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预见,经过疫情实战检验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加速应用实施,各种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云服务无处不在,智能工厂、熄灯工厂普及步伐加快,机器人加速在繁重、危险岗位上替代人类的步伐,虚拟与现实深度耦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生命科学的融合,以及5G商用速度的加快,加上基因技术、干细胞的技术等许多领域的突破,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精准医疗”日益成为可能。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了全国各方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应该看到,疫情在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还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正确应对当前疫情,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是当前和后疫情时代青岛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疫情防控下经济转型的基本趋势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大提速。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发展,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可以预见,经过疫情实战检验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加速应用实施,各种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云服务无处不在,智能工厂、熄灯工厂普及步伐加快,机器人加速在繁重、危险岗位上替代人类的步伐,虚拟与现实深度耦合。这次疫情将大大缩短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也将发生质变,这将是“中国制造”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服务业基于新技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此次疫情,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大公司迅速开发出大数据寻人、查找附近发热门诊、线上就诊等服务,这些都有可能在疫情过后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传统零售业遭受重创,人们对盒马、每日优鲜等新零售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未来,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兴起,与新零售相关的各种配送平台、上门服务平台、同城物流等都有机会崛起,远程办公、在线医疗服务、在线金融服务、智能金融服务设备等行业或成为新的风向标。

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转型。2003年非典期间,阿里巴巴在公司被隔离、全员居家办公的情况下推出淘宝,京东也在彼时被迫转型线上商城,这开启了中国的电子商务时代。此次疫情,春节档院线票房惨淡,徐峥的《囧妈》突然改为线上收看,开了中国电影业先河,也给了传统电影行业当头棒喝。教育培训行业同样全力向线上转型,电商、短视频、游戏、知识付费、线上办公软件等迎来流量高峰,网络娱乐、非现场消费等带动网络电影、高清视频、VR等更加流行。每一个行业当前都在思考如何在未来把线下消费场景搬到线上。

平台经济日益成为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海尔COSMOPlat于1月30日正式上线新冠病毒战疫供需平台。截至2月底,平台连接了来自俄、美、日、韩、德、英等12个国家,各类机构超过1600家,医院930家,社区、企业等500多家,发布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需求3000万件,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各地医院、医疗企业、物流企业等组织机构上平台发布、对接供需信息。据统计,目前全球15大互联网公司均采用平台模式运行,全球最大100家企业中的60家,其主要收入也来自平台模式,平台经济正在重构人们工作、社交、价值创造和分配方式。未来,平台经济有望成为新经济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种经济模式,将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融通发展和“双创”、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尤其是增加就业。

生命科学将迎来发展黄金期。此次疫情凸显了生命科学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检测试剂盒的生产,还是治疗特效药、肺炎疫苗的研发,都与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也与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生命科学的融合,以及5G商用速度的加快,加上基因技术、干细胞的技术等许多领域的突破,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精准医疗”日益成为可能。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如果说过去20、30年是信息科技在引领人们生活的改变,那么这一点很可能会在未来20、30年被生命科学所取代。

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推进。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使人口的流动率偏高,城乡要素的交换频率不断增加。此次疫情恰逢春节,返乡回城的过程给疫情扩散带来了风险,聚集的城市和医疗服务相对薄弱的乡村有着不同的防范难度,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采取了乡村独有而又符合自身特点的防范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需要有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谋划,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将是我们需要承担的重要使命。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速推广。疫情同样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健康、城市安全、人居环境等的一系列思考,比如,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对待野生动物,如何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公共环境、守护家园等。应该说,如何推广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以实现更有创新活力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务,形成更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将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焦点之一。

二、疫情防控下推进青岛经济转型的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重视对5G、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的投入与发展,积极发挥大数据和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及共享融合平台的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和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向开放共享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向融合创新转变,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培育一批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智能工厂工程公司,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推广“数控一代”示范项目,加快“机器换工”,推动“机联网”“厂联网”。

第二,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平台化转型

在机械、橡胶、汽车等领域,依托工业互联网,搭建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集成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在汽车、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领域,利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设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实现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在机械、家电电子、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集成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软件、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搭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展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等服务。

第三,积极推进服务业智慧化转型

加快培育以网络为运营环境的现代服务业,建设交通、旅游、教育、健康、养老、医疗、药监、社区、海洋、物流、农业、环境、社交网络等智慧平台,形成“平台+应用+终端+内容”四位一体的智慧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产业和社会、基于云服务的信息咨询、产品设计、方案设计、技术服务、系统集成、测试评估、风险评估、商务咨询、教育医疗、学习娱乐和个性化服务。推动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把平台运营主体培育成专业云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服务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业云工程与服务企业。发展面向不同应用和人群、各具特色的垂直社交网络。加快健全和推广数字证书、电子取证、电子缴费、电子票据、电子阅读、版式文件、数据集中管控等互联网基础平台,积极拓展移动互联网、智能仿真、虚拟化场景等新的基础服务产品。

第四,加快推进商业模式精准化转型

建立适应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标准规范、竞争规则,引导企业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鼓励线上线下优势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交叉持股、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市场资源,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数据应用机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向各种企业有条件地开放数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顾客消费行为,开展精准服务和定制服务,灵活运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社交媒体与顾客互动,建立及时、高效的消费需求反馈机制,做精做深体验消费。

第五,加快推进健康产业特色化转型

聚焦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尖端技术,着力引进发展原研药、新型制剂、干细胞研发应用、海洋生物制药及酶制剂、海洋肽蛋白、动物疫苗等高端生物医药企业,突破发展细胞治疗药物、基因测序、远程医疗、可穿戴移动医疗等前沿技术。围绕康复大学建设,引进国内知名医疗机构落户办医,发展康复医学、高端临床体检等现代医疗服务业。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前沿健康科技产业。发展以健康体检、健康咨询、中医保健、美容养生、调理康复为代表的健康管理业,引进健康咨询机构和亚健康调理机构、养生俱乐部等,建设一批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筹划健康特色园区。利用青岛丰富的山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举办登山、攀岩、自行车、马拉松、皮划艇等比赛,发展休闲运动健身产业。

第六,加快推进城乡关系融合化转型

高度重视集镇和小城镇建设,将其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来抓,把大部分集镇和小城镇建设成为乡村经济中心、治理中心和服务中心。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思路,培育特色产业和生活服务业,强化公共服务和镇(街道)政府治理,扩大常住人口规模和就业机会,增强集镇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和人口吸纳能力。在县域内统筹规划县城——集镇(小城镇)——中心村——居民点建设,打造多层级城乡融合发展节点,搭建各类要素下乡桥梁,推动产业、人口、设施在城乡间形成梯度布局。加强以集镇和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民生活服务圈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医疗设施、市政管网、物流网络、保障体系并向乡村延伸,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

责任编辑/林咏梅

积极找准青岛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