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許多人有一個習慣,當在一個地方旅行結束後,會順便買一些當地的“特色”回家,這就是“手信”。有了手信,回家後就可以逗逗孩子、與親戚朋友分享旅遊地方特色。那麼,當你來到廣州旅行,珊珊三丫頭推薦一個既可欣賞歷史文化風景又可以購買手信的地方:一德路。

一德路目前廣州最大的海味乾果批發市場,除了來批發產品的,來這裏購物的多數是廣州本地街坊,因爲這裏沿街商鋪都是售賣海味乾貨,品種十分齊全。大家都知道海味不同於海鮮,經過了精心加工,海產品就可以長期保存了。再加上這裏是批發市場,價格實惠,會過日子的廣州人,又怎麼會放過這樣一個地方,一次採購,就可以滿足一家人很長一段時間的需求了。

正因爲沿街都是海味乾貨的商鋪,所以,每次從一德路地鐵口一出來,就能聞到一陣陣的“海味”味道,所以許多街坊都把這裏稱爲廣州最有“味”的街道,碰到外地遊客問路,廣州人就會回答:憑着鼻子聞到的味道,越濃就越靠近了,或跟着人流中的小拖車走,就準能找到一德路。聽到這樣“有趣”的回答,外地遊客可能會一邊犯嘀咕,一邊說:開眼界,這個尋路!

廣州一德路名字,因爲明清時期曾在這裏有“一德學社”,出自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道篇》的“一德立而百善從之”,因此得了“書香”味十足的街名。雖因旁邊的一德學社得名。然而一德路去沒有沿着名字的氣質方向走,卻因毗鄰十三行,在歷史上曾經是廣州城的南城牆和十三行龐大的貨物倉庫所在地,慢慢發展起來,成爲一條廣州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商貿街道。

如今漫步在一幢幢老騎樓下的一德路,1000多米的街上,密密麻麻擠滿了商鋪檔口,一家接一家的,售賣着各種海鮮乾貨、食雜品種。最吸引的是這時的海味,各種檔次都有,那些鮑參刺肚、蝦仁、海蝦乾、蝦皮、乾貝、魷魚、墨魚、螺肉、銀魚、紫菜、海帶……等等,商品琳琅滿目,讓整條街道的空氣中都瀰漫着“海味”的味道。

一德路賣海味乾貨有過百年的歷史,清朝末年,一德路以“三欄”聞名,即魚欄、果欄、菜欄,欄是舊時廣州對成行成市的商品集散地的稱呼。那時珠江水還沒退出去,一德路的“三欄”檔口北依城南門,南瀕珠江,前鋪臨街而設,後倉達江邊碼的。每次有貨船靠岸,貨物就直接搬到倉房存放。“三欄”是清末最主要的海味乾果蔬菜集散地,是鬧市中的旺地。1920年,三欄北的外城城垣被推平,城基改築爲一德大馬路,三欄的買賣變得更加興旺,尤其是海味行,逐漸形成爲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鮑參翅肚海味集散地。

再沿着一德路走,除了琳琅滿目的海味雜貨外,整條路都是、手推車、小貨車、單車運載着大包小包,讓整條街道變得熱熱鬧鬧的,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站在街中,看着眼前的一德道,讓時光倒流,一德路還是一條充滿歷史的街道。歷史上的一德路曾有兩廣總督的府邸。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這裏被英法聯軍的炮轟。這裏建起了著名的“聖心大教堂”。

聖心大教堂始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而成建成,是一座雙尖塔哥特式建築,是全球四座全“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築之一,另外三座是巴黎聖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因爲整個設計風格與歐洲教堂的風格相通,給廣州帶來別具特色的歐陸風情,所以這裏又被稱爲“遠東巴黎聖母院”。又因爲聖心大教堂的全部牆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岩石砌造,同時被稱爲“石室”。這座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聖心大教堂,默默地見證着一德路的誕生和興盛發展。這裏現在是免費開放的。

遊客來廣州一德路遊玩,沿街可以欣賞嶺南風情的騎樓,感受濃濃的生活氣息,還可以參觀充滿歐陸風情的“石室”,遊玩後,還可以順道採購一些“特色”的海味乾貨作手信,是一個不錯的安排。

那麼,你有來過廣州的一德路嗎?你能感受到這裏濃濃的“味道”嗎?第一次到一德路,你試過依靠味道來尋找一德路的嗎?你來一德路的目的是什麼?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