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外交大臣,出国后被嘲笑连国歌都没有,从容应对令全场起立。

说起唱歌,估计每个人都能哼上百首,但能记住歌词的,估计就寥寥无几了。而有些歌曲,就是平时不听歌,不会唱歌的人,也能一字不落的唱完整,比如说国歌。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而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关于国歌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896年5月,有一个女孩叫贝塔·克虏伯,是一个德国实业家的女儿,贝塔当年十岁,受父亲的熏陶,她喜欢写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用日记的方式保存下来,当年,受到沙皇的邀请,她随父亲一起到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她在日记里写道:俄国的司仪拿着一个本子,每次念到一个国家的名字,这个国家的代表就会出来接受众人的掌声,并在现场演奏这个国家的国歌。当念到大清国的时候,大清一行人都出来致意,当司仪宣布奏国歌的时候,现场一片死寂,沉静了一会,现场开始人声嘈杂,各国来宾甚至开始嘲讽,原来大名鼎鼎的大清帝国连自己的国歌也没有。

此时,在大清代表团的正中央轮椅上坐着一个胡须修长的老头,面对众人的嘲笑,老头显得极为镇定,就在现场出现哈哈大笑的时候,老头站起来了,他清了清嗓子,然后双眼聚神,看似吃力却声情并茂的唱了起来,此时现场鸦雀无声,都在认真的欣赏老头的表演,当这位老人唱完以后,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老人双手抱拳,一副委婉的表情,眼角间似乎湿润了。这时候,小女孩突然发现,身边的观众有些甚至眼眶都红了。

后来,她爸爸告诉她,这是清国的最高官员,他叫李鸿章,世人多称“李中堂”,唱的是他自己安徽老家的庐剧。

直到今天,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其实是整个民族的悲哀。突然想起了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看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有种莫名的感动?欢迎大家在底部留言板发表你的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