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彥彬幾十年的書法生涯從未參加專業展覽,也沒有獲取專業組織的頭銜,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書法藝術的修爲,只爲心中一個來自童年時代的簡單信息——喜愛。陳彥彬幾十年的書法生涯從未參加專業展覽,也沒有獲取專業組織的頭銜,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書法藝術的修爲,只爲心中一個來自童年時代的簡單信息——喜愛。

一個四五歲的小小少年,坐在桌前,在母親的指導下,抓起毛筆,歪歪扭扭的開始練習傳統書法,隨着歲月的更迭,漢字書法的八法筆勢從未改變,可練字的少年逐漸長大、成人並且漸漸變老。六十餘載的歲月在筆紙之間悄悄溜走,當初那個懵懂寫字的少年而今已是古稀老人。

一個偶然的機遇,在一家裝裱店裏見到了兩幅署名“陳彥彬”的蠅頭小楷的書法作品,整體作品蒼勁有力,古樸渾厚,包容內斂,經詢問才知道作者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陳彥彬練習書法是在幼年時期開始的。“記得四五歲的時候,母親手把手教我開始練習寫毛筆字,看着字帖上那些書寫規範的字體,慢慢覺得那些點畫之間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逐漸喜歡上了傳統書法,這給我一生不間斷練習書法打下了一個基礎。”陳彥彬老人回憶起過往臉上掛滿美美的神情。

造化弄人,在陳彥彬度過美好童年後,生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當同齡人還在嬉笑玩鬧的時候,12歲的他不得不放下書包,參加工作,縱使收入拮据,生活艱難,但是他對書法的喜愛和追求從未停息,反倒成爲他苦難生活中的精神寄託。“1962年,那時候我的工資只有20多塊錢,一次去新華書店轉,看到了幾本字帖,其中有一本柳公權的字帖,那剛毅的線條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很吸引我,看了好多遍,最終咬牙花了四毛五分錢買了顏真卿和柳公權的字帖,像寶貝一樣捧回家裏,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利用所有業餘時間臨帖練習,也開始了我書法臨帖的漫長曆程。”陳彥彬在他書房厚厚的書法字帖中信手就找到那年他買的字帖,微微泛黃的紙張和因爲時常翻閱而顯得毛糙的書冊,承載了他追尋傳統文化素養,追求自我價值的漫漫步伐。

“由於自己文化水平低,在傳統書法的學習中走了不少彎路。各種字體,多種字帖我都臨摹過,向篆書我臨摹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所擁有的文化知識對篆書所包含的博大的文化內涵理解不透徹,字寫出來雖然行很像,但是總缺少內在的神韻。所以在臨帖的同時,我還得不斷強化自己的其他文化知識,參加工作以後,我就積攢一些零花錢用來買各種書法方面的書看,加強理論學習,同樣一本書,別人文化程度高,看完能理解80%,對於自己能理解60%也是進步,也是收穫。學到一些書法知識,就在臨帖和練習的過程中強化應用,加以鞏固。”做一件事不難,但是幾十年堅持做一件事就很難,陳彥彬就這樣在傳統書法的海洋裏錘鍊着自己,毛筆寫禿了多少,紙張消耗了多少,恐怕連他自己都說不上來。

爲了書法藝術的精進,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陳彥彬自費報考了長安書法函授學校,那一年他已年近不惑。作爲家裏的頂樑柱,工作和生活上還有許多事比練書法更重要,但是面對生活的不易,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書法的愛好和追求。陳彥彬有一枚閒章,章面刻着“兩坊齋”三個字。“那時候家裏條件艱苦,住在平房裏,家裏的廚房被我分成兩部分,一半用來做飯,一半用來練字,一邊生產物質食糧的作坊,一邊生產精神食糧的作坊,所以我就刻了這枚‘兩坊齋’的印章。那時每當家人入睡,我在廚房的半邊開始臨帖練字,所有的煩惱與不快都會煙消雲散,留給自己都是漢字美麗的筆畫和神韻。”

經過書法函授的系統學習,陳彥彬的書法之路打開了全新的格局,在系統書法理論的支持下,他的更加勤於臨習和創作,筆耕不輟又是一個十年,1997年他又報考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進行研學,隨着理論的豐富和創作實踐的豐碩,陳彥彬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書法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了,它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符號,經過歷史長河盪滌,不僅體現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更是文化生生不息的魂魄所在,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需要所有從事和喜愛書法藝術的人靜下心,對自己的文化學識和人生閱歷進行沉澱,與傳統的書法藝術進行精神上的對接,才能很好的傳承和發揚書法藝術。”陳彥彬對書法藝術有着自己的見地。

陳彥彬幾十年的書法生涯從未參加專業展覽,也沒有獲取專業組織的頭銜,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書法藝術的修爲,只爲心中一個來自童年時代的簡單信息——喜愛。從事一個專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不一定要成爲“家”,但是沒有幾十年的堅持和努力肯定成不了“家”,陳彥彬沒有“家”的稱謂,有的只是無愧於歲月的堅韌和拼搏,有的只是對傳統文化的執着和不懈的追求。

責任編輯:辛曉強#書法#字帖#書法藝術

造化弄人,在陳彥彬度過美好童年後,生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當同齡人還在嬉笑玩鬧的時候,12歲的他不得不放下書包,參加工作,縱使收入拮据,生活艱難,但是他對書法的喜愛和追求從未停息,反倒成爲他苦難生活中的精神寄託。“1962年,那時候我的工資只有20多塊錢,一次去新華書店轉,看到了幾本字帖,其中有一本柳公權的字帖,那剛毅的線條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很吸引我,看了好多遍,最終咬牙花了四毛五分錢買了顏真卿和柳公權的字帖,像寶貝一樣捧回家裏,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利用所有業餘時間臨帖練習,也開始了我書法臨帖的漫長曆程。”陳彥彬在他書房厚厚的書法字帖中信手就找到那年他買的字帖,微微泛黃的紙張和因爲時常翻閱而顯得毛糙的書冊,承載了他追尋傳統文化素養,追求自我價值的漫漫步伐。

“由於自己文化水平低,在傳統書法的學習中走了不少彎路。各種字體,多種字帖我都臨摹過,向篆書我臨摹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所擁有的文化知識對篆書所包含的博大的文化內涵理解不透徹,字寫出來雖然行很像,但是總缺少內在的神韻。所以在臨帖的同時,我還得不斷強化自己的其他文化知識,參加工作以後,我就積攢一些零花錢用來買各種書法方面的書看,加強理論學習,同樣一本書,別人文化程度高,看完能理解80%,對於自己能理解60%也是進步,也是收穫。學到一些書法知識,就在臨帖和練習的過程中強化應用,加以鞏固。”做一件事不難,但是幾十年堅持做一件事就很難,陳彥彬就這樣在傳統書法的海洋裏錘鍊着自己,毛筆寫禿了多少,紙張消耗了多少,恐怕連他自己都說不上來。

爲了書法藝術的精進,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陳彥彬自費報考了長安書法函授學校,那一年他已年近不惑。作爲家裏的頂樑柱,工作和生活上還有許多事比練書法更重要,但是面對生活的不易,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書法的愛好和追求。陳彥彬有一枚閒章,章面刻着“兩坊齋”三個字。“那時候家裏條件艱苦,住在平房裏,家裏的廚房被我分成兩部分,一半用來做飯,一半用來練字,一邊生產物質食糧的作坊,一邊生產精神食糧的作坊,所以我就刻了這枚‘兩坊齋’的印章。那時每當家人入睡,我在廚房的半邊開始臨帖練字,所有的煩惱與不快都會煙消雲散,留給自己都是漢字美麗的筆畫和神韻。”

經過書法函授的系統學習,陳彥彬的書法之路打開了全新的格局,在系統書法理論的支持下,他的更加勤於臨習和創作,筆耕不輟又是一個十年,1997年他又報考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進行研學,隨着理論的豐富和創作實踐的豐碩,陳彥彬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書法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了,它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符號,經過歷史長河盪滌,不僅體現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更是文化生生不息的魂魄所在,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需要所有從事和喜愛書法藝術的人靜下心,對自己的文化學識和人生閱歷進行沉澱,與傳統的書法藝術進行精神上的對接,才能很好的傳承和發揚書法藝術。”陳彥彬對書法藝術有着自己的見地。

陳彥彬幾十年的書法生涯從未參加專業展覽,也沒有獲取專業組織的頭銜,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書法藝術的修爲,只爲心中一個來自童年時代的簡單信息——喜愛。從事一個專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不一定要成爲“家”,但是沒有幾十年的堅持和努力肯定成不了“家”,陳彥彬沒有“家”的稱謂,有的只是無愧於歲月的堅韌和拼搏,有的只是對傳統文化的執着和不懈的追求。

責任編輯:辛曉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