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開始,疫情這場暴風雨突然襲來,讓本就處於風口浪尖的租賃住宅行業更加風雨飄搖。

租房不僅是現代人的煩惱,在地廣人稀的古代,人們也經常爲租房子愁白了頭。

1.租房——人類生活的一個永恆難題

自從遠古時期的有巢氏發明了房子後,房子就成爲人類生存於世時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

雖然當時的人真的很少,但房子也確實不多,而且,人類的房子不像蝸牛殼,不能隨隨便便揹着走。因此,當人們遠走他鄉時,爲了居住,就想到了租房子。

誰是歷史上第一個租房子的人呢?據記載,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這位“勇士”,就是一個名叫許由的隱士。

許由在當時非常著名,著名到堯帝要禪位於他。只可惜,許由寧死不從,“辭帝堯之命,而舍於逆旅”。這裏的“逆旅”就是旅館,相當於現在的短租、日租。

短租是出現了,然而,當另一個“許由”需要居住更長時間呢?那就將短租變長租,於是長租應運而生。

像我們知道的夏商周時期,各國名士周遊列國、四處遊說,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搞定的,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長租,租賃住宅逐漸形成了市場。

古人修繕房屋

但那個時候只是小打小鬧,一直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由當地土豪們興辦的門面房“邸店”,不僅有租房,而且包括貨棧、商店,租賃市場活躍了起來。

到經濟高度發達的唐朝,外來的商賈小販、應試的才子文人、外出謀生的手工藝人逐漸向幾個大城市聚集,人口越來越多,導致房價也像今天一樣居高不下。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安的城郊結合部苦哈哈地租了18年的房子,纔在年過半百的時候買下了五環外的一座小宅子。

宋朝時,更是“尺地寸土,與金同價”,中下級以下的官員都對高房價望而卻步,更別說普通老百姓了。

由於需求暴增,很多有房子的人,尤其是宋朝國都、城鎮的有房一族,看準商機,組成“莊宅行”,集體做房東。

當私人租賃進行得如火如荼時,官家租房也緊隨其後。

像漢朝出現的駐京辦“郡邸”“國邸”“縣邸”等,就是爲各地的赴京官員、秀才、士紳們居住的;

宋朝出現的管理房地產稅務的“樓店務”,不僅分管出租的房子,而且也爲在京沒有住房的官員提供比較便宜的公租房;

而元朝爲了解決官員們租不起房的問題,直接推出了“系官房舍”政策;

明成祖朱棣爲了吸引人口入京,建造了歷史上最早的“廉租房”——廊房,將租金按地段分爲3個等級不說,還是按季度繳費,緩解了人們交房租的焦慮。

到了清朝,租賃行業的發展就更加有章可循了。

交易雙方有官方認可的契約簽訂格式合同,有相應的“中人”擔保,還得照章交納契稅。去衙門進行登記後,房東不能隨意漲房租,租客也不能任意租退,讓雙方都有一個保障。

從北洋政府時期開始,公寓逐漸興起了。當然,那個時候的公寓跟我們現在理解的公寓不一樣。當時的公寓很便宜,專供那些來京做事的外地人居住,而且位置一般設在僻靜的衚衕裏。

後來,隨着時局變化,北上廣杭的公寓越來越多,租客們也從這些尋找差事的人,變成了當時的文化人、學生或留洋回來的年輕人。比如沈從文、張愛玲等文人墨客,都在公寓里居住過。

然後就是現在了。隨着城市化發展,各式各樣的公寓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僅價位有高、中、低多個檔次,還有白領公寓、服務公寓、女性公寓、愛寵公寓等多種選擇。

2.需求——圍繞租房展開的亙古真理

當然,不管我國的租房史有多麼源遠流長,租賃行業是如何時移世易,有一點那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租房得滿足租客的需求。

縱觀古人們的租房史,他們的租房需求不外乎3種情況:

第一,注重鄰居。

古時候,人們買房講究“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租房時也是如此,非常注重鄰居對自己的影響。衆所周知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孟母不是擔心孟子受鄰居的影響,爲何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換房子住呢?

第二,注重氛圍。

古時候需要租房的租客羣體中,有一羣是趕考的文人或當時的秀才。

只要有條件,他們一般會在附近有書局的地方租房子。這樣不僅方便自己閱書,而且還能經常與其他文人們相遇相知、談古論今。

第三,注重方便。

這裏的方便不止是交通、生活設施中的方便,更多的是指工作上的方便。

比如說,很多官員爲了上朝、上班方便,租房時以靠近皇城和衙門的房子爲主;而有些謀士、文人爲了能謀得一官半職或成爲皇親貴胄的門生,通常會居住在想要投靠的人附近,方便找機會接近這位“伯樂”。

以上這些是古人們對租住的一些需求。如今,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諸多變化,導致人們的租房需求越來越多樣化。

當下的很多年輕人,既想不被打擾,有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但又不想脫離羣衆太遠,最好能時不時參加些集體活動。

他們一方面覺得自己信仰的就是最好的,頗有一種曲高和寡的風範,另一方面卻又非常喜歡分享,恨不得將自己追求的、喜愛的一股腦兒安利給所有人;

他們可以遊刃有餘地駕馭各種工作場景,隨意切換工作模式,卻疲於面對生活中的一點瑣事兒,希冀自己能夠像哈利一樣擁有魔法,念個咒語就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這種看似矛盾的糾結,導致現下的年輕租客們不再僅僅圍繞着住宅環境、生活設施、地理位置等看得見的硬性配置,而是開始關注企業文化、租住理念、品質服務等看不着卻無處不在的軟性需求:

想象一下,下班回來癱在沙發上,卻看到兩天前下單的快遞已經整整齊齊地堆在角落裏等着你“寵幸”了,早上出門時還“滴滴答答”漏水的水龍頭現在也安靜了,就連這週末要參加的社羣活動也準時在羣裏提醒你了……是不是想想就要樂開花了?

正是基於人們對當下租住生活的追求,很多注重專業服務、打着文化品牌的長租公寓應運而生。

他們用獨特的文化理念吸引了一批有着同等文化屬性的年輕人,又用用心的專業服務征服了這羣出門在外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在租住生活中享受“被包辦”的快樂。

3.未來?租賃住宅的發展新趨勢

只可惜,快樂總是短暫的。

隨着900餘家公寓的逐漸落幕,租賃住宅行業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很多人發出疑問:租賃住宅行業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呢?對此,我們大膽提出幾種猜測:

一是服務依然是立身根本。如果把租賃住宅行業看成一座金字塔,那位於最下面的塔基部分就是服務。

尤其在長租公寓品牌多如牛毛的今天,各家公寓的環境、裝修都差不多,能顯出區別的就在服務這個環節。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緊抓服務依然是各大租賃品牌的重中之重。

二是未來的租住方式可能會出現反芻現象,迴歸到孟母那個時期對鄰居、夥伴的需求上。即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喜歡在同樣的文化圈層進行活動,也同樣接受且尊重不同文化圈層的存在。

三是人們對租房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多變,以往的以學習和工作爲主的租住理念將愈來愈弱化,人們反而把高科技作爲一個情感紐帶,逐漸向家庭、朋友爲中心靠攏。

他們不再執着於“房子”這個被物化的東西,開始追求“家”的真正內涵,真正做到“四海之內皆爲家”。

但不管未來租賃住宅行業的走向如何,我們相信,此次在疫情的重壓之下,不會讓這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行業走向窮途末路。

當大浪淘沙過濾掉那些渣子,讓我們一起期待那些留下的金子逆風翻盤、重振旗鼓的那一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