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到大诗人白居易和大才子苏轼都曾和歌妓成为知音吗?其实,从他们的诗文,我们能够看出还真有其事,白居易和苏东坡并不以与歌妓为知音为耻,反倒写下了流传至今的诗篇。总体看来,歌妓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除了歌妓是古代士人进行娱乐活动的一个重要对象外,很多词在古代都是由歌妓唱出来的,也就是说歌妓是词在完成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人员。

这才是国风|苏轼: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名暮年歌妓: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这才是国风|苏轼: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诗人替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就像琵琶声的激扬幽抑。甚至,白居易觉得自己和这个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总的来说,作者白居易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与映衬,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白居易着力塑造的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被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与深刻性。白居易通过他塑造的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妓艺人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

这才是国风|苏轼: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宋代大才子苏轼离开杭州赶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一位歌妓在阊门为他设宴饯行,苏轼写了此词作为酬赠,可见他没有丝毫歧视这位歌妓的观念,他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平等思想。那首酬赠诗是这样的:

苍颜华髮,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生颊。在泪珠不用罗巾裛,弹在罗衣,图得见时说。

——宋代·苏轼·《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这才是国风|苏轼: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这首词的上阕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思乡之情,下阕写与歌妓依依惜别的深情。苏轼写到自己虽然“苍颜华髮”,却是“故山归计”始终没有下定决心。他运用一个语气强烈的问句表明此时的感慨更深。当时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处处不得志,“旧交新贵音书绝”就表达了这种凝结于心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愁苦。从“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可以看到苏轼不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侍宴的歌妓,对她以及她们寄予深刻的同情与怜悯,而且进一步把佳人当作可以推心置腹 彼此交流的知音,把自己的宦海浮沉的经历与歌妓不幸的命运联系起来。正像白居易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样有不幸的命运。因此临别之际,作者自然而然会触动真情。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一直处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矛盾纠结中,没有将自己的才华运用到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上,他有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表达了这种一生不得志的愁苦与无奈。

这才是国风|苏轼: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大诗人白居易和大才子苏轼都有平等待人的思想,不以歌妓为卑贱,这是前提。同时,他们都以歌妓为知音,也是自己不得志的境遇下的独特表现,这是根本。

文|青舟(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