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兆前表示,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评价复杂、融资规模较小、融资周期较长的问题,这样一些企业规模小、资产轻、信用记录不完善、没有融资的经验,也缺少熟悉金融科技和现代金融知识的管理人才,而这些都成为当前金融风控体系下获得贷款的障碍或者困难。今日,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主办的“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新发展青年论坛”上,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李兆前谈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作了以上表述。

李兆前:在很多情况下企业融资问题并非由歧视性政策造成

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目前中小企业广泛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这并不是由于歧视性政策造成的,很多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由歧视性政策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可能和考核体系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更多的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今日,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主办的“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新发展青年论坛”上,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李兆前谈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作了以上表述。

李兆前表示,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评价复杂、融资规模较小、融资周期较长的问题,这样一些企业规模小、资产轻、信用记录不完善、没有融资的经验,也缺少熟悉金融科技和现代金融知识的管理人才,而这些都成为当前金融风控体系下获得贷款的障碍或者困难。此外,较小的贷款规模也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成本相对比较高,金融机构不愿意做中小企业的贷款。

在李兆前看来,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要更好地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新挑战需要新模态,新需求需要新技术。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下,无法有效解决的融资难题,除了我们依靠政策和观念的转变之外,很重要的还是要依靠金融科技创新来解决。”

“金融科技创新的广泛应用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实现了金融决策的准确、高效,强化了金融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让缺少抵押物的中小民营企业增加了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能性。”李兆前指出,特别是通过监管技术和监管模式的创新,有效降低了银行工作人员以及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的道德风险。这是因为技术手段不完备、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而当我们监管到位,特别是技术手段监管到位之后,就会有效地避免内外勾结,有意识地隐瞒失信等问题,使得金融体系更好地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相关文章