天“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我們用手機記錄生活,慶幸的是今天的我們依然會使用畫筆,而曾經的他們可能只能想象得到視頻,但如果倫勃朗的時代也有手機,我們今天的遺憾可能就是少了很多這些經典畫作。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在線展示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展覽作品局部放大

“讓我們看看,我們能爲我們的藝術帶來怎樣的讚譽。”

繪畫,多麼古老的藝術形式,不止今天,即使在十幾年前,乃至幾十年前這種藝術形式也顯得有些過時,當新媒體、跨媒介越來越受到追捧,你會如何看待繪畫?如果你是一位藝術家,你會如何面對繪畫?我們並不着急瞭解你的答案,在曾經的繪畫經典中暢遊一番,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回覆,況且今天的暢遊如此便捷,因爲我們同在“雲端”。

繪畫有多麼古老的過去就有多麼輝煌的曾經,而十七世紀的荷蘭不能不提,相比較文藝復興它更多的指向我們生活的日常,但少了宗教主題與說教的它卻並不缺失畫面的崇高,商人、農民、工人……城市、教堂、鄉間、窗邊、海岸……任何對樸實無華人物與場景的描繪都流淌着歲月靜好。也許很難用語言準確表達繪畫的魅力,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這67幅作品可以告訴我們很多,倫勃朗注視自己的目光也注視着你我,維米爾的窗邊留存着每個人的記憶,哈爾斯的酒局今天看來依然熱鬧非凡……這些畫你可能看過不止一遍,也可能第一次看見,也可能看過、淡忘而重拾依然會去讚譽,“讓我們看看,我們能爲我們的藝術帶來怎樣的讚譽。”(Let us see what we can bring to light for the praise of our art.)17世紀荷蘭畫家Philips Angel曾這樣寫到,這讚譽是關於光影、色彩、空間、結構的精彩處理,是關於繪畫探索的努力,以及藝術家面對時代的真摯情感,當然在我們一遍又一遍觀看後會有全新的讚譽之詞。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倫勃朗(Rembrandt)《自畫像》(Self-Portrait)1660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Dutch)《拿水罐的年輕女子》(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Pitcherca)1662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哈爾斯(Frans Hals Dutch)《Shrovetideca的狂歡者》(Merrymakers at Shrovetideca)1616-1617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威廉·卡爾夫(Willem Kalf)《有水果、玻璃器皿和瓷碗的靜物畫》(Still Life with Fruit, Glassware, and a Wanli Bowl)1659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西蒙.弗列格(Simon de Vlieger)《平靜的海濱》(Calm Seaafter)1640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今天,我們將如何超越繪畫?

我們毫不吝嗇的讚譽曾經,是因爲更多時候我們在曾經中找到對於今天價值,線上觀展的好處之一在於你點擊鼠標就可以開啓一段全新旅程,比如你可以走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的學習課堂,回顧十七世紀荷蘭繪畫所推動的變革,如果正好你也對光線、顏色感興趣,不妨一起探究大師之所以卓越的奧祕。當然,你也可以用你探究的心得,加之官網的定製音頻塗抹一幅檸檬皮的畫作,一定會對藝術家的敏銳有所感觸。

In real life you have things that have decayed and you’ve left them for too long andyou have things that are too fresh,they’re not even ripe yet,but you’re willing to wait.(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東西已經腐爛了,放了太久,有些東西太新鮮了,甚至還沒熟,但你願意等。)這是一位食品設計師在展廳的表達,每一位在線瀏覽展覽的人都可以點開視頻聽到,除了食品設計師還有電影攝影師、詩人、館長、花商等等,他們和藝術相關或者不相關,他們談論的角度和藝術相關或者不相關,這些對於展廳的討論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表達着面對藝術時的所想,他們願意分享,願意貢獻個人獨特的視角,直面繪畫又超越繪畫。你也一樣,現在,你如何看待《讚美繪畫》?你會如何看待繪畫?你會如何面對繪畫?你又將如何超越繪畫?

十七世紀的荷蘭繪畫,確定無疑的黃金時代,今天我們再次重溫依然確定無疑。因爲這些畫作,曾經的那個時空得以具體,因爲這些大師,我們知道藝術無限魅力,在相機可以瞬間記錄的當下,我們知道原來一筆一畫可以如此描繪,藝術家深邃的目光、家庭主婦舒緩的動作、狂歡者奔放的表情,乃至檸檬皮的香氣、海平面的漣漪,雖然過了三個多世紀光陰,我們看到的比真實更真實。我們並不否認機械、數字產生的美學,可是即使4K、5G到來的今天我們一樣不能否認筆觸塗抹帶來的震撼,也許並非所有的認知都可以用文字轉譯清楚,關於繪畫與藝術尤其如此,好在我們約定俗成的知道,觀看,用心的觀看你就可以得到,點擊鼠標、滾動滑輪,放大、縮小,一遍一遍,畫所能帶給你的震撼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在“雲端”遇見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在線展示

通過《讚美繪畫》我們應該讚美藝術,更應該讚美科技,因爲“雲端“我們可以忘記展覽時間,隨時隨地,想看就看,這個關於繪畫的黃金時代已經遠去,可能再也不會重來,但是我們今天的觀看依然可以繼續,而且這種繼續不止於十七世紀的荷蘭,“雲端”很大,寶藏很多,我們繼續發現、繼續觀看。如果你也喜歡藝術、迷戀科技,加入我們的線上之旅,“雲端“觀展,我們下期見。

(圖片及截圖來自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