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中国1000年」之六十九:公孙弘与主父偃

最近几年,刘彻对外反攻匈奴,分化闽越,开发西南,修筑朔方城,对内却招募了诸如公孙弘、主父偃、严安、徐乐等儒生入仕。

讽刺的是,他招募的这些人,反对他干的那些事。

这很容易理解,在儒家看来,刘彻干的这些事情叫做穷兵黩武,是在重蹈秦朝覆亡的老路,再这样下去,大汉天下迟早要“土崩瓦解”。

刘彻看到他们反对的奏疏之后,表示了对他们“相见恨晚”的态度,大手一挥全部升官。然后自己继续修路筑城打匈奴。

这几个人中,最受重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公孙弘,另一个是主父偃。

公孙弘是山东人,当过县级监狱的狱警,后来不知道犯了什么事被免职。失去了铁饭碗,就在海边养猪。

他在四十多岁时,开始学习《春秋》,后来就专注于《公羊传》,并且拜在精研《公羊传》的名家胡毋生门下,然后闻名所属郡国菑川国。

十多年后,经过菑川国的推荐,已经六十岁的公孙弘,以“贤良”之名参加了刘彻登基后搞的第一次举贤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初露斗角,被封为博士。

后来刘彻派他出使匈奴,但回来复命的时候,可能是汇报材料没写好,结果搞得皇帝很生气,觉得这个老头子很无能。他只好称病辞职,回家养老去了。

两年前,也就是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刘彻又搞了一次举贤活动。菑川国又把公孙弘给推荐了上来,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架不住入仕的诱惑,于是便二次入京。

当时参加策对的有上百人,公孙弘的策对内容主要是强调当皇帝的要以身作则,赏罚分明等等。

其实这个内容算是老生常谈了,没什么新意。所以主考官将其试卷列为了下等。而刘彻复核的时候,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把他的成绩提为第一,然后又一次拜为博士。

而此时,他已经七十岁了。

七十岁的公孙弘老当益壮,在这两年给刘彻提了很多建议。不过这老爷子很圆滑,他在朝堂上给刘彻进言时,只分析利弊得失,不提具体意见,更不会和皇帝进行争论,一切事情让皇帝自行抉择。

刘彻对他进行了一番考察后,自认为这个公孙为人厚道,熟悉行政事务,擅长文书材料。于是,将其擢升为左内史。

但经常和他一起单独朝见刘彻的汲黯就很不爽他。

汲黯是官宦世家,在孝景皇帝时期就靠父亲保举,当上了太子洗马——这似乎是辅导员的一个角色。

刘彻即位后,任命他当了谒者。也就是代替皇帝四处巡视的官员。

这哥们儿行事和公孙弘完全是两个风格。当初闽越和瓯越互相打仗,刘彻派他去看看,他走到半道就回来了,还振振有词地说:东越那地方民风彪悍,打架是常有的事,不值得天子派使者去过问。

后来河内郡发生一起火灾,连绵烧了上千户人家,刘彻又派他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我看了下,火灾没啥可说的,一家人不慎失火,其它人家住的太近,跟着倒霉而已。不过我回来路过河南郡,那里贫民受到水旱之灾,我凭借你给我的符节,下令发放河南郡官仓的储粮振济灾民。反正事我已经干了,有什么罪我也担着。

刘彻倒是没治他的罪,只是调任他到荥阳当县令。但汲黯觉得当县长有点丢人,干脆告病回家了。刘彻知道以后,就把他提拔为中大夫,在朝中为官。可这哥们儿的二愣子脾气一点没改,屡次直言诤谏,搞的刘彻也烦了,把他外放到东海郡当了太守。

他在东海郡干了一年多,政绩斐然,刘彻一看他能力还挺强,就又把他召回中央任主爵都尉,主要负责针对各诸侯封爵夺爵的事情,位列九卿。

刘彻曾经就招揽儒生一事跟他探讨过,还说了不少以儒家思想施政的设想。结果汲黯一句话把他怼了回去:陛下您心里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只在表面上行仁义,怎么可能达到尧舜的功绩呢?

估计刘彻心里十万头草泥马飞腾而过:瞎说什么大实话。

刘彻虽然很生气,但对他还是极为尊重,甚至当着别人的面称其为社稷之臣——这是很高的褒赞了。

总之,汲黯就是属于典型的一根筋的人。他完全不按规矩办事,只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只跟他认为合得来的人交往。对于自己看不上的人或事,他该顶就顶,谁的面子都不给。

很明显,公孙弘就是他看不上的人之一。

有一次,和他公孙弘讨论某件事的处理意见,他唾沫横飞说了一堆,意思我准备这么跟咱老板汇报,你看行不行。

公孙弘说没问题,我支持你的意见,咱俩一块跟老板汇报。

结果到了朝堂上,汲黯把他们商定的意见一说,估计是刘彻反过来问公孙弘的意见,公孙弘却又打起了太极:老板您说了算。

汲黯急眼了,指着公孙弘就骂了起来:齐人太不厚道,你公孙弘一开始跟我商定好的意见,当着陛下的面却又完全不提,你这是不忠于陛下。

公孙弘不紧不慢地说道: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忠心,不了解我的人才会认为我不忠。

刘彻认为自己很了解公孙弘,所以认为他是个大大的忠良之臣。

他的另一个忠良之臣主父偃和公孙弘是山东老乡。主父偃早先修习的是纵横家的那一套,后来发现这年头不流行这个了,这才改学了儒家的思想。

他家里很穷,老在家里坐吃山空的也不是事。于是就出来找工作,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遍历齐、燕、赵等地,不管走到哪,都会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挤,完全没有出头的机会。

最后,他牙一咬,心一横,在元光元年,跑到京城来了。

这时候卫青刚刚封侯,门下也开始陆续有了宾客,他就投靠了卫青,天天在卫青门下混饭吃。

卫青觉得他挺有才,数次向皇帝推荐他,但刘彻一直没空召见。

时间长了,他老这样白吃白喝的,实在招人不待见。他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于是,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奏疏,自己跑到宫门口去下书了。

汉朝时是有这么一项制度,就是一般人想给皇帝提意见,可以写信,然后拿到宫门口投递进来。

主父偃在奏疏中提到九件事,其中八件是讲律令,一件是讲匈奴。其实他是反对征伐匈奴的,在他看来,匈奴压根就不是人,不理他们就是了,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打他们。

与他一起投书的,还有严安和徐乐等人,这两位在奏疏中也都是反对刘彻开疆拓土的政策。

但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据说这些人是早上投的奏疏,下午就全部得到了召见,并且均被封为郎中。

主父偃更是一年内连升四次,一直升任中大夫之职。

主父偃是靠上奏疏起家的,为人又极为蛮横,很多人都怕他嘴上没个把门的,万一哪天惹闹他,他在奏疏中乱说一通,大家都不好看。于是,很多人就贿赂他,希望他口下留情。这哥们儿来者不拒,收受贿赂达到千金。

有人劝他,让他收敛点。他回答道:我活着如果不能享受到列五鼎进食的待遇,那就让我受五鼎烹煮而死吧。

他说这话的时候,年纪似乎已经不小了。看来,说狠话不是年轻人的特权。

回到元朔二年,也就是卫青收复河套之南的这一年,主父偃上了两道奏疏,一道建议修筑朔方城,另一道则是建议针对各封国实施推恩令。

所谓推恩令,本质上其实还是以前贾谊曾经提出来的割地定制。具体来说,就是以前诸侯王死了以后,封国会传给嫡长子,没其它孩子的份。但从今以后不能这样了,诸侯王生的儿子都要封为侯爵,爵位有了,封地从哪儿出呢?当然是从诸侯国的领地中隔让出去了。

也就是说,生的儿子越多,国土就分割的越多,王国直属的领地就越少。这怎么看,怎么像是变相的对诸侯王实施计划生育。

于是,从此开始,诸侯王的子弟们都以侯爵的身份拥有了自己的封地。

事实上,自从七王之乱后,诸侯们的日子已经是一天不如一天了。那些在朝在野的官员们,压根就不拿那些王爷们当人看,动不动就上书检举这个要谋反,揭发那个要判乱。搞的诸侯们是人心惶惶,只能夹着尾巴作王。

一直到建元三年的时候,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中山王刘胜、济川王刘明等诸王到京城朝见皇帝,在宴席上把诸侯们的现状哭诉了一番,刘彻这才下旨废除了有关官吏检举诸侯不法行为的条令,加强了对诸侯们们的优待。

按说这些王爷们整天没事干,就看看书,钓钓鱼,作作画,写写书,陶冶陶冶情操,这小日子过得多美了。就像刘彻的哥哥河间王刘德一样,四处搜寻民间藏书,对因战争而遗失的古籍进行了保护性收集、整理和研究。刘德去世以后,刘彻按《谥法》中“聪明睿知曰献”的说法,钦定他的谥号为“献”,对他进行了褒奖。

可有些王爷就很不像话了,整天瞎搞一通。

比如说燕王刘定国。这哥们很好色,要说在那年头,一个王爷好色不算什么,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多娶俩媳妇,见天在家造人也没什么不好。

可问题是他竟然和他父亲的姬妾通奸,还生下一个儿子,这就有点违反人伦了。并且这还没够,后来他又把弟弟的老婆抢了过来当姬妾;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霸占了自己的三个女儿。

这种行为放哪个时代都是禽兽行为。两年前,他也就是元朔元年,他被人告发,刘彻判其死罪,他只好自杀身亡,封国被废。

具体上书告发他的人是谁已不可考,但据载,主父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刘定国刚死没两年,齐王刘次景也重蹈了他的后尘。

刘次景的母亲姓纪,纪太后为了光耀纪家,就学吕太后那一招,让刘次景娶了自己妹妹家的闺女,也就是刘次景的表妹。但感情这种事哪由她说了算,刘次景压根就不爱这个表妹。她想学吕后,刘次景也学起了刘盈,给她来了个非暴力不合作:我没办法不娶她,但我可以不碰她。所以,两口子结婚以后,夫妻生活很不和谐,一直也没生下孩子。

刘次景的表妹肯定不乐意,就跟纪太后哭诉了一番。纪太后认为刘次景后宫的女人太多了,如果让他不能碰其它女人,说不定时间长了,还能缓和两口子的关系。

于是,他就派自己的大闺女,也就是刘次景的姐姐入宫,去监督着宫内其它女人不许接触刘次景。

但她忘了,自家大闺女也是女人——时间久了,刘次景和自己姐姐有了奸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彻的母亲王太后也希望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诸侯王当老公,但想来想去,找不到合适的人。有个叫徐甲的太监就推荐了齐王,并且表示愿意亲自去当媒人,让齐王来提亲。

主父偃知道了这件事,就找到徐甲说,如果这事成了,顺带着让齐王把我闺女也纳到后宫吧。

徐甲想着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赶,反正齐王后宫不差这一两个女人,就满口同意了。

结果齐国的纪太后不同意。要知道,人家纪太后正发愁刘次景不理他表妹呢,现在一下子再进来俩女人,这不是捣乱吗?

这就把徐甲给搞得很尴尬,正想着回去没法交差呢,却听说了齐王和他姐姐的奸情。灵机一动,回来对王太后说:齐王倒是同意迎娶您这外孙女。但是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很多,我怕将来再搞出来燕王刘定国这种事,就很麻烦了。

于是,王太后自己断绝了把外孙女嫁到齐国去的念头。

按说这事儿到此为止就得了,但没嫁成闺女的主父偃不爽了,在他看来,这是齐王瞧不上他的一种表现。

他找机会跑到刘彻面前告了齐王一状,把他与姐姐乱伦的事给捅了出来。

其实,那年头在诸侯之中出现这种事情很正常,并且这种事涉及皇室丑闻,只不不闹大,皇帝一般不愿意理会。但主父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知道应该拿什么话来说服领导。

所以,他在告状之前,先说了这么一段话:齐国的都城临淄有十万户,人口多,富庶程度甚至超过了长安。像这种地方,应该是天子的兄弟或儿子为王才对。而现在齐王和皇室的血亲关系,就已经很疏远了。

这就对了。刘彻一听,马上任命主父偃为齐国丞相,让他去齐国查办齐王乱伦之事。

前面说过,主父偃在入仕之前,曾游历齐、赵、燕等地,深受当地儒生的排挤。这次荣归旧地,先把曾经的兄弟故友都找来,拿出五百金分给他们,说当年老子困苦的时候,你们不理我。现在老子发达了,你们不远千里来迎接我。钱给你们,以后咱们彻底绝交。

我相信,此时的主父偃内心一定爽坏了。必竟是人生大逆转啊,可以写一部小说了。

但主父偃不知道,正当他在齐国耍威风的时候,已经有人趁他不在朝内,把他给告了。

告他的人是赵王刘彭祖。

刘彭祖是联想到两年前主父偃已经把燕国给搞掉了,现在又去搞齐国了,照这样下去,这迟早得回过头来搞赵国。于是,他就先下手为强,状告主父偃接受了很多诸侯子弟的贿赂,所以才会上书建议实施推恩令,让很多诸侯的子弟得以封侯。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赵王自己屁股并不干净:他自己娶了哥哥的姬妾淖姬;而他的嫡长子刘丹,和他两个女儿通奸。

齐国这边,得意洋洋的主父偃正在大张旗鼓地审查齐王乱伦之事。

齐王的事情很简单,他必竟是王爷,身边天天围着一群宫娥太监,哪有什么隐私。所以,他和姐姐通奸之事,随便一审,就能审出来一堆供词。

刘次景必竟还年轻,一看朝廷派来这位主父偃明显就是冲着他来的,慌乱之下,竟然服毒自杀了。

这下事情搞大条了。

刘彻本来就因为刘彭祖告他的状而对他心怀不满,要知道,朝中大臣勾结诸侯,这绝对是一条红线。现在,他竟然逼死了一个王爷,更是勃然大怒,当即把他召回来投入监狱。

上一刻还在遍散金银,奚落曾经排挤过自己的人,现在自己就成为了阶下之囚。只能说:人生大起大落实在太刺激了。

主父偃倒也光棍,他承认自己收受了一些诸侯的贿赂,但不承认胁迫齐王自杀。

刘彻气消了之后,也想放过主父偃。但公孙弘出来了,他又是不紧不慢地说了一段话:刘次景没有儿子,他死之后,封国被废,改立郡县。不杀他,如何向天下人交待?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主父偃不死,别人就会认为是朝廷觊觎齐国之地,故意让主父偃逼死齐王。

所以,主父偃必须死。

于是,公元前127年,主父偃被灭族。

主父偃活着的时候,门下宾客数以千计,他死之后,无一人愿为他收尸。最后还是一个叫孔车的人实在看不下去,把他给收葬了。

次年,原御史大夫张欧因年老被免,公孙弘继任御史大夫之职。

之后,公孙弘上书建议停止开发大西南等工程,全力营建朔方郡。刘彻表示同意,于是,罢废了苍海郡的建制,暂停了川滇公路的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