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欢迎关注本期《墨说三国》,之前以史为鉴介绍过江东英豪太史慈的故事《 美髯神射镇江东!太史慈为何不在江东十二虎臣之中?

本期我们再聊聊,太史慈如此一员猛将,在投靠孙策之前,曾经威名赫赫,干出了于黄巾军千军万马的包围之中单骑突围,前往平原寻找刘备来解救被围困的孔融。

后来太史慈投奔刘繇后,又率领一个小兵遇到了前来侦察的孙策及其麾下十三将,双方在神亭岭爆发大战,太史慈丝毫不逊江东小霸王孙策,双方大战数百回合,各有斩获,太史慈甚至拿到了孙策的头盔。

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武将,诠释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死得太早

但是很奇怪的是,自从太史慈投奔孙策之后,太史慈却寂寂无名,貌似就一直沉寂,再无作为了,难道是孙策、孙权兄弟所雪藏?

其实并不是,以史为鉴认为太史慈之所以后期淡出大家视线,无外乎下面这三个原因。

一、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太史慈之所以在投靠孙策之前名声卓著,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其所投奔之人无法重用太史慈,不给他领兵打仗的机会。

所以太史慈只能被逼以个人的武勇闻名天下,不论是单骑突围救孔融,还是神亭岭大战孙策,其实都是孔融和刘繇不重用太史慈的结果。

甚至当刘繇的部下劝刘繇重用太史慈,让他领兵对抗孙策的时候,刘繇竟然说:如果我用了太史慈这样的草根为将,恐怕许子将要笑话我的吧!

如此胸怀,也难怪刘繇很快败亡了。

而太史慈自从投靠了孙策,被孙策委以重任。太史慈虽然是降将,但其地位远远超出其他人,完全是孙策的合伙人的身份。

有三点理由证明:

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武将,诠释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死得太早

1、传记

《三国志》的传记排名一般都是按照官职地位的高低来排序,在《三国志-吴书》中,太史慈、刘繇、士燮三人的传记在一起,并且排名吴书第四。仅次于孙坚孙策、孙权、三嗣主等东吴领袖的传记。

而刘繇、士燮则都是一方诸侯,后来虽然或败或降,但是远比其他人地位要高,而太史慈和他二人并列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要知道周瑜、鲁肃、吕蒙三人的传记才是吴书第九;而所谓的江东十二虎臣程普、黄盖等人的传记则是十二个人挤在一个传记里排名第十。

这就看出差距来了吧。

2、承诺

孙策在太史慈投降的时候明确承诺:“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这是孙策打算和太史慈共享东吴权利的承诺,可见太史慈在孙策心中地位之高。

3、官职

太史慈一投降,孙策就任命太史慈为帐下都督,拜折冲中郎将

要知道跟着孙坚起兵的第一大将程普这时候也不过是荡寇中郎将!韩当、蒋钦等所谓的十二虎臣此时还只是个校尉。这个折冲中郎将虽然是个虚职,但也可见孙策对太史慈的重用。

有了折冲中郎将的虚职,太史慈还获得了孙策委任的重要任务:全权负责对抗刘表势力的侵袭。

在孙策的内政体系内,所有的太守几乎都是自家铁杆亲信,比如最核心的会稽太守就是孙策自己。舅舅吴景为丹杨太守,堂哥孙贲为豫章太守;堂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

只有太史慈,虽然被任命为建昌督尉,但是太史慈要全权负责管理海昏、建昌六个县的将领和士兵,负责抵御刘表的侵袭,其信任可见一斑。

而太史慈也不负众望,担任了建昌都尉后,刘表势力就很难受,很快就放弃了继续骚扰的行动。

可以说有了实权的太史慈真正发挥了自己的名将的实力,把对方的行动扼杀于无形之中,保护一方平安。这恐怕就是所谓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二、对手太弱,衬托不出太史慈的英武


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武将,诠释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死得太早

​在早期,太史慈遇到的对手是千军万马的黄巾军、是江东小霸王孙策;帮助的人是闻名天下的大才子孔融,汉室宗亲刘繇;偶尔打个交道,遇到的还是豪杰刘备……

有了这些名气极大的对手或者朋友帮衬,太史慈的名气也得到确认。

但是自从投靠了孙策后,太史慈遇到的对手基本上都是各地的宗贼、水贼、山贼……能遇到刘表从子刘磐这样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将领已经非常罕见了。

虽然刘磐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骁勇”,可能是荆州刘表麾下极少被形容为“骁勇”的武将,但请问有几个人知道刘磐呢?

对手太弱,根本体现不出太史慈的厉害。所以哪怕太史慈在这些战场上功绩极高,但在外人看来,不就是干掉了几个山贼、水贼么?和捕快有什么区别?

太史慈:……

三、孙策、太史慈的早死

其实这第三个原因才是太史慈名声不高的最大原因。

自从太史慈完全抵挡住刘表的侵袭后,孙策才得以大展身手,全力以赴的平定江东。

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武将,诠释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死得太早

但是很可惜,正当孙策、太史慈要大放光彩时,孙策自持武勇不注重自身安全,没想到竟然被刺客暗杀了。

年轻的孙权继位后,首要问题自然是巩固孙吴根据地。因为刘磐骁勇,当时的东吴除了太史慈,没几个人能抵挡刘磐,而且太史慈在这个地方干的极为出色,于是孙权干脆更进一步,把对付刘磐以及荆州的部分军政大权都委托给了太史慈。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三国志

但是可惜的是,孙策死后仅仅六年,在建安十一年的时候,太史慈还没有来得及建功立业就病逝了。据吴书记载,太史慈在临死前叹息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真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啊!孙权对于太史慈的亡故也是非常痛惜悼念。

到了明清时期,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估计也觉得太史慈去世太早,于是大笔一挥,给太史慈加上几年寿命,不但让太史慈代表东吴参加了赤壁之战,在群英会上为周瑜担任监酒官,于赤壁战中则负责抄曹操后路。甚至还让太史慈在合肥之战和张辽交锋了几个回合,然后壮烈牺牲在合肥大战之中。

可以说罗贯中对太史慈也是极为偏爱的了,最后马革裹尸,也算是顺了太史慈临终前的叹息之意。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